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名著導讀《艾青詩選》(含練習及答案)

九年級名著導讀《艾青詩選》(含練習及答案)

名著閱讀:《艾青詩選》

(1910年03月27日—1996年05月05日)是一位偉大的中國現代詩人。原名蔣正涵,筆名莪伽、克阿等。浙江金華人。1932年在上海加入中國左翼美術家聯盟。1933年第一次用艾青的筆名發表長詩《大堰河--我的保姆》,感情誠摯,詩風清新,轟動詩壇。以後陸續出版詩集《大堰河》(1939)、《火把》(1941)、《向太陽》(1947)等,筆觸雄渾,感情強烈,傾訴了對祖國和人民的情感。解放後的詩集有《歡呼集》、《春天》等。1948年以後發表了《在浪尖上》、《光的讚歌》等詩作。出版了《艾青選集》等。另有論文集《詩論》、《論詩》、《新詩論》等著作。1985年,獲法國藝術最高勳章。其詩作《我愛這土地》《大堰河--我的保姆》被選入人教版中學語文教材。

詩歌風格

詩歌風格上看:解放前,艾青以深沉、激越、奔放的筆觸詛咒黑暗,謳歌光明;建國後,又一如既往地歌頌人民,禮讚光明,思考人生。他的"歸來"之歌,內容更為廣泛,思想更為渾厚,情感更為深沉,手法更為多樣,藝術更為圓熟。建國後出版的詩集有《歡呼集》、《寶石的紅星》、《海岬上》、《春天》、《歸來的歌》、《彩色的詩》、《域外集》、《雪蓮》、《艾青詩選》等。艾青以其充滿藝術個性的歌唱卓然成家,實踐著他"樸素、單純、集中、明快"的詩歌美學主張。

經典名言

1.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2.人民不喜歡假話,哪怕多麼裝腔作勢,多麼冠冕堂皇的假話,都不會打動人們的心。人人心中都有一架衡量語言的天平。

3.個人的痛苦與歡樂,必須融合在時代的痛苦與歡樂裡。

4.人間沒有永恆的夜晚,世界沒有永恆的冬天。

5.因為,我們的曾經死了的大地,在明朗的天空下,已復活了!——苦難也已成為記憶,在它溫熱的胸膛裡,重新漩流著的,將是戰鬥者的血液。

6.一棵樹,一棵樹,彼此孤離地兀立著,風與空氣,告訴著它們的距離。但是在泥土的覆蓋下,它們的根伸長著,在看不見的深處,它們把根鬚糾纏在一起。

練習題

一、填空題。

1.艾青 (1910-1996),原名_______,中國現代詩人。成名作《__________________》,發表於1933 年,這首詩奠定了他詩歌的基本藝術特徵和他在現代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他的詩作《___________》被選入人教版中學語文教材。

2. 20世紀30年代艾青詩歌的主要意象是_______和______。他的長詩《向太陽》《火把》借歌頌太陽、索求火把,表達了驅逐黑暗、堅持鬥爭、爭取勝利的美好願望,詩人也因此被稱為"_______"和"________"的歌手。這些詩歌也是自由體詩的代表。

3. 艾青於 1910 年陰曆 2 月 17 日生於浙江金華的一個地主家庭。由於家裡不喜歡這個"克父母"的嬰兒,就託付給乳母——_________ 收養,然而這個婦女卻十分疼愛他。

4. "咳,就在如此寒冷的今夜 / 無數的 / 我們的年

老的母親,/ 都蜷伏在不是自己的家裡,/ 就像異邦人 / 不知明天的車輪 / 要滾上怎樣的路程?──而且 / 中國的路 / 是如此的崎嶇,是如此的泥濘呀。"出自艾青《___________________》

