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腦要發達,肢體更要發達

2004年夏天的一個晚上,我在丹麥搭錯了火車,等我察覺時已是下半夜,途經一個小站,我只好跳了下來在候車室裡等著坐回頭車。凌晨三點半,候車室裡只剩下我一個人,3個小夥子闖了進來。他們看到我獨自在候車,便跑到候車室外面轉了一圈,確定沒有別人,便回到屋裡直奔向我來,要對我動手。我意識到我可能遇到搶劫的了。我怎麼也想不到富裕的北歐丹麥居然有搶劫犯,還沒來得及恐慌,他們卻在我面前停下了腳步:“你是中國人?你從香港來?我們是朋友,我們尊重你。”他們和我握手,揚長而去。他們走後,我反而後怕起來。3個小夥子,我怎麼也不可能對付得了。他們對我有什麼好怕的呢?為什麼沒敢動手?想必是我當時頭髮極短近似光頭,穿著無袖衫露出粗壯的胳膊、顯出結實的胸脯,他們擔心我是香港功夫電影裡的中國武林高手。

這幾年,中國人到海外旅遊頻頻被人搶劫。我們媒體在報道時叫大家不要炫富露財,卻忽略了另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我們身體大都不健壯,男人大都不陽剛,四肢不發達,人家覺得我們好對付,我們才被人欺負。若那晚在丹麥我不是因夏天穿得少而肌肉顯示出來,想必會被搶了。健身的作用還包括防強盜,這是我原沒想到的。

如果我們威武強健,除非搶劫者有槍,對方動手之前不得不掂量一下,起碼他們得想一想咱們的中國功夫。早在100多年前,西方人就把咱們中國人稱為“東亞病夫”,欺負我們。我們老前輩在20世紀初就大聲呼籲,國人要在世界上自立,首先要在身體上自強。遺憾的是,百年過去了,國人仍尚未重視。

中國功夫應該作為義務教育的一部分,大家從小都要學一學,既健身又能起到自我防衛的作用。

讓我們來看看中美兩國三個有趣的現象:

(1)在中國,優秀的知識分子中身體強壯的少,大學裡學習非常好而身體又很棒很健美的人少得可憐;而在美國,知識分子和大學生身體很棒很健美的,遍地都是。

(2)哪怕是週末,在中國很少看到年輕人在鍛鍊,到處都是老年人在鍛鍊身體;而在美國,鍛鍊者大多數是年輕人。

(3)中國藍領階層肥胖者少,肥胖者裡中年白領階層居多;美國則相反,肥胖者中藍領階層居多。

造成這三種現象有以下原因:

第一,我們藍領階層的體力強度遠遠比美國藍領階層大。美國藍領階層有汽車的人很普遍、工作機械自動化程度高;而我們藍領階層則相反,體力勞動強度大,無意中身體得到了足夠的鍛鍊。

第二,在美國,就整個社會而言,教育程度和身體健美成正比,即教育程度越高,肥胖者越少,肥胖者以未受過高等教育的佔多數;而在咱們中國,教育程度和身體健美並不成正比,越有知識,肥胖的可能性越大。

第三,我們傳統文化對身體鍛鍊強調的是養身長壽。年輕時抵抗力好,沒什麼病,也就不重視鍛鍊。等到年老退休或下崗退休有時間了,為了長壽或沒醫療保險了才注重鍛鍊。美國文化則非常強調外表形象的心理作用,體育鍛煉不僅僅是為了健康,更為的是塑造一個漂亮的身體形象,讓自己更自信更有魅力。

第四,美國文化是陽剛文化和肢體文化。在這種文化裡,人們崇尚健美,敢於冒險,以征服為榮,身體棒,精力旺盛。中國文化是陰柔文化和飲食文化,人們崇尚儒雅形象,男人斯文女子氣,求穩平和,我們保健的第一手段和主要途徑是飲食,而不是體育鍛煉。

我們歷來有“身體是本錢”的說法,可是,我們積蓄這本錢,靠的是吃,而不是重視體育鍛煉。我們骨子裡有一種根深蒂固的輕視肢體發達的意識。儘管“生命在於運動”這句話在中國流行了好多年,可是輕視肢體發達的文化意識深深影響著我們社會的現狀。國人過去被稱做“東亞病夫”,除了是貧困造成的,根源是我們中國文化不是重肢體的文化。在我們腦子裡,肌肉發達的男人都是運動員或體力勞動者,而不是知識分子。我們大多更欣賞儒雅男子,而不欣賞陽剛硬漢。例如,《西廂記》《紅樓夢》裡受到歡迎的都是文弱書生,受到嘲笑的都是四肢發達的壯漢。我們很多人包括學校老師也常常在嘲笑學習差的孩子時,使用“頭腦簡單,四肢發達”這樣的話。即使是在美國待了很多年之後歸國、對年輕人和思想界很有影響的一位文人,在其著作中也把上健身房鍛鍊譏諷為“上刑具”。

我把我們文化輕視肢體發達的這一看法跟許多同胞交流,很多人同意我的這一看法。有一位朋友深有體會。他早年在北大荒插隊多年,鍛鍊得很壯實,性格豪爽,考上大學畢業後在大學裡任教,很有才氣,非常能調侃。可是,別人給他介紹戀愛對象,很多姑娘都不願和他見第二次面,原因是他不像斯斯文文的“知識分子”,“不儒雅”。他哥哥沒上過大學,但人長得很秀氣,戴眼鏡,書生樣子,很容易被女方接受。我的朋友當時覺得奇怪,他哥哥一針見血地指出:“你雖然是大學老師,可是你這樣子像一個體育老師。”我們很多人內心裡是瞧不起體育老師的。

所以,我們腦體分家,即知識分子裡很少有身體健美強壯者,知識分子因為身體差而英年早逝者不勝枚舉,這方面的報道很多。同時,身體健美強壯者裡很少有知識分子,多半不是運動員就是體力勞動者。我們知識分子的普遍現狀是頭腦發達而四肢無力。隨著高科技在生產和服務行業的運用,藍領階層的體力勞動強度越來越低,我們可以預見:如果再不強調全民健身,不重視大眾體育,未來中國後代除了職業運動員,恐怕難有身體健美者。

身體是自我形象的本原。現代社會節奏越來越快。全球化意味著競爭越來越激烈。頭腦要發達,肢體更要發達——這是時代提出的要求。要成為職場競爭的贏家,要想有旺盛的精力去保持贏家局面,要想具有良好的外部形象,我們必須改變輕視肢體發達的觀念,把提高身體素質、鍛鍊身體作為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