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印良品,在中國就該遵守中國法律

無印良品,在中國就該遵守中國法律

針對新華社等媒體關於無印良品北京某門店“不配合工商抽檢”的報道,9月25日,無印良品回應稱,已經根據工商局要求提交的商品(合計7件傢俱商品)的在庫情況,寄送至北京店鋪後完成提交。而對於此次調查中暴露出的其他問題,如庫存檢索商品不存在的問題,也在進一步的調查當中。

關注此事的公眾恐怕會有這樣的感覺:不僅這樣的回應幾乎無法釋疑,有關部門中規中矩甚至“和藹”的表現也讓人看不懂。

如果這也算是處置的話,那與該門店的傲慢表現並不相匹配。

須知,有關部門是在“商家存在牴觸心理,執法人員將再次嘗試進行抽檢”之後,才得以進店抽檢,但傢俱區僅存一件前期被監測的木製傢俱,其他被監測商品並未在現場擺放。執法人員要求到櫃檯檢查與被抽檢商品相關的信息遭拒絕。在執法人員堅持下,該店店長同意在其內部商品系統內查詢被抽檢商品信息,但此時系統後臺無信息登記。

只要是銷售貨品,系統後臺必有信息登記。一個知名洋企業,如果連這樣的後臺信息都不存在,可能性為零。而後臺“白茫茫一片”,只有一個可能:被人為清空。清空為何?難道有什麼不能見人之處?

這種推測自然需要證據,可問題是,找尋“證據”的過程本該受到有關部門的密切監督,現在卻成了企業的自我行為,而且企業方面有足夠的時間和可能性來“自圓其說”——無印良品稱,可能是“庫存檢索系統”存在一定問題,導致了當時沒有“配合”檢查。一旦發現系統存在問題,將立即進行系統改善,今後也會遵守相關法律法規規定。

可能是“庫存檢索系統”存在一定問題?這樣模糊而隨意的回答,居然是應對監管部門的?

因為“庫存檢索系統”存在一定問題,導致沒有配合檢查?這就更搞笑了吧,明明是門店牴觸在先好吧?你讓系統背什麼鍋?

當然,相信監管部門對此會有自己的判斷。而遭遇企業拒絕檢查,“先改後罰”確實是符合規定的。但拒檢產品必須要接受監督和檢驗。現在的問題是,“抽檢”變為“送檢”,一番折騰之後,還能檢查出問題嗎?

無印良品的“不配合”和“凌亂”回應,反映了什麼問題?有的洋品牌,眼裡只有“全球市場”和“中國市場”,他們屢屢違規、衝撞規則的底氣,並不是天生的。國內規則對洋品牌的“寬忍度”越大,洋品牌越不聽話,越容易整出雙重規則和其他么蛾子。

日本品牌向以遵守規則著稱,怎麼到了中國市場就變了味呢?據稱,事件起因是無印良品(上海)商業有限公司未妥善履行進貨查驗義務。這到底是“未妥善履行”,還是壓根就沒上心呢?不難判斷。

吸引外資企業進入中國是我們的既定政策。但是外資企業既已落戶中國,就不能由著自己的性子胡來,要接受中國相關監管部門的監督。所以,事後懲戒不是萬能的,但是事後懲戒高舉輕打,是萬萬不能的。希望此次無印良品門店的“不配合”事件,不會草草落幕。因為在中國,就必須遵守中國的法律。

無印良品,在中國就該遵守中國法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