5. 艾青的《_______》歌頌了毛主席。

6. "但你是沉默的,連嘆息也沒有,鱗和鰭都完整,

卻不能動彈;你絕對的靜止,對外界毫無反應,看不見天和水,聽不見浪花的聲音。"這段詩節選自艾青的________。

二、選擇題。

1. 下列詩歌寫於詩人"歸來"後的是( )

A.《我愛這土地》 B.《太陽的話》

C.《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 D.《光的讚歌》

2. 1978 年以後,艾青的詩風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下面不屬於他這一時期詩歌特點的一項是( )

A. 詩句由原先的長短錯落,不求整齊劃一變得比較整齊。

B. 詩情由原先的總是充滿"土地的憂鬱"變得比較深沉。

C. 寫法由原先的盡情的呼告、肆意的排敘變得口語化、散文化。

D. 詩意由原先的凝重、深厚變得比較警策,充滿哲思。

3.下面對《艾青詩選》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礁石》中"含著微笑,看著海洋"的礁石,象徵著堅韌不拔、高傲自負的人們。

B.從"活著就要鬥爭,在鬥爭中前進"可以體會到詩人對革命的崇高熱情、不懈努力,以及為革命奉獻生命的偉大思想感情。

C."在死亡沒有來臨,把能量發揮乾淨"這兩句可以看出詩人對生命的熱愛,對生命的讚歎、讚賞,以及奉獻自己、貢獻力量的偉大情懷。

D."然後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裡面。"這兩句詩形象而充分地表達了詩人對土地的眷戀,而且隱含獻身之意。

答案

一、填空題。

1.蔣正涵、大堰河——我的保姆 、我愛這土地。

2.土地,光明;太陽,火把。

3.大堰河

4.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

5.毛澤東

6.魚化石

二、選擇題。

答案:1.D 2.C 3.A (解析:A.應該是象徵著堅韌不拔、樂觀自信的人們。)

賞析

我愛這土地

假如我是一隻鳥,

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

這永遠洶湧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

這無止息地吹颳著的激怒的風,

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

---然後我死了

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裡面。

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導讀

太陽與土地是最能概括艾青詩歌特色的兩個概念。詩人對於光明、理想和美好生活的熱烈追求,常常藉助太陽這一意象得以表現,艾青彷彿是一位夸父,至死不渝地追尋著太陽、光明和理想;作為另一面,與詩人血脈相連的土地也是他一生一世都無法割捨的眷戀。他曾說過:"這個無限廣闊的國家和無限豐富的農村生活—無論舊的還是新的—都要求在新詩上有它的重要篇幅。"(《獻給鄉村的詩·序》)艾青對土地的關注,就是對農民、民族、祖國的摯愛。寫於抗戰爆發後1938年的《我愛這土地》就是艾青這種特有的土地情結的代表作。在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緊急關頭,艾青向祖國捧出一顆赤子之心,愛國深情的抒發,波瀾起伏,層層推進。

一、點出土地情結。

先償賞起始兩句:"假如我是一隻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詩人對土地的酷愛,已到了不知道如何傾訴的地步。於是,他只能捨棄人的思維語言而借用鳥的簡單樸素的語言傾瀉他的愛情,在詩人看來,這簡單樸素的往往是最真誠熱烈的。形容詞"嘶啞",已不能再唱出美麗悅耳清亮動聽的情歌,但這"嘶啞"的歌聲正能抒發對土地的義無反顧的真誠和執著。於是土地情結的激越歌聲由此響起。

