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這家科技公司,蘋果公司和高通都要依賴它,每年賺走蘋果50億

目前全球的芯片行業正處於一個高速發展的階段。這個行業的市場決定了,芯片適用於“摩爾定律”,即價格不變時,每18到24個月性能會增加一倍。因此,能夠在芯片行業立足的,都是一些巨頭公司,比如英特爾、IBM、高通、蘋果和三星等。芯片的製造其中基礎的一步是芯片的設計和芯片材料,這種材料叫晶圓。這些企業掌握核心技術,其他公司想要突破很難,然而一家中國企業打破僵局,併成為目前市場佔有率將近60%的晶圓代加工廠,而當初那些巨頭公司高通、英特爾、蘋果等反而成為了這家公司的客戶。

中國這家科技公司,蘋果公司和高通都要依賴它,每年賺走蘋果50億

1987年,張忠謀創立了這家圓晶加工公司。但是當時芯片公司,比如IBM、英特爾、三星等,都是自己設計芯片,自己製造晶圓,然後自己組裝和測試,並沒有相關需求,因此公司在創立時沒有一人看好。

中國這家科技公司,蘋果公司和高通都要依賴它,每年賺走蘋果50億

然而,張忠謀是許人也。他出生於浙江,一家輾轉到重慶。大學曾就讀於哈佛大學,後轉學到麻省理工,獲得機械碩士。畢業後就職于波士頓一家半導體公司,後進入德州儀器(後來做到行業第一)。在德州儀器又獲得了繼續進修的機會,進入斯坦福大學,獲得機電系博士學位。鍍金後的張忠謀在赫赫有名的德州儀器,從一個小員工一路晉升到了德州儀器的第三號人物,一干就是三十多年。然而,當所有人都以為,張忠謀已經非常成功的時候,他辭職了。

中國這家科技公司,蘋果公司和高通都要依賴它,每年賺走蘋果50億

他毅然辭職去了這個高新職業,回到臺灣。已經56歲的張忠謀即將步入花甲之年,卻創立了這家公司。正是因為這些經歷和他的魄力,使他高瞻遠矚,篤定未來隨著產業的擴大,一個行業必須分工和細化,才能快速發展。

果不其然,在20世紀末21世紀初期,互聯網的迅速發展,手機和電腦的快速普及,使芯片市場呈爆發式增長。芯片的快速需求和“摩爾定律”,使當時的行業巨頭也吃不消。於是,這些巨頭公司開始分工和細化生產流程。他的公司拿到了一單英特爾的訂單,從此水漲船高,他的公司在這次風暴中開始崛起。

中國這家科技公司,蘋果公司和高通都要依賴它,每年賺走蘋果50億

憑藉著不斷地創新,做出的晶圓更新換代非常快,更是做出業內獨有7 nm的晶圓,最後進入世界500強,更是在2017年,市場佔有率達56%,市值超過了芯片行業曾經的老大,英特爾。蘋果、高通和博通成為了公司的三大客戶。

這家公司在2017年收入達2180.49億,淨利潤達765.41億元,利潤率高達35.30%,而該公司的的最大客戶,貢獻了17%的營業收入,蘋果的利潤率最高的時候僅是21.09%(2016年)。綜合來說,63.5%的營業收入來自美國,相當於每年賺取美國486億元,而這家公司大家可能已經猜到了,沒錯,就是中國臺灣省的臺積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