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小剛憑藉《芳華》能否和張藝謀的《活著》以及陳凱歌的《霸王別姬》平起平坐?

邱思民


馮小剛的《芳華》是來自嚴歌苓寫的劇本。電影用鏡頭語言本來就很難表現出人物內心的衝突以及戲劇化的張力。另外,嚴歌苓的小說我特地也買來看過,作為一本跨時代現實題材作品,人物歷史大背景下的個性,命運轉化寫的過於單薄,人物形象並不豐滿。可以說,從文學創作角度講,並不是一本很成功的作品。這由此也導致了馮小剛對人物鏡頭語言上的單薄也就可以理解了。換句話講,文學作品先天的不足是這部電影作品的硬傷。這已經根本無需去比較導演手法技藝的高低了。

而《活著》,來源於餘華同名小說:曾榮獲意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最高獎項(1998年),臺灣《中國時報》十本好書獎(1994年),香港“博益”15本好書獎(1990年),法蘭西文學和藝術騎士勳章(2004年),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2005年),法國國際信使外國小說獎(2008年);併入選香港《亞洲週刊》評選的“20世紀中文小說百年百強”;入選中國百位批評家和文學編輯評選的“九十年代最有影響的10部作品”。意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 。可以說國師的強項並不是仕麼商業片大場面(英雄,滿城盡帶黃金甲等),戲劇實景大片(西湖映像,劉三姐),也不是國家文藝大匯演(奧運),而是反映中國農耕文化下的人生百態。《秋菊打官司》,《菊豆》,《我的父親母親》,《活著》等這些本身具備中國土壤人文的優秀作品,加上他本身上山下鄉多年對農村題材的熟悉,使得國師總是能用最樸素的鏡頭語言娓娓道來中國老百姓在命運坎坷面前的無奈,隱忍與內心的不屈服。也就能引起很多人對過去那個農業文明引領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市井生活的共鳴。

1994年,《活著》在第47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上獲得了評委會大獎、最佳男演員獎等獎項。

陳凱歌的《霸王別姬》,(來源李碧華同名小說)無疑是中國電影史上藝術成就的最高峰。可以說那是中國電影人莎士比亞式的成功。但很遺憾,江湖傳聞這部電影其實凱哥只是一個完稿的執行者。真正的導演另有其人,或者說那是一個集體思想凝聚的光輝。

1993年該片榮獲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最高獎項金棕櫚大獎,成為首部獲此殊榮的中國影片 ;此外這部電影還獲得了美國金球獎最佳外語片獎、國際影評人聯盟大獎等多項國際大獎,並且是唯一一部同時獲得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大獎、美國金球獎最佳外語片的華語電影 。2005年《霸王別姬》入選美國《時代週刊》評出的“全球史上百部最佳電影”。

可見一部優秀的電影首先得有一部優秀的劇本。其次需要導演本身對此類題材的擅長與駕馭能力,將其作品本身的理解用電影特有的語言去昇華深化以感染觀眾。

最後我想說,馮小剛對城市小人物市井油滑的悲喜是抓的比較好的。這也是他能開創出馮式喜劇特色的重要一點。但他總是自不量力的想要一部史詩級的殿堂之作,這超出了他個人擅長的能力範圍(唐山,1942)。


窈窕拂曉話城南


我覺得這三部作品放一起比較,對馮小剛來說稍有不公,也必然要敗下陣來。



因為《霸王別姬》絕對是陳凱歌導演生涯最好的一部作品,《活著》也是張藝謀電影裡數一數二的佳作,而且這兩部作品在整個華語電影裡也算高段位級別。所以讓《芳華》與《活著》《霸王別姬》比較,真的是有點兒“雞蛋撞石頭”的感覺。