二、傾吐土地情結。

可分四層。第一層:隱喻人民苦難。"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這永遠洶湧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暴風雨"、"悲憤的河流"這些意象告訴我們,艾青魂牽夢繞地愛著的土地,是佈滿痛苦、軀體上有太多凝結成塊的流不動的悲憤的土地。當時日寇連續攻佔了華北、華東、華南等廣大地區,所到之處瘋狂肆虐,草菅人命。艾青在《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有著相似的描寫:"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鎖著中國呀……風,/像一個太悲哀了的老婦,/緊緊地跟隨著/伸出寒冷的指爪/拉扯著行人的衣襟,/用著像土地一樣古老的話/一刻也不停地絮聒著……"詩人用"寒冷"、"雪"、"風"、"封鎖"等意象勾勒出扼殺著一個個求生的生命的悲慘處境。兩首詩寫於同一時期,都表現出詩人對人民苦難的深情關注。第二層,隱喻人民反抗。"這無止息地吹颳著的激怒的風"一句象徵著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反抗精神,神州土地養育了中華民族,也養育了一種堅韌不屈的民族精神。"無止息"暗寓反抗精神的傳承,"刮"、"激怒"表示力量的強大,由悲土地之苦難轉入贊土地的抗爭,詩人的土地情結深了一層;第三層,"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一句可以看作是鬥爭前景的象徵,也可以更"實"一點,看作是充滿生機的解放區的象徵,偉大的民族解放戰爭的象徵。總之,詩人的情思已由悲憤、稱頌進入憧憬,表現出堅定的必勝信念,構思又進一層:第四層,"—然後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裡面。"詩人沒有沉溺於對"溫柔"恬靜的"黎明"的欣賞中,為了自己的愛永遠留給土地,他作出了上述鄭重莊嚴的抉擇。這種獻身精神可以作這樣的詮釋:我來自土地而最終歸於土地,這樣,愛才得以昇華,得以永恆。這是一種多麼超凡脫俗、悲壯高尚的土地情結啊!

三、昇華土地情結。

這首詩寫於抗戰初期,它集中展現了艾青對土地的一片赤誠之愛。在個體生命的渺小、短暫與大地生命的博大、永恆之間,詩人為了表達自己對土地最真摯深沉的愛,把自己想像成是"一隻鳥",永遠不知疲倦地圍繞著祖國大地飛翔,永遠不停歇地為祖國大地而歌唱,既唱出大地的苦難與悲憤,也唱出大地的歡樂與希望;即使死了,也要將整個身軀融進祖國的土地中,以表示自己對土地的深沉之愛。全詩的感情是強烈而內在的,基調是深沉而憂鬱的。可以說,時代的投影與真實的感受相結合,使得這首詩的感情顯得極為真誠,更有感染力,更能撥動讀者的心絃。

寫作藝術

這首詩的顯著特點是篇幅短小,構思精巧。土地是個博大的意象,詩人選擇它作為寄情的對象、傾訴的對象,其境界極其廣闊,意象極其豐富,詩人的情思是多角度、多層次的,詩人的想像和詩思的迴旋天地也是無限自由、廣闊的。但他沒有把詩的篇幅拉長,不讓詩的情思散漫開去,而只把詩人對土地廣闊而深厚的愛濃縮在10行詩中,並且取得了最佳的藝術效果。

寫作手法

詩人不是從實處落筆,而是從虛處落筆,通過想像把自己虛擬為"一隻鳥",借鳥兒與土地的關係來展開全詩的藝術境界,使詩的整體構架顯得巧妙自然,使人渾然不覺。詩以"假如"開頭,顯得新奇,富有獨創性,便於化人為鳥,把詩境推向虛擬的藝術境界。當然,詩中的"鳥",僅是泛指,具有象徵性,不像古詩詞中那些實指(如杜鵑、鶴鴿等)。"用嘶啞的喉嚨歌唱",是一句引人注目、令人心動、值得品味和沉思的詩句,也是全詩中深化詩人對土地感情的一個奇異的亮點。這是當時悲壯的時代氛圍(抗戰初期)、詩人特殊的個性與氣質(艾青自稱是"悲哀的詩人")以及詩人特殊的表達需要等等,共同作用於鳥兒形象而產生的審美意象。它大大提升和強化了形象的審美表現力—從中我們不僅能感到時代的氛圍、詩人的個性和氣質,更能感到詩人對土地的愛是如此的執著、堅貞和頑強。

