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流韻的醬釉瓷價值如何?

醬釉又稱:“柿色釉,紫金釉”,是一種以鐵為呈色劑的高溫色釉,其釉料中含氧化鐵和氧化亞鐵的總量較高,達5%以上。宋代是醬釉瓷器發展的黃金時期,南北各地瓷窯普遍燒造,並以北方的耀州窯、定窯和當陽峪窯為傑出代表。清代是醬釉瓷器發展的巔峰時期,並因皇帝的青睞而成為景德鎮御窯廠專門生產的仿古釉色品種之一。

千古流韻的醬釉瓷價值如何?

作為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的定窯,曾一度為官府燒製宮廷用瓷,以其優美的造型,精湛的藝術魅力著稱於世,令後人仰慕。而景德鎮仿製醬釉瓷始於明初。

與此同時民窯中的醬釉瓷生產也毫不遜色,出土於北京豐臺區,現收藏在北京首都博物館的兩件醬釉梨形執壺,通高12.5cm ,口徑4cm ,壺體呈梨形,壺頸較短,流彎曲深硬不自然;腹部豐滿,底足平切,底邊垂直,足內較深,旋削整齊;胎質細膩潔白,器表有旋坯痕,釉較薄,釉色呈醬褐色。此壺造型構思新穎獨特,穩重典雅。

但與同期官窯器相比,不足之處在於:造型不夠規整,同一器物上壺蓋、壺身色調不能統一,施釉不均勻,釉面有縮釉點,製作工藝較粗糙。

千古流韻的醬釉瓷價值如何?

何為醬釉

醬釉即醬色釉,是一種以鐵為著色劑的高溫釉,釉色如柿黃色或芝麻醬色,故而得名。

千古流韻的醬釉瓷價值如何?

提起醬釉,往往給人以含糊的感覺,有人通稱為“紫定”。但可以肯定,古人是能夠從直觀視覺上辨別這些顏色的。還有人將醬釉稱為“絳釉”“赫釉”“赭釉”“褐釉”等,這些顏色在古代文獻中也有明確記載。至於用“醬色”來形容瓷器釉色,其概念含義本身也是十分寬泛的,令人難以界定出準確色位。以醬類作料的代稱作為顏色名詞使用似乎出現得較晚。清代以後,醬色已經是與紫、紅、青、綠、黑等並列的顏色專有名詞了。

千古流韻的醬釉瓷價值如何?

因醬本身於發酵初、中、末期會呈現乳黃色、黃色、黃紅色、紅黃色、棕紅色、棕黑色等一系列顏色轉換,專家指出,只要是以鐵為著色劑的高溫釉,呈色為棕黃色系,即使有些偏赭、偏紫、偏紅或偏褐,都可稱為醬釉。至於個別呈色極其純正的紫色或紅色釉,根據文獻記載仍稱之“紫色”或“紅色”更妥。

千古流韻的醬釉瓷價值如何?

醬釉在景德鎮的發展

醬釉瓷器與青瓷、黑瓷一樣有著悠久的歷史。在醬釉瓷漫長的發展歷程中,不同時期、不同地域、不同窯場所燒造的醬釉瓷器也各不相同,自成體系。東漢晚期,醬釉瓷器出現在南方江浙地區,兩晉時期得到發展。南北朝時期,以北賈壁窯為代表的北方瓷窯也開始燒造醬釉瓷,隋、唐時期有所發展。宋、遼、金時期,醬釉瓷器的生產遍及全國,但仍以北方瓷窯為主,定窯、耀州窯和當陽峪窯堪稱其楷模。元、明、清時期,隨著全國瓷業中心的形成,江西景德鎮窯生產的醬釉瓷器一枝獨秀。

千古流韻的醬釉瓷價值如何?

在元代醬色釉的燒造基礎上,明初洪武時期景德鎮窯的醬釉瓷器釉層均勻,色調似佛教僧侶穿舊的僧衣,故還被稱為“老僧衣”色。此後,明代歷朝在景德鎮窯都生產有醬釉瓷器。如2005年北京毛家灣明代瓷器坑一次就出土了268件醬釉瓷器,包括外醬釉內白釉、外醬釉內青花、內外醬釉3個品種。胎土多細白,釉色因釉料成分、釉層厚薄、燒造氣氛及溫度等因素的差異,呈現出醬紫、醬紅、醬黃、土黃等深淺不一的色調。

這批醬釉瓷器大多光素無紋,裝飾手法以筆繪為主,另裝飾少量刻劃紋及貼塑乳釘紋。從工藝、造型、釉色及裝飾風格看,均與宋代的當陽峪窯醬釉瓷器有異曲同工之妙。

千古流韻的醬釉瓷價值如何?

清代醬釉瓷器是景德鎮御窯廠專門生產的仿古釉色品種之一。此時的醬釉瓷器釉面潤亮,閃爍著金屬般的光澤,好似紫金包鑲一般,因此謂之“紫金釉”。

千古流韻的醬釉瓷價值如何?

紫金釉幾乎成了清代醬釉瓷器的代名詞。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唐英撰《陶成紀事》有載:“一仿紫金釉,有紅、黃兩種。”

乾隆時宮廷曾發樣指令景德鎮御窯廠照樣仿造紫金釉器,《清檔》乾隆記事記載:“乾隆三年(1738年)六月二十五日太監高玉交首領薩木哈、催總白世秀……紫金釉小缸……傳旨:交燒造瓷器處唐英,照樣燒造送來。”皇帝的親自參與,皇家文化與藝術養分的植入,無疑從根本上提升了醬釉瓷器的高貴身份。

千古流韻的醬釉瓷價值如何?

醬釉瓷是中國古代高溫顏色釉品種之一,當陽峪窯醬釉瓷器堪稱傑出代表,“開時光彩驚奇異,銅色如朱白如玉。“

雖然當陽峪窯醬釉瓷器的輝煌早已在金戈鐵馬、漫漫狼煙中漸漸淡去,但這一華貴而不熱烈、靜謐而不絢豔、神秘而不沉重的具有特殊美感的優秀瓷器品種,並沒有消失在歷史記憶的長河中,而是以煌煌赫赫的官窯氣象重新書寫了它的燦爛歷程,這也正是醬釉瓷器令人回味無窮的魅力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