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串字符 價值千金 潛藏在比特幣地址里的故事

不同類型數字貨幣有不同的地址,原因是它們的設置規則不一樣,導致了大家看到的代幣地址也不同。

上述問題答案是,第二個地址屬於比特幣地址,前一個是狗狗幣地址,最後一個則是以太坊地址。

數字貨幣地址透露的訊息遠不止於此。

雖然數字貨幣鼓吹匿名、去中心化,但是,除非你和中本聰一樣神出鬼沒,不然,數字貨幣世界裡沒有絕對能讓人隱匿的方法。只要對外暴露過錢包地址,比如項目空投時,你為了免費的糖果,透露了自己地址,基本上也就向外人公佈了你的資產數量與動向。

這當然也給有心人帶來了可乘之機。

1

來自幣圈老手的忠告

初次接觸數字貨幣的人,可能會被一大串數字貨幣錢包地址搞暈,長達幾十位,混合了數字、大小寫字母的錢包地址,生成過程沒有任何規律可言,看起來就像是亂碼。

而幣圈老人給新手的第一條忠告,往往是“轉賬過程,一定要多次確認對方錢包地址”,與互聯網產品的“用戶忘記密碼,還可以找回”不同,一般情況下,一旦用戶把數字貨幣轉錯了地址,找回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實際上,早期的比特幣轉賬,並不要求用戶輸入這麼長的目的地址,用戶可以通過類似“104.25.248.32”這樣簡單IP地址,給對方發送比特幣。但方便的操作也帶來安全隱患,交易數據確定交易過程中,極有可能產生被黑客截獲,修改數據的風險。

在禁用Pay to IP的方法後,比特幣社區開始採用一種新標準,即P2PKH,全稱Pay To Public Key Hash,即“支付給公鑰的哈希”,約定雙方轉賬時,採用一種獨特的轉賬地址。

以中本聰的錢包地址“1A1zP1eP5QGefi2DMPTfTL5SLmv7DivfNa”為例,比特幣地址由34個字符組成,以1開頭,數字、大小寫字母搭配組合。

簡單來說,數字貨幣地址的創建過程是這樣的:當你創建新錢包時,先通過一種名叫ECDSA的加密算法,生成唯一私鑰,私鑰創建完成後,再通過算法生成公鑰,公鑰經過一系列運算,得出相關字符串,即錢包地址。

一旦私鑰洩露,其他人就可以通過私鑰,轉走地址中的幣。


一串字符 價值千金 潛藏在比特幣地址裡的故事


私鑰、公鑰、錢包地址之間的關係

2

找到中本聰擁有的比特幣

與比特幣類似,以太坊也採用了類似的加密系統,只不過採用了新的算法。

觀察上文提到的以太坊地址“0x8c75bc81434d17fba6994c30773bf8eabb509c81”,可以發現,這類地址均以"0x"開頭,0x本身沒有任何含義,它是C語言流傳下來,約定俗成的寫法。其他組成部分由0-9和ABCDEF,16個元素中挑選出40個,不區分大小寫,隨機組合。

現在你應該清楚了,一般情況下,你能見到的比特幣地址是34位的,以1開頭,而以太坊地址則是42位的,以0x開頭,這樣簡單的方法足以讓你辨別出哪些地址屬於比特幣,哪些屬於以太坊。

由於以太坊採用了比特幣類似的加密系統,以太坊地址可以通過一定方式,轉化成比特幣的地址。但無論是比特幣,還是以太坊地址,基本都是幾十位元素組成,沒有特定規律,人們很難記住這些地址,因此,有人抱怨這類地址格式影響了用戶體驗。

早在2016年,就有團隊提出,支持用戶定製錢包名稱,創建個性化的比特幣地址,但這種做法並沒有獲得比特幣玩家的支持,就像QWERTY鍵盤並非最完美的鍵盤,以1為開頭的34位地址,早已成為比特幣的重要標誌之一。這種呼聲很快就消失了。

此前,有媒體稱,中本聰一個人坐擁數百萬枚比特幣,這並無實證。

但可以確定的是,中本聰確實是比特幣創世區塊中50個比特幣的所有者,原因是該區塊上留有中本聰的數字簽名:The Times 03/Jan/2009 Chancellor on brink of second bailout for banks。

