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山波:擁有更強大的力量才能飛得更高!

M23團隊的140磅超輕量級年輕拳手、被譽為“天山雄鷹”的拜山波·那斯依吾拉隨著戰績、排名的上升,正日益受到媒體的關注。

這位身高178釐米的哈薩克族小夥子在140磅級有著明顯的身高優勢,這讓他在很多比賽中可以利用身高臂展掌控比賽距離和節奏,獲得最終的勝利。

但是,正如俗語說的甘蔗沒有兩頭甜,拜山波在擁有明顯身高優勢時,其身體粗壯程度肯定是不如那些170-173釐米的140磅級對手們。

可是,即便考慮到這一因素,拜山波的肌肉在大致相同身高對手中仍然算比較單薄的。

本文作者:藏書人(中國著名拳擊評論員)

拜山波:擁有更強大的力量才能飛得更高!

我們可以看看約翰·莫利納(身高179釐米),朱力葉斯·英唐戈(179釐米),特里·弗蘭納根(177釐米),還有最近在WBC銀腰帶賽上對陣的維克托·波斯托爾(身高180釐米,臂展187釐米)和喬什·泰勒(178釐米)。

他們這些身高跟拜山波相似的140磅級拳手,雖然看上去也算“瘦高挑”,但仔細觀察他們的肌肉發達程度還是要比拜山波略強。

拜山波:擁有更強大的力量才能飛得更高!

前IBF / WBA 拳王英唐戈

這種肌肉強度的差異就導致拜山波的出拳力度不如對手,這一現象在拜山波最近幾場比賽中表現的比較明顯。

以拜山波去美國打的勞森和在青島打的對手索尼·卡提安達哥為例,他在技術、速度、敏捷性甚至拼打時的勇猛程度都不遜色於對手,但肌肉差距帶來的力量差距讓拜山波在對攻、換拳時略吃虧。

當雙方拳手能感覺出力量差距後,強力方會打的更自信、主動,而力弱方不得不放棄硬碰硬的打法,力爭用技術和速度、移動與之周旋。

說白了就是以遊走迴避正面對轟。這樣不能平等拼拳的局面會導致力弱方不得不等待更好的時機、不得不減少出拳數量,使得局面進一步被動。

拜山波:擁有更強大的力量才能飛得更高!

個人看法,拜山波可以在日常訓練中加強一些力量方面的訓練,讓自己的肌肉更加強壯一些。強壯的肌肉會帶來更有力的出拳和更好的抗擊打能力,會對敵方產生更強的威懾力和打擊效果。

以拜山波這種年齡和目前所處的上升階段(剛滿24歲、三年半職業生涯、剛進世界前100),他還有極大的潛力可挖。

如果說克勞福德、英唐戈、博納等冠軍級拳手、已經接近本級極限的拳手,他們在不增加體重的情況下只能在力量上挖潛2-3%的話,拜山波這種年輕新銳完全可以在不增重的情況下在力量方面挖掘潛力5-10%。

拜山波:擁有更強大的力量才能飛得更高!

140磅統一拳王克勞福德

咱們以力量舉三大項中的臥推為例,這個鍛鍊胸大肌、肱三頭肌、三角肌等上身重要肌肉群的動作往往也是衡量運動員力量的一個標準。

假設現在的拜山波在150磅/135斤臨場體重下的臥推能達到100公斤,他完全可以在維持150磅體重的前提下,通過力量訓練在半年內把臥推成績從100公斤提升10%到110公斤!

按正常的力量訓練每週三天、每天兩三個動作、每個動作6-10組、每組耗時1.5-2分鐘算,平均每天多花20多分鐘不到半小時,就足以在幾個月內讓臥推成績提升10%以上。

就算這10%的絕對力量提升最後只有5%甚至只有3%可以轉化成出拳力量提升,那也將是個很可怕的訓練成果:畢竟140磅級到147磅級才有5%的體重上升,這個成果可能意味著在體重不變的情況下出拳力度增加了半級甚至一級!

拜山波:擁有更強大的力量才能飛得更高!

有些拳手或教練可能有某種擔心,過多的力量訓練會導致拳手肌肉僵硬、失去靈活性。這幾乎是杞人憂天了。

第一,拳手的力量訓練強度是遠低於健美、舉重、力量舉運動員的。別以為拳手平均每天練20-30分鐘的臥推、飛鳥就能擁有健美舉重選手平均每天練兩小時、外加一堆運動補劑頂著才有的強大肌群。

第二,健美舉重運動員在拳手眼中的那種僵硬、笨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缺乏搏擊技巧和訓練。每天進行大量沙袋、梨球、對打、靈敏度練習的拳手完全不用擔心自己變得僵硬,因此,適當的力量訓練、器械練習對拳手是非常有利的。

拜山波:擁有更強大的力量才能飛得更高!

即便是對體重沒限制、可以有較高體脂含量的重量級,小克裡琴科、約書亞、維爾德、帕克這些出色的冠軍級拳手都有非常發達的肌肉;

對每一磅體重都斤斤計較的中小級別,如戈洛夫金、雅各布斯、斯彭斯、乃至盡人皆知的梅帕,那身肌肉都是相當強橫的。

拜山波:擁有更強大的力量才能飛得更高!

小斯彭斯炸裂的體形

雄鷹能翱翔天際,不光靠超長的臂展和輕量化的軀幹,強大的雙翅力量也是非常重要的。被譽為“天山雄鷹”的拜山波已經有了不錯的技術、速度,如果在力量上再提升幾個百分點,他的戰績會更加出色,會更早衝進世界排名前列。

拜山波:擁有更強大的力量才能飛得更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