歌唱對象

從句式上看,用的是排比句;從方法上看,用的是類似電影蒙太奇式的特寫鏡頭,向我們依次推出他要歌唱的對象:土地、河流、風、黎明。這些都是博大的自然或宇宙意象,但詩人選擇了這幾種典型的形象,極其簡潔、鮮明,卻又能讓我們產生豐富的想像和聯想,引起深刻的沉思。值得指出的是,詩人在"土地、河流、風、黎明"前都特意加上了帶有感情色彩的形容詞或修飾語,使它們一個個都轉化成了富有象徵意味和暗示力的畫面,既暗示了祖國多災多難的命運,也暗示著人民的不屈與抗爭,以及大地上仍然在生長著的希望,同時還暗示著詩人要竭盡全力,與其共命運,為他們而歌唱;即使死了,也要埋進這片土地,用自己的身軀去肥沃這片土地。從構思的角度看,到這裡,詩人仍然緊扣"鳥兒"這個虛擬的形象("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裡面"),讓其生前與死後形成強烈的對比,於對比中表現出鳥兒對土地的執著、赤誠之愛,從而也藝術地塑造了一個土地忠誠的歌者形象。

這首詩的特點是巧妙轉換,另闢詩境。按理,詩情到達高潮之後,再接下來抒寫難度就很大。但詩人卻巧妙地宕開一筆,隔開一行,作了必要的間歇和停頓後,開始了巧妙轉換,寫下了兩行形象突出、感情進一步昇華的結尾。令人讀後怦然心動,過目難忘,吟誦不已。

總結把握

抒情視角作了轉換。詩的第一節是從虛擬的視角,即從鳥兒的視角去想像,去表現鳥兒對土地的忠誠與摯愛,顯得形象含蓄;第二節卻換成實寫的視角,即從詩人自我的視角去實寫自己"常含淚水的眼睛",傾訴自己對土地的"深沉"之愛,是直抒胸臆。這樣,虛境和實境的結合與對應,構築了全詩內在完整的藝術空間;結果與原因的關聯與對照,又構成了支撐全詩的內在邏輯結構。

艾青 《綠》賞析

【賞析】

艾青的詩歌《綠》運用文字的魅力用文學的形式描述了春天到處都是綠色,樹木大地中的小草在春風的春拂下來回擺動,風是綠的,水是綠的,世界充滿了綠。綠是生命的顏色,是生命的象徵。

綠是自然的顏色,是希望,是慰安,是快樂!。艾青先生的名詩《綠》,更是寫出了綠的搖曳、綠的美幻,綠的聞風而動,乃至綠的生命。綠色"真是具有永恆的魅力!

解讀艾青詩歌的憂鬱

艾青詩歌中的憂鬱情結

摘要:"憂鬱"既是艾青詩歌創作的靈魂,也是我們解讀其詩歌的關鍵詞。詩人在感受和表現人民苦難時,流露出他固有哀傷、憂鬱的情調。作為一個始終為民族擺脫種種枷鎖而寫作的歌者,艾青的"憂鬱"情結主要有三個方面的來源:客觀現實、主觀心情和象徵手法。這種"憂鬱"並非一己的悲苦與感傷,對一個忠於現實,對祖國和人民懷著滿腔的摯愛的詩人來說,他的"憂鬱"乃是民族的哀感,時代的憤懣。只要世界上還有壓迫和罪惡,只要詩人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尚未實現,他的"憂鬱"情結是不會終結的。

關鍵詞:艾青詩歌、憂鬱、人民、苦難

"憂鬱"既是艾青詩歌的靈魂,也是我們解讀艾青詩歌的關鍵詞。憂鬱情結,滲透在艾青的詩歌中,構成他詩歌創作最顯著的個性因素。從他的詩歌中我們可以看到:"詩人的憂鬱是人民的憂鬱,他的悲哀就是人民的悲哀,詩人靈魂深處湧出的歌唱就是人民心裡的聲音。"

