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好脫貧富民的「引路人」——記利通區扁擔溝鎮黨委書記劉少榮

吳忠日報記者 楊娜

曾幾何時,扁擔溝鎮作為利通區一個較為偏遠的鄉鎮,因為交通不便、產業匱乏等因素,導致該鎮經濟發展慢,群眾收入低。如今的扁擔溝鎮,作為利通區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不僅轄區入駐多家工業企業,還實現了產業的多元化發展,群眾收入不斷提高。

說起變化,無論是鄉鎮幹部還是當地群眾,都異口同聲地說:“緣於我們有一位作風過硬、敢於擔當的好書記。”這位幹部群眾常掛在嘴上的書記便是劉少榮。自2015年擔任利通區扁擔溝鎮黨委書記以來,她善謀實幹,甘於奉獻,帶領鎮班子成員致力扁擔溝發展,引領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

把擔子擔起來——關鍵時刻體現共產黨員的擔當

扁擔溝鎮是利通區脫貧攻堅的重點鎮,而同利村又是扁擔溝鎮的脫貧攻堅重點村,被確立為整村推進脫貧對象。作為該鎮的“一把手”,如何讓同利村的移民群眾搬得進、穩得住、能致富、真脫貧,是劉少榮肩上最重的擔子。

“從市上到利通區,工業強市、工業強區的戰略就是最好的模板,對於一個地方來說,要想經濟發展快,群眾有長期、穩定的出路,發展工業是最好的選擇。”劉少榮說幹就幹,2016年,她結合同利村有大量留守婦女及中老年人的實際,積極招商引資,跑企業、跑項目,成功爭取到寧夏恆豐同利巾被廠以及寧夏百益民族服飾有限公司在同利村建廠落戶,為當地貧困群眾在家門口就業創造了條件。

“過去整天圍著莊稼地、鍋臺、老人、娃娃轉悠,家裡的一切開銷都得向丈夫伸手要。現在,我和女兒都是寧夏百益民族服飾有限公司的縫紉工,通過鎮上和企業相關培訓,我們上班一年多,每月工資在1800元左右。這多虧了劉書記為咱們跑來的好項目。”同利村A區44歲村民王進蘭深有感觸地說。王進蘭還表示,和她一樣,在這家企業上班的該村婦女有80多人,還有近200名婦女、老人在家裡給該企業穿糖袋、納鞋墊,可以說是足不出戶就能掙工資,既補貼了家用又不誤家事。

在寧夏恆豐同利巾被廠,該企業已投入生產的1號車間門口懸掛著“精準脫貧扶貧車間”的銅牌,上機、穿紗、織布等技術環節,女工們嫻熟地操作著。“廠子建到家門口,既能按時上下班,又能照顧到家裡。”村民白榮表示,如今就業機會這麼好,農村婦女應該轉變觀念,通過自己的努力改善生活。

“起初我們聯繫寧夏恆豐集團,是想讓企業在吸收當地勞動力做紡織工時優先考慮同利村,但該企業有晚班,同利村很多婦女上班不方便。就因為這個原因,恆豐提出可以把下設的巾被廠直接建在同利村,這樣就避免了很多問題,還可以讓村民就近上班。”劉少榮表示,移民群眾不出村即可就業,實現了“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的轉變。

今年,我市又將吳忠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管委會的6個村交給扁擔溝鎮管理。劉少榮將趙家溝等6個村的脫貧攻堅作為承接後的頭等大事,緊盯增收這個關鍵,圍繞“兩不愁三保障”和“六個精準五個一批”,高位推進,群策群力。“在辦公人員、經費等未增加的情況下,工作量增大了,這就是考驗黨員幹部擔當的時候……”面對艱鉅的任務,劉少榮充滿信心。

讓百姓富起來——圍繞群眾脫貧致富出實招

一個崗位,一份責任。就任鎮黨委書記的劉少榮,越發覺得重任在肩。“組織信任我,老百姓期待我,我不幹好能行嗎?”劉少榮認為自己必須要沉下身子、甩開膀子、幹出樣子。

上任之初,劉少榮就切實感受到根本問題是村民還很窮。於是,她從深入分析村情、逐戶走訪問計入手,挨家挨戶徵詢意見、瞭解情況,到外地先進鎮村取經。以產業結構調整為核心,才能促進群眾脫貧增收——劉少榮很快提出了符合扁擔溝鎮實際的產業發展思路,大力發展特色林果業種植和林下經濟,全力推動畜牧業發展,積極推動農戶成立合作社。

在利通區,提起扁擔溝鎮烽火墩村玉靜果品產銷專業合作社,各鄉鎮的果農幾乎無人不知。該合作社採取“協會+基地+農戶+市場”的新型模式,建立產供銷一條龍服務機制,開展網絡營銷和現場訂單相結合的方式,召集會員以協會為組織簽訂訂單,把握市場銷售信息,提高果品價格,使果農的利益得到保障。

“一園好不算好,百園好才算好。還是劉書記看得遠,在她和鎮班子領導的幫助和支持下,我們合作社已步入正軌。”玉靜果品產銷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王玉靜表示,如今,合作社已有268戶果農,種植果樹8000餘畝,年銷售額達1000萬元,真正實現了“一畝園十畝田”的價值,有效促進了扁擔溝鎮林果業的發展。

在發展鄉鎮經濟,帶動群眾致富的過程中,劉少榮始終把貧困群眾的脫貧牢牢記在心上。

以黃沙窩村、渠口村為重點,已種植大小拱棚有機西瓜2370畝、松花菜400畝,吸納44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加入;在西溝沿村種植蘆筍1200畝,吸納30戶建檔立卡戶加入;在海子井村、扁擔溝村已種植黃花菜700畝,吸納2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加入;以高糜子灣村、雙吉溝村為重點,已種植西蘭花460畝,吸納35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加入;與寧夏鈞凱種業、吳忠市金谷豐種業公司簽訂水稻制種訂單5000畝……劉少榮帶領該鎮黨委、政府班子,引導貧困戶由政府“輸血”向自身“造血”轉變,積極打造富民產業,按照“發展一個產業、加入一個合作社、一家至少一人在村就業、一種以上收益方式”的“四個一”扶貧模式,不斷拓寬貧困戶增收脫貧渠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