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捕手》:如果你經歷過被虐待的童年,請看這部心理學好片

《心靈捕手》是一部具有治癒系列的心理學題材電影。

一個關於天才的故事。

馬特·達蒙飾演的威爾就是這個天才,麻省理工學院高材生都很難解答出的數學難題,他都能不費吹灰之力就搞定。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威爾從未接受過高等教育,從事的也都是體力勞動的工作。

在麻城理工學院做清潔工的他無意中解答出了走廊黑板上的兩道數學題。從此受到出題教授藍勃的青睞有加。

看到這裡,很為威爾高興,因為千里馬終於遇到了欣賞自己的伯樂,人生從此開掛升級可以與眾不同了。

《心靈捕手》:如果你經歷過被虐待的童年,請看這部心理學好片

然而,遺憾的是,威爾對此不屑一顧,更因打架而被拘留。

他雖然只有21歲,但在法庭上,與律師分庭抗禮,引經據典舌燦蓮花為自己辯駁,可見知識淵博,讀過不少書。

可儘管如此,法律並不會因為你的巧言善辯而格外開恩。

而且威爾也不是第一次打架鬥毆,93年6月襲擊罪,93年9月襲擊罪,94年2月偷車罪,95年1月扮成警察,傷害、竊盜、拘捕、毆打警察種種罪行被判入獄,保釋金五萬。

為什麼一個天才有如此反常的舉動呢?

這也許就是上天公平的地方吧,給了你無與倫比的天賦,卻要讓你從小遭遇不幸的童年。

一個童年不幸的孩子,會給自己的一生留下無法磨滅的陰影。

威爾從小是孤兒,又受過幾個寄養家庭的虐待,這樣悲慘環境成長起來的孩子,天生就缺乏安全感,他們從來都不敢以真面目示人,只能通過表面的壞來隱藏內心的恐懼。

《心靈捕手》:如果你經歷過被虐待的童年,請看這部心理學好片

藍勃教授惜才如命,不忍威爾就這樣揮霍自己的天賦,就保釋了他,但有兩個條件。

第一:每週跟我碰面,研究數學,做更高級的組合數學、有限數學···

第二:看心理學醫生,每週由我負責作評估報告,如果你不及格,照樣送你去坐牢。

剛開始的威爾拒絕答應第二個條件,可比起坐牢失去人身自由,最終還是妥協看心理醫生。

看心理醫生的過程並不順利,因為威爾總是想方設法惹惱心理醫生,不配合治療,藍勃也是有心無力。

一般的心理疾病患者都是很難治療的群體,誰願意承認自己有病。

但藍勃作為麻城理工學院的高級教授,認識的人脈資源自然都是頂級好的。

於是找到了藍勃曾經的校友桑恩,他是豐富情感經驗的心理醫生。

果然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桑恩的確與其他心理醫生與眾不同。

《心靈捕手》:如果你經歷過被虐待的童年,請看這部心理學好片

在桑恩與威爾第一次的對戰中,威爾知道了厲害。他原以為還可以以自己的言語故意激怒桑恩,讓桑恩如之前的醫生一樣被氣跑。

威爾以桑恩逝去的妻子來攻擊他,的確惹惱了他。可桑恩卻並沒被氣跑,反而掐著威爾的脖子警告他不準再對自己妻子不尊重。

桑恩沒有任何掩飾,而是直接表達了自己的憤怒,還願意繼續給威爾治療。而之前的醫生,在受到威爾的惡作劇之後,雖然忍住了憤怒,但拒絕再治療。

可見桑恩的坦誠!

威爾就是因為害怕越深入瞭解越發現彼此的不完美,所以不夠坦誠,對自己的過去,對工作,對新交的女朋友,都是如此。

他害怕建立真實的關係,其實是太在意自己的不完美。

《心靈捕手》:如果你經歷過被虐待的童年,請看這部心理學好片

就像影片中桑恩對威爾說的那段經典臺詞:“你只是個孩子,你根本不曉得你在說什麼。

問你藝術,你可能會提出藝術書籍中的粗淺論調,有關米開朗基羅,你知道很多,他的滿腔政治熱情,他與教皇相交莫逆,和他的耽於性愛,你對他很清楚吧?但你知道西斯丁教堂的氣味嗎?你沒試過站在那兒,昂首眺望天花板上的名畫吧?你肯定未見過吧?

如果我問關於女人的事,你大可向我如數家珍,你可能上過幾次床,但你沒法說出在女人身旁醒來時,那份內心真正的喜悅。

你年輕彪悍,我如果和你談論戰爭,你大可以會向我大拋莎士比亞,背誦“共赴戰場親愛的朋友”,但你從未親臨戰陣,未試過把摯友的頭擁入懷裡,看著他吸著最後一口氣,凝望著你,向你求助。

我問你何為愛情,你可能會吟風弄月,但你未試過全情投入真心傾倒…現在我看著你,眼前所見並非一位聰敏、自信的男人,而是一個無恥狂妄、內心恐懼的孩子。但是你是個天才,威爾。這是毋庸置疑的。沒人可以完全認識到你的深度。”

桑恩像長輩一樣把自己的想法娓娓道來,彷彿此刻他不是醫生,而是威爾最真誠的知己好友,沒有任何掩飾,而是坦誠相待。

這才是一個心理醫生的厲害之處,先取得信任,讓患者自己心甘情願自然流露,而不是一來就開門見山。

結局很美好,威爾終於願意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心靈捕手》:如果你經歷過被虐待的童年,請看這部心理學好片

可電影畢竟是電影,一切結果可以掌握在導演編劇手中。現實卻比電影殘酷得多,多少患者卻身在水深火熱之中,受內心的煎熬,不得解脫。

他們哪有威爾的幸運可以接受最好的心理醫生的治療,更沒有他那驚人的數學天賦,沒有上帝派來的天使教授拯救,大多數患者都如忍者神龜一樣忍著受著。

魯迅先生說: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自我調節能力強或者有幸碰到適合自己醫生的患者自然可以相安無事,但嚴重者可就難說了。

君不見多少走不出童年陰影的人選擇自殺或是危害社會,與電影相比,真是小巫見大巫。

真希望也有像桑恩一樣和藹可親的心理醫生能夠治癒他們的病情,與之相擁,並對他們說一句:那不是你的錯!

最後,以劉瑜老師《願你慢慢長大》這本書中的一句話為結尾吧:

願你有好運氣,如果沒有,願你在不幸中學會慈悲;願你被很多人愛,如果沒有,願你在寂寞中學會寬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