艾青自從寫窮困一生的乳母"大堰河"開始,儘管他不同時期的詩作,均有不同的時代色彩,但"憂鬱"始終是他詩歌的基本內涵和主要色調,對此詩人也多次作過明確的表白。他在抗戰初期的《詩論·服役》中說:" 在這苦難被我們所熟悉,幸福被我們所陌生的時代,好象只有把靈魂能喊叫出來是最幸福的事。""叫一個生活在這年代的忠實的靈魂不憂鬱,這有如叫一個輾轉在泥色的夢裡的農夫不憂鬱,是一樣的屬於天真的一種奢望。"50年代中期他說:"我寫過無數詩,一邊寫,一邊悲傷。"詩人的感受和表現對人民的苦難時,流露出他固有的哀傷、憂鬱的情調。70年代後期復出後,艾青依然認為"過度的憤怒和過度的悲哀都產生詩歌"。作為一個始終為悲苦的民族擺脫種種枷鎖而寫作的歌者,艾青的"憂鬱"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來自客觀現實。艾青出生在新舊兩個時代交替的歷史時期,社會的動盪使各種矛盾日漸尖銳激化。他在童年便看到了農村的凋敝衰敗,目睹了人間的混亂與不平,他最初面對著"不公道的世界",拿起畫筆的時候,便去描繪陰暗的茅屋、荒蕪的曠野和擱淺的划子。那些艱苦勞作的農夫、農家婦女與孩子、那些小販車伕都成了他作畫最慣用的對象,並藉以寄託自己對不公道社會的憤怒之情。"一·二八"事變後,困難的祖國正在血泊中呻吟,艾青說:"我看到閘北一帶的殘垣斷壁時,我幾乎要哭了。"故鄉則更是滿面瘡痍。不久入獄,便以一腔憤激,向黑暗的舊世界吹奏起了"毀滅的咒歌。"抗戰爆發後,他看到了光明與黑暗的較量,正義與邪惡的交戰。詩人忠實於自己的體驗,並向他所處的時代奉獻出了最真摯的愛。以詩集《大堰河》為起點,創作了一系列的佳作,《復活的土地》、《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曠野》、《公路》、《村莊》、《獻給鄉村的詩》……這是一幅幅困難中國的圖畫,一曲曲深情的詠歎調,一首首渴求新生活的歌,一篇篇頌揚鬥爭的詩,深沉的帶些哀愁的愛,時時流露著憂鬱的調子。詩人的"憂鬱"是現實的投影,他感受到民族的苦難,並以一顆誠摯的詩心沉浸在億萬人的悲歡、愛憎和願望之中,才寫出瞭如此憂鬱的詩篇。

其次,是來自主觀心情。與時代特徵、社會現實緊密聯繫的是詩人敏感的心情以及他個人的性格和氣質。艾青的早年的不幸身世和經歷,是他從小就感染了農民的憂鬱,並從乳母身上體會到了"人世生活的凌辱"和"奴隸的悽苦"。異國的孤獨漂泊和流浪,加之資本主義世界的繁華和罪惡,使他產生了一種孤單、寂寞、無所歸依的感覺。這種流浪漢的氣質為詩人以後創作中的憂鬱情調埋下了最初的種子。而後的監獄生活幾乎把艾青吞沒,他由嚴酷的現實所激發出的憂鬱與感傷較為濃重,這是十分自然的。新中國成立後。他曾表示為新生活而歌唱,但政治上的高......