從劇本到電影語言,馮小剛的《芳華》與其他兩部比較都顯得不夠經典和深刻。換言之,拍這種文藝片本就不是馮導的強項,文藝起來也多少透著“生硬”。



那馮小剛的強項是什麼呢?我覺得還是他的“商業片”。雖然這些年他也一再試圖轉型往文藝片靠攏,但我個人覺得他最好的巔峰佳作依然是《甲方乙方》。



好劇本、好時機再加上馮小剛敏銳的商業嗅覺,都讓電影《甲方乙方》成了一部經典的喜劇電影。總之,這個領域才是他遊刃有餘的地方。


南瓜報告


我是老田,我來答。這個問題看似捧馮小剛,實則黑得不輕。


為什麼呢?如果將這三部作品放在一起對比的話,恐怕張藝謀、陳凱歌坐交椅,馮小剛只能自己搬個小板凳一邊涼快去了。


先說張藝謀的《活著》,餘華原名《活著》的小說牛逼,張藝謀拍得也牛逼。可以說張藝謀一部《活著》,將自己前半生的藝術成就都拍進去了。可謂,一部《活著》成全了藝術上的張藝謀,一個張藝謀又成就了《活著》。順便說一句:雞長大了就是鵝,鵝長大了變成羊,葛優長大了就變成葛大爺。葛優演得是真好!


再說陳凱歌的《霸王別姬》,霸王的氣勢,虞姬的隱忍,現實生活中戲子之傷,舞臺上人生的悲喜和內心的沒落,都被張國榮等人演活了。可以說《霸王別姬》成就了陳凱歌,也成就了張國榮。張國榮和戲中人無二無別。


而馮小剛的《芳華》呢,其實也不錯。小芳的大好年華更像一場與青春、激情和疼痛有關的人生哀歌,或者說祭青春。只是這部的青春太片面,有點兒失重。這種感覺就像你坐上一個顫微微的小板凳,腳下一滑一不小心就很容易跌倒摔個腚蹲兒。所以,這三部導演的名作根本沒有可比性。

最後我要說的是,馮小剛挺不容易。


田金雙


看了一些回答,可以說結論都是對的,但是原因很多都沒有說對。

先說一下結論吧,我可以百分百的給你一個肯定的答案。《芳華》和《霸王別姬》不可能和《活著》平起平坐,甚至不相提並論,如果再比較一下,《霸王別姬》屬於頂級水平的電影製作水平,《芳華》是優秀。而《活著》是碾壓《芳華》,超過《霸王別姬》,說《芳華》不如《活著》我絕對有異議的人少,但是說《霸王別姬》不如《活著》,我覺得肯定會有異議。沒關係,我告訴你為什麼。

《芳華》直接除去,不談了。

說《霸王別姬》,該片改編自李碧華的同名小說,是一篇很優秀的小說,被搬上銀幕後,由陳凱歌執導,李碧華、蘆葦編劇;張國榮、鞏俐、張豐毅領銜主演。1993年該片榮獲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最高獎項金棕櫚大獎,成為首部獲此殊榮的中國影片;此外這部電影還獲得了美國金球獎最佳外語片獎、國際影評人聯盟大獎等多項國際大獎。

就看這些大獎和原小說作者,還有導演,那肯定必出精品。所以《霸王別姬》絕對經典之作,尤其還有張國榮哥哥殿堂級的演技,百年經典,絕對有此片一席之地。

再看《活著》,這部電影被拍成了電視劇和電影兩個版本,他的原作是餘華的同名小說,但是有很多人並不瞭解餘華。很低調,相當低調。在文學屆和很多書友中很早就流傳著一個說法,那就是如果中國有希望拿諾貝爾文學獎,非餘華莫屬,但現實是莫言得了獎,這也讓很多人不平。其實獎項沒什麼,個人認為餘華文學水平確實高過莫言幾個檔次,當然有文無第一,武無第二的說法,但是看過餘華書的人,都會同意這個觀點。而活著就是餘華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少有的搬上熒幕的,這和他的寫作風格有關,由於他的作品對人性和時代的刻畫太深入骨髓,太刻骨,所以很多作品都不合適搬上熒幕。活著就是比較適合的一篇。而且也就是這篇活著是曾經被國人認為最有希望拿諾貝爾獎的一篇作品。所以有這樣的原著坐底,影片在故事上幾乎毫無瑕疵。而拍攝和製作上也屬於精品之作,並不遜於霸王別姬,但是在演技上,確實遜與張國榮。但從整體來看,影片表現的時代感,劇本的精良程度,影片觀後給人帶來的觸動感等等,確實優於《霸王別姬》。

這只是個人觀點,如果有其他看法的,我也認同,畢竟影片屬於藝術,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多嘴的聰明大叔