這句泰晤士報當天頭版文章標題,被永久記錄在區塊鏈上,被大家解讀為是中本聰對傳統經濟、金融的突破性嘗試。

3

監控地址得到的訊息

數字貨幣交易的特點是,一旦發生代幣轉移,轉移信息會被永久記錄在區塊鏈上。我們正是從鏈上無法篡改的數據,確定50枚比特幣屬於中本聰,除了數字簽名,鏈上數據還有很多信息,比如代幣轉移記錄、持有者、代幣佔比等等。

“很多時候,大家過度關注了非公開信息,以為只有深挖的信息才有價值,但對數字貨幣來說,公開的鏈上信息才最有價值。”資深數字貨幣分析師文牧告訴31QU。

文牧提及的公開鏈上數據,來源正是大家熟知的以太坊數據網站:https://etherscan.io/aboutus。他表示,etherscan上記錄的以太坊信息都是真實的,通過分析這些數據,可以獲得很多信息,比如所有大戶的持倉情況、流入流出信息。


一串字符 價值千金 潛藏在比特幣地址裡的故事


etherscan網站上的IOST代幣分配數據

以IOST為例,etherscan上產生的數據,都是代幣持有者之間產生的真實數據。

比如,在“代幣持有者”這一列中可以清楚的看到,35%的IOST代幣,被存放在地址0xe6bc59e7de4e4dd2efc1f2fe0065df334e3f5b7d,“第一名持倉者通常是項目團隊,第二、三名一般是大戶賬戶,”文牧表示,市場的整體趨勢主要是由大戶買賣造成,通過觀測大戶持倉的變化,大致可以預知市場下一步的變化。

“比如大戶開始把幣轉到交易所,接下來有可能就是砸盤;如果大戶開始把幣從交易所轉至錢包,有可能就是看好這個項目,買回來更多的代幣。”文牧稱,這種現象在項目方控盤明顯的山寨幣,表現得更為突出,只不過大家都沒有注意這一點。

“不過,隨著投資的專業化趨勢,大家已經開始注重這些信息,目前已經有監控地址流入流出變化的App出現,從而更好指導操作。”文牧稱,對於項目方控盤力度極小的幣,監控結果的指導性意義也不是非常明顯。

除了上文提到,可以監控資產變動的數字貨幣地址,在所有的數字貨幣地址中,還有很大一部分幣已經消失。

4

地址黑洞

“如果你有0.1個比特幣,你已經領先85%的比特幣持有人,領先全球99.99999997%的人;10萬個比特幣以上的賬戶,全球只有3個;”從這個數據說明,全球範圍持有比特幣的玩家,還是少數派。

實際上,總量2100萬(準確的說是20999999.97690000)枚的比特幣中,除了尚未挖出的比特幣,在市面上流通的比特幣數量非常少。原因是,相當一部分比特幣已經永久丟失,丟失也就意味著,後來者再也無法動用這些地址上的數字貨幣。

這部分丟失的比特幣有多少,誰也不知道。不過,去年11月,數字貨幣分析公司Chainalysis公開的一份報告稱,目前已有價值約400億美元的比特幣處於無主狀態,數量約為278萬至379萬枚,佔現有比特幣總量的17%到23%。


一串字符 價值千金 潛藏在比特幣地址裡的故事


截止2017年,已經有多少比特幣永久丟失?

Chainalysis給 “丟失”的定義是,錢包創建者完全忘記自己曾擁有過比特幣,又或者已經忘了錢包地址或者私鑰,即使知道自己有過比特幣,也找不回來了。

這樣的案例並不少見。2013年,一位名叫Stone Man的比特幣愛好者則丟失了8999枚比特幣,原因是其不恰當的操作,將幣發送到了一個完全不存在的地址;另一位名叫James Howells的英國男子則是將一個存有7500枚比特幣的硬盤丟到了垃圾堆。

這些丟失的比特幣,永遠留在了區塊鏈上。

---------------------

不過,隨著比特幣價格的提升,用戶越來越注重保護私鑰,丟失比特幣的案例越來越少了。

對用戶來說,接受冗長的數字貨幣地址,遵循前人定下的規則,似乎已經成為進入這個領域的第一道關卡。

在區塊鏈的匿名世界裡,我們可以自由地交易,但對於有心人來說,仍然可以循著這些地址留下的草蛇灰線,發現背後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