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曲縣這個鎮的豐收節好燃!坐「泥屯豐收直通車」走過,滿滿的都是收穫……

阳曲县这个镇的丰收节好燃!坐“泥屯丰收直通车”走过,满满的都是收获……

9月29日,太原陽曲縣泥屯鎮在思西村舉辦首屆農民豐收節——豐收“滿”泥屯系列活動暨泥屯鎮農貿集市開集儀式。山西晚報全媒體記者乘坐“泥屯豐收直通車”,分別前往全域旅遊豐收站、現代農業豐收站、脫貧攻堅豐收站、鄉村振興豐收站、美麗鄉村豐收站、生態林業豐收站等站點,目睹了全鎮的豐收成果。

阳曲县这个镇的丰收节好燃!坐“泥屯丰收直通车”走过,满满的都是收获……

泥屯鎮位於陽曲縣中西部,距縣城12公里,距省城太原15公里,轄24個行政村,是陽曲縣西部地區的經濟、文化中心。權新線縱貫南北、黃東線橫穿東西,大運高速、太原西山防火通道使該區域的地理優勢愈加凸顯,交通十分便利。

“泥屯是一幅畫,有山有水,美麗如花。三藏寺久負盛名,伢伢山百看不厭,泥屯河縱貫全境。西門莊園、龍城農莊、香檳壹號是休閒度假的最佳場所;西溝果嶺、中兵酥梨是觀光采摘的首選之地。”泥屯鎮黨委書記劉紫霞開幕致辭時這樣介紹。

開幕儀式上,北京貢天下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山西世紀兄妹網絡科技有限公司與泥屯鎮思西村村長簽約小米訂單100萬元、30萬元。

阳曲县这个镇的丰收节好燃!坐“泥屯丰收直通车”走过,满满的都是收获……

泥屯鎮黨委書記劉紫霞

阳曲县这个镇的丰收节好燃!坐“泥屯丰收直通车”走过,满满的都是收获……

泥屯鎮副鎮長趙丹

脫貧攻堅豐收站:4個貧困村全部退出

上午9時,泥屯鎮鎮區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小區內是一排排整齊的六層樓房,居民們在樓下陽光處扎堆聊著天。

走進1號樓2單元1層西戶,74平方米的住房佈置溫馨。“這要感謝黨的好政策,我只花了一萬元就住進明亮、寬敞的樓房,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女主人劉亮鳳向山西晚報記者說,她的丈夫患有腦梗死,幾乎沒有勞動能力,家裡只靠她種地為生,屬於因病致貧。

心懷感激的劉亮鳳說:“8月18日,我們搬入新房,變化最大的是用水、用電和用氣,冬天再也不需要自己燒爐子供暖。雖然家裡還沒有沙發,但我已經很滿足了,買房屋的錢、裝修家的錢都是侄兒幫忙出的,以後的日子會越來越好。”

泥屯鎮扶貧辦主任楊雅麗介紹,扶貧安置點是在今年4月交付,其中3幢樓為安置樓,可以接納119戶貧困戶,目前已入住80餘戶,剩餘的住戶正在裝修。

“泥屯鎮建檔立卡貧困戶中已916戶脫貧,4個貧困村全部退出,人均可支配收入高於國家扶貧標準,集體經濟收入高於10萬元,各村道路實現硬化,實施農田水利灌溉及安全飲水工程32千米,村村都通動力電和互聯網。”泥屯鎮副鎮長郭銀虎說。

與此同時,泥屯鎮新增經濟林5600畝,全鎮新增溫室大棚1850畝。田園牧業生態種養殖專業合作社養殖優種母羊980餘隻,項目帶動貧困戶26人;思西村10萬隻蛋雞養殖項目,帶動貧困戶25人。

阳曲县这个镇的丰收节好燃!坐“泥屯丰收直通车”走过,满满的都是收获……

生態林業豐收站:退耕還林面積約佔本地面積三成

上午10時,泥屯鎮思西村東北角,山坡上種滿桃樹、杏樹、核桃等經濟林,樹下,種植的柴胡等中藥材約有20餘種。

“這裡以前都是荒山,2012年我承包了3000畝,投入種植,為了形成產業鏈,種植區域還散養了一些豬和羊,豬可以吃種植的中藥材,羊可以吃穀子或玉米,它們產生的排洩物還可以滋養這裡的土地。”週四平告訴山西晚報記者,接下來,這裡將打造採摘、休閒、旅遊為一體的綠色生態園,供遊客遊玩。

除此之外,週四平還積極拓展農莊開發幫助貧困戶脫貧。在農莊時,建有休閒窯洞、小雜糧加工坊、標準化肉羊養殖舍和生態家豬、家雞放養基地;有應季鮮桃、杏、蘋果等果園以及有機蔬菜園區等。“種養基地共為33戶約百餘位貧困戶提供就業機會。”週四平說。

泥屯鎮是陽曲縣農業第一大鎮,現有松林一萬二千餘畝,天然保護林1.2畝,退耕還林地1.23畝,約佔本地面積的30%。並且每年營造林面積都在兩千畝以上。

泥屯鎮林業站武志強介紹,近幾年,泥屯鎮推出種植乾果等帶動發展的許多大型項目,建成了以泥屯村為主的千畝核桃園以及松樹村三千畝經濟林,帶動廣大群眾致富,成立了十家林業合作社,帶領貧困戶造林致富,生態致富。既保護了生態環境,又增加了老百姓的收入。

此外,泥屯鎮陽坡村北山生態基地被授予“省城全民義務植樹基地”,力爭成為省城後花園,大原製氧吧!

阳曲县这个镇的丰收节好燃!坐“泥屯丰收直通车”走过,满满的都是收获……

歌手石佔明在豐收節上歌唱豐收

鄉村振興豐收站:小米種植收入實現翻番

上午11時,泥屯鎮泥屯村,萬畝百馬掌小米種植基地實現大豐收。“我們從2014年開始種植穀子,面積大約有1500畝,以前每斤收入在3至4元,現在賣價在6至8元,實現翻番。”白俊義向山西晚報記者介紹。

泥屯鎮的“白馬掌小米”聞名三晉,清代曾為進貢朝廷的精品。傳說北宋年間的一天,楊六郎騎著白馬巡遊至晉陽湖,白馬渴得厲害,一隻前蹄踏進湖中,不一會兒,奇蹟出現了,白馬蹄印處的水沒了,而且沒水的地面還在不斷地向外擴展,後來整個湖面變成了馬蹄形的旱地。退水後的馬蹄形小盆地三面環山、氣候溫和、土地肥沃溼潤,非常適宜穀子等莊稼的生長。楊六郎指引一群遭災逃荒的難民到此安居落戶。後來人們為了感激六郎爺就把這塊小盆地起名為“白馬掌川”,包括泥屯鎮的思西、歸朝、松樹、蘇村、伽東、泥屯、戴莊、中兵、南路、西溝、陽坡、蘆家河、白家社、付家窯、楊家井、張家莊、東西青善。

“我們這裡產的小米米質好,口味佳,有光澤,米粒飽滿,蒸煮皆宜,米味香甜,熬成的稀飯黏度恰到好處,米粒溶脹飽滿,稀飯與米粒渾然一體、香甜可口,米色金黃,米味濃香。”白俊義說。

據悉,“鄉村振興”是泥屯鎮的總抓手,在推進“一核一帶六區”發展戰略同時,完成了松樹村2600畝田園綜合體,泥屯村千畝核桃園、中兵村千畝酥梨種植和萬向農業的示範園以及萬畝百馬掌小米基地等重點項目,實現了鄉村振興的大豐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