活著第一,霸王第二,芳華第九。

活著,看完讓人懂得了整個人生,所謂的現在糾結,在未來可能化作善意的好,就好比現在總抱怨工作不好錢難賺生活多不意,可五年過後,今天的抱怨都不算啥,能記住的可能就是今天的不如意,反而成了美好,就像葛大爺把房都賭沒了,而房子卻讓老闆丟了命,這就是人生的得與失。還有選女婿,所表達的價值觀,對兄弟的寬恕,寬人寬已。雖然人生波瀾起伏,但是卻讓人覺得踏實溫暖。

霸王,講訴了藝術人生,一輩子,從藝從德,那種揉進骨子裡的精神,可歌可泣。張國榮的演出,就像是訴說他的人生,就像那就是他,演活了這個角色,結合小哥自己的人生歷程,更加的讓人感覺一絲悲鳴之情。可以說演員成就了這部電影,這部電影也成就了他們的人生。

芳華,如果說上面的兩部片講的是道,這部電影最多是術,精神層面就差了很多,故事很好,但比上兩部,不足以震撼人心,僅僅是一點點的難受,點到為止,並且很多劇情都未交待清楚,商業的味道較濃,比較淺。

以上為個人觀點,歡迎喜歡電影的朋友關注我,一起愛電影,享生活!!!


北極魚oio


活著和霸王別姬帶有明顯的第五代敘事風格,濃重的學院派氣息。葛優和鞏俐在活著裡的表演無人能敵,尤其是鞏俐在醫院無助又恐懼的看著鳳霞難產死去時候的表情,將人物複雜的內心世界和作為一個母親悲愴欲絕的心情表現的淋漓盡致,至今記憶猶新。影片最後一家人在一起吃飯,鞏俐坐在床上雙手捧著碗還夾個饅頭,然後從饅頭上拈起一根土豆絲放進嘴裡,臉上帶著平和堅韌的笑容,叫人感受到人生命力的強大。這些細節都是現在電影做不到的。霸王別姬的視角更加宏大,張國榮的演技登峰造極。這些都是芳華比不了的,也可能是因為馮小剛沒有受過系統的理論化的電影教育,缺錢一些文化責任和深度。但是這些不影響馮小剛是一名好導演的事實。藍風箏活著霸王別姬是中國電影的代表,想要全面超過或者接近他們,不是簡單的事。


帝國時代的戀人


這個問題,是馮小剛工作室或者華誼兄弟公司問的嗎?有些可笑。

《活著》和《霸王別姬》到現在已經過去20多年,還有很多人經常說起它們的經典性,馮小剛的《芳華》從上映到現在也就半年吧,我不知道還有多少人會想起它,說起它——儘管它也是一部不錯的電影,但離經典還差很遠。

《活著》和《霸王別姬》,都是導演最具代表性的片子,是他們在創作力最為旺盛的時候,拍出的具有極大藝術魅力的電影。

《活著》是跨越多個年代的電影,相信從那些時代走過的人們,都會對片中人物的命運感同身受。《活著》說的是小人物,《霸王別姬》裡的人物相對顯著,但人物命運的變化以及大時代下人性的扭曲,同樣讓人感覺到戲劇的張力。

《芳華》也是一部不俗的電影,馮小剛爭取到更多的話語權,在片中反映了一段不容忽視的歷史,這非常值得肯定。不過文工團這個特殊的群體,對於觀眾來說離得有點兒遠,而且從電影手法上沒能像《霸王別姬》那樣死死把觀眾抓住,末尾文工團解散的那場喝酒的戲,片中人撕心裂肺,臺下人無動於衷。相對於那兩部電影,《芳華》的格局小了不少,觀眾不容易被長久感染。

