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展園賞析八:南通——十里濠河開畫卷 一園秀色動詩心

9月28日,第十屆省園藝博覽會開幕。本屆園博會依託棗林灣旅遊度假區內豐富的自然資源,遵循自然肌理、順勢壘土理水,組團寫意江南水鄉、低丘山陵、沿海灘塗、裡下河溼地四大省域特色地貌;長江、太湖、運河、古黃河、沿海灘塗五類文化板塊,微縮江蘇10萬平方公里全景。從今天起,我們將帶領您“逛遍”這13座城市園,瞭解她們背後的設計巧思以及園林文化的源遠流長。

提起南通,人們總會想起“江風海韻”。作為江海門戶的南通,雖然深深烙上了海派和現代印記,但談起經典園林還是繞不過明末清初的“水繪園”。明末清初是中國園林史上的噴發期,商人、文人的二重唱,將園林的營造推向了高峰。當時落拓風流才子冒闢疆、秦淮名妓董小宛棲隱之地水繪園,不僅見證了一段生死奇戀,也為我們留下了江南園林的瑰寶。“繪”者,會也,南北東西皆水會其中,水是筆,也是墨;水,本身也是畫,是景,近乎孤本的水繪園對於南通或許是個意外,而作為南通的母親河——濠河卻離不開一個人的精心描繪——那就是清末狀元張謇。

張謇擔任過民國的實業總長兼兩淮鹽政總理,農商總長兼全國水利總裁等要職。但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張謇果斷跳出宦海,迴歸故里,興實業辦教育,以一己之力經營南通,使南通各項事業都得到發展,成為全國碩無僅有的“模範縣”,走在了時代最前沿。城市有了實力,園林建設才有了底氣。擁有1000畝方圓,周長10公里,最寬處超過200米,中國僅存的四大護城河之一的濠河,其形似葫蘆、美若翡翠項鍊,自然成了張謇借勢築園的豐厚資源。上個世紀20年代,張謇帶領南通人就在濠河水面,分別以東、西、南、北、中的方位命名,建起了五座親水公園,其中北公園建築系西式連房復室,構築精巧,設萬流亭、聽漁處、品茗處等景觀;東公園,建晚翠春紅館、簾靜甌香榭,1919年,由張謇等名人創辦的中國影片製造股份有限公司就曾設在公園內;南公園,倚水而設,內有與眾堂、千齡觀,與眾堂為名流聚會之所,千齡觀相傳因張謇為其兄張詧過七十壽誕,邀二十餘位鄉紳知好會飲之處,因賓主年齡相加超過千歲而得名;西公園四周垂柳環繞,夾以桃木,每當春日,桃紅柳綠,故公園西側馬路稱為桃塢路;中公園建築連此接彼,錯落有致,園中佳聯俯拾皆是,增色不少。當時張謇曾為五公園書撰一副對聯:五山之北五公園,五五相峙;一邑之中一大苑,一一珍藏。從這副對聯中我們不難看出,張謇正是以狀元實業家的氣魄和手筆,以家鄉為藍圖,打造中國近代最美的城市花園。

本屆南通園傳承了南通文化底蘊,以其大氣、海派的手筆,為我們奉獻了精美的園林展品。南通園在綠化方面栽植了不少鄉土喬木和巨冠灌木,形成了自然森林的親近感和對建築的有效遮擋。自西亭、過雲橋、漕船渡等佈局,無一不是對舊日五園景點的移植,像“自西亭”,就源於南通西公園的古色古香的小亭,漕船渡也源於西公園的競漕船塢。從而構成東影、西桃、南荷、北舫、中院五大特色景觀。園中所掛楹聯匾額,是園林藝術中必不可少的文化元素,典雅大方,不僅增加了南通園歷史文化的厚度,也畫龍點睛為南通園添輝增彩。

較之於其它城市展園,南通園的建築更注重文化記憶與實用功能的融合,聞溪軒用連廊聯通清遠堂,合圍成濠陽小院。前者為帶窗的小屋,寧靜幽雅,適宜讀書臨帖聽琴;後者高朗寬敞,更宜會客品茗談經。軒窗外牆角處,湖石沐荷風,翠竹倚芭蕉,多了幾份古典雅趣和盎然生機。小院北側,水波盪漾,白鷺輕飛,有著一覽無遺的通透和舒暢。放眼遠望,近村蒼翠,遠峰迷離,銅山青蔥如屏,歷歷在目,好一幅寧靜自然風景畫圖。如果此時張謇在世,他肯定會讓他的電影公司在此取景,拍一部《南通城市記憶》風光片的。

十里濠河開畫卷,一園秀色動詩心。但願南通園能為參觀者帶來賞心悅目的視覺大餐,在參觀之餘,撥動你心中的畫意詩情。(文/汪向榮、朱麗新)

城市展園賞析八:南通——十里濠河開畫卷 一園秀色動詩心

南通園(攝影/胡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