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攻克南京之後,沒有全力北伐是否錯失了推翻清廷的最好時機或戰機?

哈爾濱--雷電


太平軍就算傾巢出動(10萬精銳)進行北伐也難逃失敗厄運,因為這一戰略失誤早在他們1853年2月第一次放棄武漢三鎮時就已鑄就。

由於洪秀全、楊秀清等太平軍高層“專意金陵”,雖短時間內攻佔過武漢、九江、安慶諸多沿江重鎮,卻隨佔隨棄,結果從廣西金田一路打到長三角地區,居然只控制了一座南京城,即便這一心腹重地還面臨尾隨而至的清軍向榮部直接威脅——後者在太平軍攻佔南京後僅10余天就率重兵5萬自武昌趕來,駐紮在南京城東孝陵衛構築起“江南大營”。換言之,在1860年5月太平軍二破江南大營前,太平天國心臟地帶居然一直插著敵人的一把尖刀!

正是由於嚴重忽視對廣大新佔領區的有效管控與核心根據地各項建設,導致太平軍長期痴迷於流寇式的運動戰所帶來的“速勝快感”。然而,滾筒式的流動作戰在南方特別是長江中下游流域尚可(水運便利、物產豐饒、招兵容易),但要北上轉戰數千裡衝破清廷層層堵截打到京城,特別是沿途殲滅清軍有生力量(包括地主團練武裝)、籠絡安定各地人心以穩固統治,僅靠10萬太平軍顯然遠遠不夠

從太平軍北伐部隊(精銳2萬餘人)的綜合表現也可印證我們上述推斷——這支以戰力最強、意志最堅定的“廣西老兄弟”組成的精銳力量雖然行動果斷、神速,但剛出發不久便陷入前有堵截、後有追兵的危險境地

之後2年時間裡北伐部隊由於敵情、地理、氣候、後勤等方面原因,不得不一再向西然後向東北進行“大迂迴”——從江蘇到安徽,再進河南,然後又拐進了山西,再之後從今天靠近邢臺一帶轉回河北,在河北境內又是一連串的北上、東進、南下、再東進、再北上,最後被四面八方趕來的清軍圍困在天津靜海直至覆滅

扼要總結一下——太平軍北伐失利除了兵力不足外,

缺少穩固的後方大本營和根據地才是真正的“病根”。北伐部隊轉戰2年,這個時間並不算短,期間攻下了許多城鎮,卻都跟當年棄守武漢那樣搜刮一通便迅速離去,變成了“狗熊掰棒子,掰一個丟一個”。

那麼換成太平軍10萬主力全體參與北伐又是否能成功呢?照樣沒戲,因為當時太平天國面臨著多線用兵的緊迫形勢。除保衛天京外,還要分出大量精兵強將去執行東征、北伐、西征3大任務,如果太平軍傾巢出動北伐,就會立刻遭到來自四面八方清軍的圍追堵截——太平軍前期忽視武漢、九江、安慶等沿江重鎮所釀下的嚴重後果,這時已顯露無疑。

試想,一支以步兵為主、沒有根基、後勤供應全靠“沿途打糧”的10萬太平軍,只要進入北方必然會遭遇冬季嚴寒、敵軍兵力裝備佔優、敵方堅壁清野、難以對抗清軍馬隊等諸多困難。

須知,中國歷史上唯一一次北伐完勝只有朱元璋做到了,而前者為籌備北伐花費了十多年時間用於平定南方、充實軍力,而且採取穩紮穩打、主從結合(徐達25萬主力北上,另有湖廣偏師進入河南牽制元軍)的戰略戰術,確保後援補給不斷,並利用了元朝高層內訌、軍閥混戰的有利時機才取得成功

可以肯定,就算太平軍全力北伐並僥倖攻佔京城,也會很快陷入困守孤城、糧草耗盡的絕境(歷史上類似例子很多,比如赤眉軍、黃巢,等等),更無法撼動仍保有大部河山、各級軍政體系依舊完整的清廷統治,而一旦後者從全國調兵遣將發起瘋狂反撲,

只怕太平軍的失敗還要提早很多年。


網言軍事


其實個人覺得太平天國在貢獻南京後,無論是選擇全力北伐以徹底清朝統治,還是西征以鞏固和擴大其地盤,佔領富庶之地同清朝分庭抗禮,上述兩個選擇任何一個都是非常合理的。但是太平天國卻選擇了同時兼顧兩者,使其兵力分散,結果兩者都沒能達成。