艾青《礁石》的賞析

《礁石》是艾青的一首短詩,只有兩節八句,但是,這首八句組成的簡短的抒情詩,卻用了比擬、象徵等好幾種寫作手法,創造了歌一樣的旋律、畫一樣的景色、無窮的想象空間和深厚的意蘊。

從詩歌的聲音語言層面分析,這首詩歌採用的是"自由詩體",就聲音特點看,並不講究對句、平仄、押韻等等舊體詩歌的規矩,但是,其聲音方面也並非完全沒有節奏,比如第一節第一句的兩個"浪"字,可以算"同韻",與接下來的第二節第二句句末的"樣",是同一個韻,與第四句句末的"洋"雖然平仄不同,但是仍然是同一個韻,這樣,就在一定時間內形成一種音韻的循環,增加了語音和諧,構成了歌一樣的旋律。從詩歌的句式看,長短比較自由,但是最長的一句"每一個浪都在它腳下"只有九個字,最短的一句"一個浪,一個浪"是六個字,其餘幾句覺得字數介於中間,顯得相對整齊,體現了聞一多先生所說的"詩歌的建築美"。這種分行、相對整齊的句式,使我們從外觀上一眼就能看出它與散文、小說句式的區別,這既是詩歌的慣例,也是區分詩歌和其它文體的最表面的形式。

從這首詩歌的意境看,簡短的八句詩,給我們描繪了兩個主要的畫面:第一個,是無數浪花被礁石打成碎沫;第二個,是礁石屹立,面對浩瀚的海洋。這兩個畫面,其實是同一個畫面,所不同的是,第一個畫面,著重描繪了被打碎的浪花,第二個畫面,著重描繪了挺立的礁石,視覺的中心點有了變化,使讀者關注到不同的層面。這就是說,"主導意圖"有所不同,第一個畫面的主導意圖,在於揭示"浪花"的反覆攻擊,第二個畫面的主導意圖,在於突出礁石的傲然屹立。而且,詩歌語言構築的畫面,和真實的繪畫有所不同。在詩歌中,畫面是動態的,就像在電影和電視中,視角是移動的,景物也是變動不居的,而繪畫中,作者卻只能採取一個固定的視角,其畫面雖然也力圖用特殊的筆墨語言寫出"動態",但是,相比而言,總是靜態為主。詩歌這種畫面的營造,比繪畫更靈活。但是,詩歌中的畫面與繪畫的另一個不同,就是詩歌的畫面是"間接的",是藉助語言文字,間接描寫圖像的,而繪畫,則是直接描寫圖像的。

這首詩歌在寫作手法上,採取了比擬的手法,如第一、二句:

"一個浪,一個浪,無休止地撲過來"

用"撲過來"描寫浪花,無疑,是把浪花比喻成"人"的寫法,本來沒有生命的浪花,好像也有主觀意志,能主動對礁石發起攻擊。而接下來的是:寫礁石"打碎"浪花,同樣把礁石擬人化了,客觀事物的相磨相蕩,彷彿是人與人的鬥爭。這裡,就有了比喻、擬人,同時,在更深的層次上,有"移情"的作用。客觀事物本來沒有什麼意志、目的,但是在作者看來,它們卻似乎有了意志、目的,實際是作者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投射"到了外物身上,給沒有生命的東西賦予了生命。就像杜甫"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句子一樣,花何嘗濺淚?鳥何嘗驚心?不過作者"感時"、"恨別",心意悲傷,帶著情感的有色眼鏡去看待外物,覺得外物好像也在悲傷一樣。這首詩歌的第二節,進一步寫礁石的"臉"、"身"和"笑",更是清楚明白的擬人,而"移情"的審美心理活動,仍然滲透在其間。這樣的寫法,使客觀世界變得"人情化",賦天地以生命,使生命的活力鼓盪在宇宙間,確實是打動人心的好詩。

這首簡短的詩歌,通過比喻、擬人的手法,注入作者的感情。但是,並沒有把事情說盡,而是隻簡單地勾勒了兩個畫面,抓住事物的特點,而對其內涵,則採取"省略"的方式,沒有做出什麼說明,這就增加了讀者猜測和想象的空間。在藝術中,"形象大於思想",思想往往闡述得清楚明白,也就沒有多少想象的餘地,而沒有想象的餘地,沒有給讀者留出"填空"和"對話"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