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未都:洋蝲子

洋蝲子在我童年時候一到夏天隨處可見。它和毛毛蟲有很大區別:毛毛蟲一般都細身長毛,爬起來“顧蛹”。“顧蛹”是北京土話,大致意思是描述柔軟長形蟲的爬行狀態,有時候也用來描述人,帶有諧謔意味。洋蝲子常見的都是短粗形的,淡綠色為主,爬起來緩慢不易覺察,蜇刺人都是以逸待勞。


馬未都:洋蝲子


洋蝲子棗樹上最多,這是件讓小孩們最煩惱的事。每年初秋,青棗掛樹之時,小孩子準禁不住枝頭果實累累的誘惑,總想先摘幾顆青棗嚐嚐。棗樹的果實長得怪,基本上越往高處越多,密密麻麻地壓彎枝頭。想夠下幾顆青棗,必須躲過洋蝲子這一關,可洋蝲子無處不在,不知在何時何地蜇你一下。


馬未都:洋蝲子


洋蝲子蜇人後果嚴重。我們小時候幾乎人人被蜇過,蜇時先是一陣火辣辣的刺痛,然後跟著長久的火燒火燎的痛中帶癢,洗也洗不得、撓也撓不得,也不知有什麼藥可抹可治,只好忍著。所以時至今日,我的忍痛本領超越常人,有時候連醫生都驚訝。


馬未都:洋蝲子


上樹打棗前已知洋蝲子的厲害,但更知青棗的脆甜。在恐懼與誘惑面前,誘惑一般會佔上風。人類所有吃虧都道理相同。記得一次打棗,一杆子下去,棗沒掉下幾顆,洋蝲子卻掉下一地,其中一個從後脖領掉入體內,我頓感後背刀劃湯澆,撕心裂肺地長嘯一聲,然後脫衣趴在地上,任憑小夥伴慌作一團地救治。有一個孩子從容淡定掏出小雞子往後背尿了一大泡,燒灼感立馬減輕。他鎮靜地說,我爺爺告訴我的祖傳秘方,比什麼都管用,不許和別人說啊!


馬未都:洋蝲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