太平天國同時選擇了北伐和西征並舉的方略,結果北伐軍的實力不足,在攻至天津附近終被清軍重兵所圍殲,痛失數萬久經沙場之師,而且在士氣上打擊極重。同樣西征的太平軍雖然奪取了一些重鎮,但是僅僅是佔據了幾個大的的城鎮,無法輻射周圍的廣大農村地區,而且由於需要重兵把手那些城市,太平軍的戰略機動兵力減少了,如果是在戰略進攻時期還不太明顯,一旦進入戰略收縮防禦階段,極易被清軍所各個擊破,所以西征並未達成真正的勝利。

從後來太平天國定都南京後,其高層的統治者開始互相爭權奪利,互相殘殺,結果損失了大量的太平軍精銳,讓太平輪全面陷入被迫,而且由於南京東靠大海,沒有戰略縱深,一旦被清軍從陸地上南北夾擊隨即成為絕地,基本上中後期的太平軍一直處在清軍兩年夾攻的狀態,戰線太長,疲於奔命。所以從現在來看,太平天國在攻佔南京之際,放棄定都於此而是全軍北上,直抵京畿反而是最有利的選擇。一來太平軍攜勝利之勢,士氣正旺,而清軍則絕大多數戰鬥力低下,太平軍佔據軍事上的優勢;二來也可暫時杜絕內部的奪權暗鬥,北伐勢必艱辛,全軍上下勢必全力以赴,極大的緩解太平天國內部的矛盾。


小小狼王


公元1853年3月19日,由武漢順江而下的太平軍攻克南京。然後,將南京改為天京,並定都於此。

不過,自從定都天京之後,太平天國雖然也取得了諸如兩次攻破江南、江北大營,兩次奪取武漢三鎮,三河鎮大捷這樣的勝利。但是,從整個戰略態勢上看,太平天國一直趨於守勢。而且,在太平天國上層也逐漸喪失了當年的銳意進取,逐漸被江南的追醉金迷給腐蝕。導致在1856年發生了“天京事變”,讓太平天國運動從此急轉直下,進入了衰退期。所以,有人認為,如果太平天國不在天京建都,而是直接向北繼續發起攻擊,很有可能會畢其功於一役,但是這個戰略可能嗎?至少在我看來是不可能的。

首先,太平軍從金田村起義以來,直到在湖南嶽陽等地作戰大獲全勝之後,在人員方面才進入了一個相對充足的時間。到了第一次攻克武漢三鎮之後人員達到50萬,在攻克南京時,據稱已經達到百萬。只不過,這龐大的人員數量,並非全部都屬於戰鬥人員,還有大量的家屬。所以,如果太平天國拋棄江南水鄉,而改道北上,那麼會有很多家屬會逐漸從太平天國的陣營中脫離,逐漸的那些戰鬥人員也會因為家屬拖累而開始大量流失。再加上農民傳統上對於家鄉和土地的依賴,讓他們去同為江南水鄉的南京行,去幹燥苦寒的北方,估計就無法忍受了。說不定,到了河南附近,就只剩下從兩廣來的“老兄弟”了。那時候,別說北伐獲勝,估計生存問題都難以解決。

其次,太平天國自開始以來,除了在永安短暫停留之外,並無根據地,那麼勢必陷入“流寇主義”。即便在攻克南京,甚至攻克武漢之後,全師北伐,根本難以取得成功。要知道,缺乏根據地,必然會陷入清廷以及北方地主的攔截和抵抗之中。尤其是如果遭遇各地地主的的堡寨抵抗,會讓太平天國籌集糧食都困難,更別說打仗了。當年唐末的黃巢大起義,就是因為犯了“流寇主義”,雖然攻克唐都長安。但是唐僖宗可以逃到四川成都,立即組織兵力對黃巢進行圍剿。不過,沒堅持多久,這位“齊帝”就匆匆退出長安,開始新的“轉戰”,到了公元884年就在“流竄”的過程中,被部下殺死。所以,如果太平天國真的全師北上,別說不一定能打下京城,即便打了下來,估計也堅持不了幾天,所以全力北伐並不是行之有效的方式。

最後,就是不能講太平天國領導人在建都之後產生的腐朽以及不思進取,當成是全師北伐的例子。要知道,朱元璋在攻克“集慶”時,也是很快作為了自己的統治核心。但是,朱元璋卻能居安思危,剪除各路軍閥,最終派軍北伐奪取了天下。所以,如果太平天國在定都南京之後,能夠潛心經營長江流域,將這一區域納入自己的統治範偉內。然後再進行北伐,那麼既不會出現兵力不繼,損失林鳳祥、李開芳這樣的大將和兩萬生力軍。也會更加順利。

所以,是否定都南京並非太平天國失敗的原因,也不是太平軍喪失戰略機遇的原因,真正的原因就是缺乏進取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