“悬在木轱辘上的村落”——磑子坝在土地全流转中的成功秘诀

“悬在木轱辘上的村落”——磑子坝在土地全流转中的成功秘诀

“悬在木轱辘上的村落”——磑子坝在土地全流转中的成功秘诀

磑子坝曾被学者们认为是甘肃南部最边远、最原始的“悬在木轱辘上的村落”,它位于宕昌县兴化乡,距离县城约70公里。在木轮牛车随处可见的那些年,磑子坝几乎是与世隔绝的。也正是那“活化石”一般的木轮牛车吸引了各地的专家学者和摄影师前来一探究竟,他们用自己的作品揭开了这块土地的神秘面纱!时隔多年,在那古老的木轮声几乎渐渐平息的今天,记者在这片沉寂已久的土地上听到了一阵欢呼雀跃的声音,在磑子坝土地流转工作现场人潮涌动,每个人都满脸笑容,好像过节一样!村民们感慨地说:“这下可以把心放下了,再也不用悬着啦!”

“悬在木轱辘上的村落”——磑子坝在土地全流转中的成功秘诀

据悉, 自8月15日以来兴化乡党委、政府为了有效带动本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和贫困户稳定增收,按照宕昌县委、县政府的安排,及早谋划、及早部署、及早行动,敢于突破,勇下决心,结合实际集中连片发展中药材产业,确立了流转千亩中药材种植土地的工作目标。截至目前兴化乡党委、政府利用“三变改革”的方式和“土地全流转、集约化经营”的模式,在磑子坝村已完成千亩中药材种植土地流转总任务近80%,已签订土地流转协议186户,流转土地793亩,兑付流转费用118950元,预计年底外出农民工返乡后将圆满完成流转任务。

“悬在木轱辘上的村落”——磑子坝在土地全流转中的成功秘诀

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兴化乡是怎么做到的呢?

兴化乡党委书记王炜告诉记者:“这是兴化乡继土地确权到户后,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由“分”到“统”的大胆试验,更是农村“三变改革”成效放大和进一步推广的范例。在全县工作中心和重点转移到产业培育发展上之后,为了确保全乡产业扶贫和土地流转工作的顺利进行,乡、村、社三级干部和帮扶干部共同努力,结合自身实际,认真分析,反复推敲,不断创新,摸索出了一套真正能达到“苦干+实干+巧干=成效”的新法宝——“谋、算、摸、引、实”五字法则。这也正是磑子坝土地全流转中的成功秘诀!”

“悬在木轱辘上的村落”——磑子坝在土地全流转中的成功秘诀

在磑子坝千亩中药材种植土地流转过程中,兴化乡党委、政府不等不靠,充分发挥“五字”法则,真抓实干,努力完成土地全流转任务。

一是切实做到“谋”字当先,精准规划方案。主要领导带领驻村干部、帮扶干部和村“两委”班子成员多次深入磑子坝村西沟、黄蒿子、界碑山一带进行实地规划,确定土地全流转对象,为土地流转工作顺利开展谋划精准方案。二是“算”清利好,牢筑思想基础。积极传授“算”字经,促使乡村社三级干部、驻村帮扶干部和广大群众尽快达成土地全流转的共识,向村民讲政策、讲意义,算利好,教育引导群众积极主动流转土地。三是抢时间,“摸”家底。准确无误的摸清规划流转土地的家底,找准土地流转的突破口和难点,为土地流转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扎实基础。四是注重“引”字功效,充分发挥乡、村干部、德高望重的老党员、能人大户的示范引领作用,引导广大群众放心大胆地办理土地流转手续。五是狠抓“实”字见成效。各位驻村领导、干部和帮扶工作队长(第一书记)在工作中团结一致,充分发挥实干精神,不怕苦、不怕累、扎实苦干,利用“5+2”、“白+黑”时间,夜以继日、连续作战,在磑子坝千亩中药材种植土地流转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全乡乃至全县土地流转工作打了个好样。

(张燕宏)

“悬在木轱辘上的村落”——磑子坝在土地全流转中的成功秘诀

监制:刘 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