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中國植物油產業的「突圍者」們

2017年,中國大豆進口量突破9000萬噸並創下歷史新高,而中國植物油對外依賴度已接近80%。在進口油脂油料“稱霸”中國市場的背景下,中國食用油產業對國內的經營者而言,似乎早已不是“肥得留油”的產業。然而,這其中也有一群“逆天”的玩家,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消費升級的時代大浪下,成功實現了“突圍”。

原創|中國植物油產業的“突圍者”們

進口植物油“稱霸”中華

根據全國工商聯農業產業商會與理事單位艾格農業聯合出品的《2017/2018中國油脂油料產業及投資分析報告》,在2009年之前,我國植物油以年均10%的增長率快速增長,近幾年雖然增速放緩,但2017年我國植物油消費量(含食品加工消費)仍然達到了約3,200萬噸,比上年增加150多萬噸,更多的增長空間來自於食品加工的消費以及工業消費。

2017年中國植物油以及油籽進口量均大幅增加,植物油總進口(含油料折油)達到2,770萬噸,同比大幅增加14%。因進口量大幅增加,2017年國內植物油總供應量近3,400萬噸,由於國內植物油產量持續減少,進口油脂比例超過80%。

與此同時,國內三大油脂(豆油、菜籽油及棕櫚油)加工產能過剩,行業集中度不斷提高,競爭程度持續加劇。2017年1月,國務院印發《關於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利用外資若干措施的通知》,明確取消油脂加工外資准入限制,外資企業開始紛紛加大國內油料加工行業的投資,不斷激化行業競爭。

小品種植物油異軍突起

在大宗植物油長期處於產能過剩、行業微利、競爭加劇的格局下,植物油行業的投資重點轉向小品種植物油,包括山茶油、核桃油、亞麻籽油,甚至牡丹籽油等,但真正“突圍”成功的還要數山茶油。近年來在大量投資的推動下,茶油產量已由2007年的20萬噸增至2017年的60萬噸左右。目前商品化的茶油市場規模約200多億元,成為除了豆油、棕櫚油、菜籽油、花生油、葵花籽油之外最大的植物油品種。自2015年湖南貴太太茶油登陸新三板後,截止目前已有6家企業掛牌新三板,行業逐步進入快速發展期。

原創|中國植物油產業的“突圍者”們

從各公司財報來看,2017年上半年毛利率平均在27%,最高為35%。以湖南貴太太茶油為例,其擁有自建油茶基地,同時與種植大戶、合作社進行長期合作管理,因此營收及淨利潤均達到新三板同類企業中最高水平。據湖南貴太太茶油董秘聶楷峰介紹,近年來消費升級趨勢明顯,加之跨界產業資本的進入,帶來了各自在渠道等方面的優勢,茶油的消費已經從區域性走向全國,在一線城市的中、高端消費群體中已具有相當的認知和接受度,市場需求潛力巨大。公司2017年的營收比2016年增長近50%。

傳統植物油升級新突破

原創|中國植物油產業的“突圍者”們

與茶油企業“曲線救國”的方式不同,一些企業則是大膽地正面迎敵。以商會副會長單位雲南萬興隆集團為例,作為產業的新進入者,依託羅平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打造了地標產品“羅平菜油”。

其品牌堅持使用羅平行政區域內種植的非轉基因“雙低”菜籽(菜籽中芥酸含量在3%以下、菜籽餅中硫苷含量低於30微摩爾/克的油菜品種),生長環境無汙染,品種的營養價值高,口感好,並採用了油料擠壓膨化、物理脫酸等新工藝。產品在原料與工藝方面都處於行業領先水平,上市後立刻成為“爆款”。據云南萬興隆總經理唐聞兵介紹,產品在沿海地區風行,尤其是在各類推廣活動中,消費者的認可度很高,回頭客高達90%,產品推出後快速實現了穩定盈利。

原創|中國植物油產業的“突圍者”們

可以看出,無論是小品種油的興起,還是傳統植物油品種的精益求精,都是國內食用油企業在消費升級的大趨勢下巧妙地順勢而為,在進口油料幾乎一統中華的市場環境下,獲得了可行的“突圍”路徑。

原創|中國植物油產業的“突圍者”們

近期,全國工商聯農業產業商會與商會理事單位艾格農業聯合出品了《2017/2018中國油脂油料產業及投資分析報告》。艾格農業在農業領域擁有20多年專業、深度的研究與諮詢經驗。商會作為全國工商聯領導下的唯一一家以農業龍頭企業為主體的全國性產業商會,集中了21個省市一大批有影響力的農業企業,覆蓋產業鏈上下游各環節。本次雙方聯手推出油脂油料產業報告,希望為行業提供更有價值的信息,助力中國農業產業轉型升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