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當衆言說能力,從重視專業陳述開始

我們從中國到美國來留學,開始英語不夠好,不能盡意表達想說的東西。等到我們英語足以表達自己的思想時,我們才意識到自己在陳述方面沒有受過任何訓練。這不僅僅是語言問題,更是如何陳述的問題——要說得恰到好處,時間有限,既不能太囉嗦讓別人不耐煩,又不能話太少了冷場;要有足夠的證據和說服力讓聽眾接受,不能有任何自相矛盾的地方。此外,還有陳述以外的因素也影響我們當眾言說的效果,例如,嗓音大小、身體語言(body language)和外表穿著。北大畢業的高先生,在美國讀完MBA後,在美國一家大銀行工作。他很快就發現,儘管他在美國拿了工商管理的學位,無論他有多麼聰明,他都很難成為一個成功的領導者,因為他當眾言說能力不行。他的MBA在校成績不錯,唯一的缺陷是專業陳述不出色。銀行當時錄用他,是希望讓他通過銀行各部門輪流工作的經理選拔項目而改進自己。由於在國內受教育十幾年從來沒有受過任何專業陳述的培養和指導,加上他性格內向且外表很瘦,沒有魅力,心理自然受到影響。每次向老闆和在部門會議做presentation,他都很沒有自信,顯得非常緊張和侷促,效果很不理想。為期27個月的選拔項目結束後,他沒有得到經理職位,只得到一份做報表的工作。Presentation是指當眾提出計劃或顯示成果、表達自己的看法的陳述過程。一個好的專業陳述或報告,不僅要當眾言說得有理有據,而且陳述的方法、詞語的表達都要儘可能吸引聽眾。如果陳述者知識淵博又不乏幽默,那就更加吸引人,會收到絕佳的效果。在企業裡,這種陳述,也就是正式的工作成果彙報或計劃討論。

專業陳述的培養是當眾言說能力提高的關鍵。

尤其是在時間這麼寶貴的今天,很多專業陳述不是舉辦講座和演講,不允許長篇大論,通常最多給你半小時。一般都是5分鐘、10分鐘或15分鐘。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把要表達的東西陳述得好,既讓聽者明白,又要把該說的都說清楚,沒有經過經驗積累或培訓,是不容易做到的。

無論是在公司還是在學校,美國非常重視專業陳述。在美國學校,專業陳述不是一般的課堂發言。它要求陳述者對要講的課題或計劃做一番研究,拿出可信的論證來說服聽眾。美國從小學高年級到大學研究生,每學期會佈置幾個課題(projects),讓學生到圖書館去查閱,做總結,寫成報告,陳述給同學們聽。這種報告,通常都有圖片或數據,展示給大家看,陳述者需要在規定時間內,把所講內容簡單扼要又清晰明白地告訴大家,隨後回答大家提出的問題。

當眾言說技巧和雄辯術是美國高等院校的課程。在美國大學裡,尤其是讀研究生課程,很多課都是以研討會(seminar)的形式進行的。學生參與這種研討會,總擔心自己沒有思想,只要有想法就想表露出來,而且說出的想法要讓聽眾心服口服。在整個學期裡,要麼輪流陳述,要麼期末進行。陳述完後,其報告或文章就是這門課的成績。這種研討會,鼓勵討論交流,鼓勵批判質疑,鼓勵思想上的冒險和創新,這不僅僅培養一個人的當眾言說能力,而且對培養學生的無畏精神很有幫助。學生把專業陳述的經驗和技巧進一步強化,為走向社會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在美國職場,那些有領導才幹的人不但組織能力強,並且有出色的當眾言說能力。加上美國外向文化的薰陶,使得他們如魚得水,在和華人面對面的交鋒或競爭主管職位時,佔有優勢,容易獲勝。所以,我們常聽到在美的華人移民抱怨:“我們會做,美國人會說。”

我們的學校無論是中學還是大學或者研究生院,都不重視當眾言說能力,專業陳述完全被忽略,甚至根本沒有意識到這是學校教育的一個重要部分。其實,不僅僅是中文和外語需要聽說讀寫,專業課也需要聽說讀寫齊頭並進。遺憾的是,我們長期以來完全忽略了專業陳述。也許,我們的外語說得很流利,可我們的中文水平卻不如“文革”前的初中生,更何況我們從沒有在專業上受過陳述訓練,我們怎麼可能在正式場合有精彩的當眾言說?

我們很會做研究,我們的學生很會考試,TOFEL和GRE考高分,甚至能考滿分,令人驚奇不已,然而,當眾言說能力卻差得一塌糊塗。美國大學研究生院懷疑中國學生的考分,不能說沒有道理。既然我們這麼優秀,TOFEL能考滿分,為什麼說不出來呢?既然我們GRE專業課都考得如此高分、在國際一流科學雜誌上發表了論文,為什麼當眾我們卻連個要點都說不清楚呢?為什麼不能陳述得令人信服呢?為什麼還要一字一句照稿念?人家自然而然懷疑我們考分的真實性,是不是因為別人代考,我們的研究是不是別人做的或我們剽竊別人的。

山東建築大學“大學生就業、創業走訪調查社會實踐團”花了兩個月的時間調查發現,相對於簡歷上的學歷及成績等“硬指標”,在個人軟能力要求上,招聘者最看重的是應聘者的營銷能力。受訪的濟南南瑞通信系統有限公司董事長董振全表示,他一般通過大學生在應聘時的表現來考察。他說,應聘時,大學生應首先會營銷自己,工作起來,營銷產品和企業時才能得心應手。