另外從演員陣容上看,《芳華》也沒有《活著》和《霸王別姬》那樣的藝術野心,很多演員都是第一次演戲。

估計馮小剛本人都沒有琢磨把《芳華》拍成幾十年依然具有魅力的經典,其他人也就別跟著瞎操心了。


鄭捕頭


這個不說導演水平,個人感覺馮小剛的《芳華》比起張藝謀的《活著》和陳凱歌的《霸王別姬》在藝術上的成就相去甚遠。


《霸王別姬》在中國電影史上怎麼吹捧都不為過,這部劇時間跨度較長,人物個性鮮明,人性的剖析也非常深刻,裡面注入了鮮明的中國元素京劇。

《活著》和《霸王別姬》有許多相似的地方,都是通過小人物在時代變革的大浪潮下,身不由己的隨著時間洪流剛剛前進。期間各種人間悲喜劇,既有人性的原因,也由於時局的變化所致。只不過《霸王別姬》裡面的京劇比起《活著》裡面的皮影戲在視覺上感覺更加賞心悅目。而且《霸王別姬》裡面摻雜了關於戀童同性戀等元素,讓人在人性的煎熬裡面看到更多複雜的東西。可以說《霸王別姬》比《活著》更具有開放性。而且作為一名中國人,個人更加偏向於《霸王別姬》。畢竟《活著》好像太過於突出我們那個年代的落後和愚昧,而《霸王別姬》至少在京劇國粹的表現中體現了很高的藝術價值,還是讓人有點民族自豪感的。所以有人說外國人更喜歡看《活著》個人還是覺得挺難過的,因為《活著》實在太悲劇了,讓人看了後很長時間都走不出那種絕望壓抑的狀態。



而《芳華》,不知道是由於故事,還是演員的表演能力或者演技,亦或是導演水平,都讓人感覺比前面兩片差了一個檔次。

首先在故事上面,《活著》是餘華的名著,是一部非常優秀的小說,在國內當代小說裡面可以排到前三吧。所以《活著》的成功很大程度上要得益於小說的經典。李碧華是香港一名大名鼎鼎才女。獲得過三次金像獎最佳編劇獎,一次金馬獎最佳編劇獎。其小說《霸王別姬》亦可算是一經典,裡面立意新穎,場面立體。而芳華個人覺得只是一個回憶錄式的普通小說,裡面時間跨度不大,故事情節比較單薄,所以在劇情上面《芳華》已經低了一個起點。

其次在演員陣容上面。《霸王別姬》和《活著》裡面的演員張國榮,鞏俐,張豐毅,葛優都是藝術家級別的演員。而《芳華》裡面的黃軒和苗苗雖然算是年輕一輩裡面比較傑出的演員。但是和這些藝術家的表演差的不是一個檔次。

最後在導演水平上面。張藝謀,陳凱歌和馮小剛應該各有所長平分秋色吧。但是陳凱歌的《霸王別姬》據說是陳凱歌在其父親陳懷皚親自指導下拍攝的,作為一名德高望重的電影藝術家,三位是望其項背的。

所以綜上所述,《活著》和《霸王別姬》演員明顯佔優,《霸王別姬》導演明顯佔優,故事上面《活著》明顯佔優。而《芳華》導演,故事,演員無一優勢。結論是《活著》和《霸王別姬》各有千秋,《芳華》稍遜一籌。

在獎項上《霸王別姬》獲得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美國金球獎最佳外語片獎,併入選美國時代評選的“全球史上百部最佳電影”。《活著》獲得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評委會獎,最佳男演員獎。《芳華》金馬獎最佳新演員獎,最佳改編劇本,最佳美術。塞班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編劇。


某某說某某


實話說,本人並不喜歡芳華原著小說,調門灰暗而消極。馮小剛接芳華只是想借用描寫部隊文工團的原著作品,來圓自己的情節。因此,電影芳華與原著小說在結果處理上有了很大的不同,其結局已經迴歸到了淡然人生的較高的層面,所以也為大眾喜歡了,其後續的社會影響力已經足以證明。如果是較另兩部的地位稍差一點的話,我認為差在了原著的主基調上!要說馮小剛是更高產一些的導演,受觀眾喜愛的影片多於另兩位電影,所以也不應該單獨比個高下,藝術需要多元。最後想說的是,不希望看到以近來未確認的偷逃稅風波,就一味全盤否定一個之前還廣受追捧的電影。為什麼不該客觀對待呢。


團座-0606


完全不能難以望其項背,雖然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如果給《活著》,《霸王別姬》,《芳華》排名的話,那陳凱歌的《霸王別姬》當之無愧的第一名,張藝謀的《活著》僅此於《霸王別姬》,而馮小剛的《芳華》絕對墊底。


《霸王別姬》絕對是陳凱歌的頂峰之作,《活著》也是張藝謀數一數二的作品,這兩個電影都有共同之處,都是從小人物出發來反應整個大時代,通過小人物的悲觀離歌,來體現整個社會潮流下人心變化以及時代悲哀。



而《芳華》是馮小剛的私心之作,僅僅是懷念自己作為文藝兵生涯的日子,難以體現當時整個大環境下人民的真實情況。



所以三部電影誰高誰低一幕瞭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