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歲的男人,三十歲的女人

朋友圈刷屏了,本不想說,又忍不住,說兩句。

中興員工,42歲,中層,被辭退,跳樓。

我們無權對別人扔石子,不能點評他人對錯。

從另一個角度聊聊:四十歲的人生,還有機會。

只要無關生死,都不是大事。

一、

今年很多刷屏:

華為中層面臨失業,揹著幾套房貸壓力的中年人危機、年初清華博士買不起學區房的抱怨,年中趙雷一首《三十歲的女人》被中青年女性批鬥...

世俗的眼光裡,男性需要養家,女性需要貌美。

一個三十歲衰老、單身女人,一個四十歲事業、經濟壓力男人,在世人眼光裡,貌似不“成功”,可以說是悲憫。

別人的眼光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有顆什麼樣的心生活。

四十歲,沒有別人眼裡的“成功”:財富、名氣、權勢,失敗嗎?

並不是。

我們想獲得更多的能力,想要更多的資源,無非要更多選擇權,最終是為了幸福。

矛盾的是,在追求的過程裡,很多人並不輕鬆快樂,但這個過程,也是自己的生活。

表面看,這些是壓力、或經濟的負擔;

根源是,處在時代洪流裡,每個人無法掙脫大環境獨立存在,時代的裹挾下,如果無法跟上潮流,面臨的命運,是被潮流拋棄,被淘汰出局。

二、

為什麼會這樣?

讀過周金濤老師對康波週期解讀,有點感悟,拿來嘮嘮。

俄國經濟學家提出康波週期,簡單說,一個國家商品經濟有周期,有上升期、衰退期,從初始的紅利期到最後的衰落,週期在50-60年。

經濟的繁榮,背後催生的是行業,帶來行業的週期。

比如90年代的股市,90年代末的到10年的商品房,00年初始的互聯網,12年的移動互聯網,14年的微信公眾號,16年的現金貸...

未來,我預測三個行業是下波週期:

已經到來,人工智能,3-5年裡,我們的時間會被各種AI+的軟硬件填滿,誰能更多佔據你的時間,誰就會一統江湖;

在醞釀的,是健康產業,5-10年裡,是體量超越房地產的支柱產業。恆大等開發商,已瞄準這塊做佈局。優質的醫療資源,有經驗的醫生、能夠自我學習的人工智能應用,是關鍵;

最後一個,是養老產業。未來,我們的平均壽命會延長到80、90、100歲,退休年齡可能會延後;另外,越來越低的生育率,以後老年人佔比會更多。不管是公立、私立養老服務,都是剛需。

個人際遇也是如此。

我們的認知,對行業、趨勢的洞察,會決定最後的選擇。好比一句話: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

選擇大於努力,運氣第二位,努力成分的“讀書”是第五位。

目光放遠,十年後回望今天,或想想昨天:十年前選擇投資一線的房子,或者選擇去阿里巴巴搬磚,三年前選擇做微信公眾號,都是個人的機會。

哪怕在今天,目光放遠,能夠看到趨勢的人,並且做好準備迎風而上,還是有一波重新起飛的機會。

好比之前說過的羅振宇,他雖也四十歲,人生過半,但看到了趨勢:

四十歲的男人,三十歲的女人

三、

說了這麼多,怎麼辦?

幾點建議:

1、選擇大於努力

行業、經濟有周期,個人的機遇也是。

既然工作是很多人要走的路,雖不能一路平坦走到60歲,或帶你走向財富自由。但職場的你,去選擇一個即將進入上升期的行業,最後付出的努力反而更少。

不要在本該付出的青春裡、享受安逸,而且註定不會安逸多久,行業都衰落了,誰還能淡定混下去呢。比如銀行底層:我那個從銀行逃出來的朋友...

2、投資、理財是個必備技能

工作不是終點,要準備個後路。每個人都應如此,為自己負責。

投資理財,獲得的是被動收入,是睡後收入,睡覺的時候也在幫你賺利息;工資是主動收入,被辭退、請假、生病,這份收入就停掉了。

我說過好幾次了,有個金牛座朋友,80後,職場十幾年,也要奔四,每個月工資也就一萬多。但並沒多大壓力,因為早早做了理財規劃:買房、投資、網貸、打新股,一個沒落下。

現在每個月被動收入,兩萬到四萬。每天朝九晚六,有自己的生活,這種小日子也蠻幸福。

3、未雨綢繆,沒有下雨前,記得修好門窗

預防潛在風險,比如疾病、養老、意外。

疾病這塊,配置點重疾險、醫療險,抵抗大病和小病帶來的損失風險。

養老,不要依賴每月工資在繳的養老保險,在我看來,交的錢,是給現在的老年人花;你老了,這個錢一方面是通脹、快速貶值,一方面是積壓的虧損,能不能分給你,不好說。

所以,最穩妥的方式,除了理財外,還要做好醫療開支的保障。

揹著房貸,意外和明天,不知道哪個先來,所以意外險、定期壽險也要配好。

4、為自己賦能

精力之外,培養個其他收入來源。

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比如之前是大學老師的秋葉做PPT,賣個PPT課程,收費都有幾百萬。

我一朋友,和秋葉有過幾次見面,09年聽他說起這事,以為他瘋了。誰承想,現在個人品牌時代,只有有技能,能夠為別人提供價值,也是一個機會。

5、修心

我們做這麼多,追求這麼多,有的是為了他人認可,有的是實現慾望,比如過的更好,比別人更分光...

其實,這些不重要,輕鬆、快樂的生活才是歸宿。

或者說,我們最終追求快樂。只是各人以為通達的路徑不一樣而已,有人認為是要有很多錢,有人認為要有很多權。

但快樂這種東西,是根植在內心的:

凝思靜慮,擬行於心。心如明鏡,清清明明,能照見、能接納、能應對。

紛繁的事情,隨它來,隨它去,隨它鬧,心是波瀾不驚的鏡子,來去無痕,算是聰明的生活態度。

同樣在前行,快樂平和地朝前走,過程中的風景,也是自己的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