如何培養營銷能力?調查的受訪者普遍建議,營銷能力需要在課外專業實習或社會實踐中鍛煉出來。如今,大學生可通過多種方式提高營銷能力,其中最普遍的方式是做銷售工作,從而提高自己的當眾言說能力。當眾言說能力的本質就是營銷,包括推薦自己、觀念和產品。

在瑞士保險公司任高級執行副總裁的巴索裡金先生是從營銷員做起的。在做營銷員那兩年裡,他經常到私人客戶處推銷保險,到企業、大學和政府機構等處舉辦保險產品的推介會。他認為自己今天之所以能成為高級執行副總裁,應歸功於那些產品推介會。每次會議,少說有幾十人,多則幾百人。如果說,在私人客戶處推銷幫助他學會了如何說服客戶購買保險,那麼,推介會則迫使他學會把有說服力的論證在眾人面前以富有吸引力的方式表達出來。他說:“大型推介會需要我在作陳述時自然放鬆,不僅要用專業詞語來解釋保險產品,還要即興地聯繫生活中的常識讓大家很快能理解產品。我學會了如何調整自己的情緒,儘量做到風趣生動,如何通過向聽眾提問來帶動整個推介會的氣氛。每次會後我都認真總結教訓,並將這次的收穫應用到下一次會議中去,不斷提高陳述的質量。這種經驗,對我後來在職場上高升幫助很大。”

巴索裡金先生建議,剛從大學畢業的學生,都應該去做一兩年營銷員,然後再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業。不管將來做什麼,營銷經驗能使一個人終生受益。如果營銷的是將來所從事行業的產品,則是最好不過的,那樣既提高了當眾言說能力,又瞭解了本行業行情。他的兩個兒子和一個女兒都聽從了他的建議,大學畢業後都做過1到3年的營銷員。三個孩子如今都很成功。巴索裡金的大兒子漢斯性格原來比較內向,一開始不願意去做營銷。巴索裡金鼓勵他:“正因為你性格內向,你更需要通過做營銷來使自己主動與人交往。”漢斯回顧自己當營銷員的經歷,非常感謝他父親。

他說:“若不是父親給我這個建議,今天我不可能成為受學生歡迎的大學教授。我在一家兒童玩具公司做了3年的營銷員,那徹底改變了我的一生。知道自己內向,我第一次去商場做產品介紹前,做了非常充分的準備,請鄰居小孩來玩我要營銷的玩具,問他們為什麼喜歡那玩具。當我在商場做產品介紹時,我便從鄰居小孩為什麼喜歡那玩具講起,我有些緊張,幸虧我邊玩邊進行展示,或多或少轉移了我的緊張。由於做營銷,我不得不主動和別人說話,不得不考慮我該怎樣說才能打動客戶,使我的當眾言說能力大大提高,而且因為營銷兒童玩具,使我對兒童心理很感興趣。3年後,我上研究生院,選擇了兒童心理學作為我的終身職業。我博士論文課題就是研究如何通過玩玩具開發兒童的智力。”現在我國有些地方也舉行一些演講比賽,可惜沒有普及。由於我們的內向文化和國情,我們必須大力推廣它。我們應該從小學開始,一直到大學、研究生,都開設演講課、表演課。通過學習演講,提高我們的當眾言說能力。不過,演講和我這裡說的當眾言說不完全是一回事。

演講,顧名思義,它是帶有表演成分的當眾言說,甚至表演性質可以很濃厚,語調語氣都可以誇張。而一般的當眾言說最好自然些,如果聽眾覺得言說者表演成分太濃會反感,不但不能說服聽眾,相反,聽眾可能因為言說者語調語氣的誇張而懷疑所說內容的真實性,或不買賬。若言說者是商品營銷員,在產品營銷會上把當眾言說完全等同於演講,顧客反而可能不相信,不買他的東西。

當眾言說的範圍遠遠比演講廣。演講只是眾多當眾言說裡特殊的一種。對大多數人來說,一生中演講的機會可能是零,可當眾言說尤其是專業陳述卻總是需要的。一個演講能力非常好的人,其當眾言說能力未必很強,就像有些演員在眾人面前表演時可以是出色的演員,卻在非演戲的真實狀態下當眾言說能力很差。不過,兩者很相似,目的都是要打動或說服聽眾。通過掌握演講和表演技巧,能幫助我們提高當眾言說能力。美國前總統里根被譽為美國曆史上當眾言說最有魅力的總統,這和他的演員出身很有關係。

不過,在現實生活中,“演講”和“當眾言說”經常被視為同義詞。我之所以在此強調兩者的不同,是要說明一點:能說會道,在今天已經不是貶義的。我們可能一生中永遠不需要上臺演講,然而,無論我們準備幹什麼職業,當眾言說卻是必需的。

人作為會說話的產品 (學校教育的產品,或自學的產品,或家庭教育的產品,社會的產品),需要用言說來表現自己,輔助自己獲得成功。否則,產品再好,別人可能不採用,至少不可能重用。世界上只有人這種產品會說話。當眾言說能力不行,無疑會使你失去進入最好市場的機會。

美國和西歐有錢的貴族家庭送孩子去學表演,大多不是為了要孩子當演員,而是培養其公眾言說能力,培養他們怎樣說話得體吸引人,怎樣舉止,怎樣和別人合作表演。我們中國家長很少會從這方面著想。如果我們送孩子去學戲劇或影視表演,那多半是為了讓孩子將來走影星之路。我們需要轉變觀念,要把學表演當做培養孩子當眾言說能力的橋樑,猶如我們需要把體育運動當做一種社交,來培養孩子敢於冒險、敢於競爭的個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