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多邊」經貿布局:更需警惕

孫立鵬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

美國

9月26日,美日歐貿易代表在紐約舉行新一輪會談,並發表聯合聲明。三方就應對他國“市場扭曲”行為、推動WTO改革、分享外商投資審查信息等問題協調立場、並欲要採取一致行動。與此同時,9月27日美日發表聯合聲明,將開啟舉行雙邊自由貿易協定談判,並在多邊貿易領域加強合作。

特朗普公開抨擊“全球主義”,在“多邊”領域動作頻頻,極力推行“讓美獲益”貿易,對中國亦造成潛在風險和衝擊。

意欲何為

劍指“不公平”貿易行為。自去年以來,特朗普政府主導下的美日歐三方經貿會談召開多次,就他國所謂的強迫技術轉讓、政府補貼、國有企業、產能過剩等問題協調立場、加強合作。但此次會議與以往不同,三方正從協調立場向採取一致行動努力。欲通過共同執法、制定規則、信息共享等方式,應對他國“扭曲的”市場行為。上述內容與美國對華“301調查”、揮舞關稅大棒的藉口高度一致,實則主要針對中國。

強化盟友合作立場。過去兩年,在鋼鋁關稅、汽車“232調查”等問題上,美國與歐、日等主要盟友分歧漸顯。不乏日、歐貿易高官公開抨擊特朗普的貿易保護主義。但同時,它們與美國在應對他國“不公平貿易”行為,維護自身經濟利益問題上亦有一致訴求。在中美經貿爭端背景下,日歐“騎牆下注”、隔岸觀火的立場明顯。特朗普欲通過定期三方經貿會晤機制,強化共識、緩解分歧、一致對外。美國布魯金斯學會高級研究員傑弗裡•貝德認為,特朗普政府需聯合日、歐,特朗普化解彼此關稅分歧、停止軍費分擔等問題的相互抨擊,凝聚共識,共同應對中國“不公平”貿易行為,這才能更具效率。

主導新一輪全球經貿規則制定。執政以來,特朗普屢次威脅退出WTO。看似要“掀桌子”,實則以退為進,迫使WTO進行新一輪改革和國際貿易規則重塑,實現對美國更為有利的“公平、對等、互惠”貿易。在本輪三方會談中,美日歐強調要在WTO框架下推動補貼政策、電子商務等具體問題的諸邊談判。特朗普意在拉“小圈子”,由三國共同主導具體經貿問題談判和規則預設,其他貿易伙伴再陸續加入,以“諸邊”帶動“多邊”,進而掌握新一輪WTO規則改革的主動權。

對華影響

中國面臨的壓力增大。面對美國對華關稅施壓不斷升級、輪番“加價”,中國保持了極大的戰略定力與自信,對美國貿易霸凌的反制既有理、更有力。近日,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也承認,單純的關稅施壓或難以讓中國屈服讓步。在此背景下,美國對華施壓從“單挑”轉向“群毆”,希望聯合對華施壓。尤其在所謂的政府補貼政策、強迫技術轉移等具體經貿問題上,中國面臨的外部壓力進一步向全球擴展,處於較為被動的不利局面。

間接影響上升。美日聲明稱,兩國將直接開啟雙邊自由貿易談判。這意味著,日本徹底放棄了此前的“只與美國在TPP框架下談判,不進行雙邊談判”的基本立場。預計日本在汽車、農業等具體經貿領域對美國讓步只是時間問題。7月,美歐已達成“零補貼、零關稅、零非關稅壁壘”的原則共識;8月,美墨達成“21世紀高標準的”全新貿易協定;9月美韓正式簽署了“升級版”的FTA。因此,美國或可以集中更多精力聚焦中美貿易爭端,我們面臨的潛在壓力和風險正在上升。

面臨二次“入世”風險。此次聯合聲明強調,要重新定義“發展中國家”,美日歐意在對中國等快速發展的發展中國家實現“貿易對等”,推動WTO的相關貿易優惠措施改革與重寫。尤其是,特朗普政府欲以“諸邊”帶動“多邊”的拉山頭做法,是要先將中國排除在外,重塑“美國優先”的國際貿易新規則,最終與中國談判再決定是否讓我加入。因此,中國面臨二次“入世”的風險上升。

由此可見,美國對華經貿“出手”已經上升到“多邊”層面。中國在做好“內功”的同時,更需要高舉自由貿易大旗,維護現有國際多邊貿易秩序,縱橫捭闔、折衝樽俎,牢牢掌握戰略主動,有效應對各種外部風險。在特朗普政府帶來的“多事之秋”,中國必將取得最終的經貿勝利。(責任編輯 蔣新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