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老師的收入到底高不高?

高校老師的收入到底高不高?


商務合作聯繫QQ:3158521867 或加微信號:jujiaozhijiao


來源丨學術志(ID:xueshuzhi001)

作者丨梆博士

人民日報在教師節當天刊發了一篇文章,

《世界各國教師待遇大揭秘》

美國➙教師職業不受追捧,中學教師年薪約6萬美金,大學老師6-12萬不等,

俄羅斯➙ “當老師掙不到錢”,幾乎是最低收入,

韓國➙教師是公務員?收入和地位很高,

日本➙教師有三高:社會地位高、工資待遇高、師資水平高,

印度➙ “國家最佳教師”頒獎很熱門,

關於教師收入話題依然能吸引眾多眼球,

在知乎上“在中國大學教授的實際收入能有多少?”的話題

從2015年到2018年一直在刷帖,

對於收入這個敏感話題,真是千差萬別,難以詳盡,

教授之間的收入差距,比人和狗之間的差異還大,

我們簡單總結一下這個問題,

發現主要趨勢如下:

1

帽子和職稱的不同

因為職稱的不同,收入也分很多檔,按稅前年收入分段:

>100w

兩院院士。在任何城市,任何大學,基本都能達到這些,想要更高也可以,畢竟加上分房、掛名等隱性收入,合法所得幾百萬應該不難,只不過院士一般不在意錢了,沒見有誰整天去撈錢的。所以有些院士工資可能也不高,但不代表沒這個能力。

千人計劃教授。基本是理工科,在任何地方起薪原則上不低於100w,在任何城市都分房。這些基本都是從發達國家的正教授位子上回來的,在國外的收入本也差不多有這些。

工程或經濟學類在校外有兼職或有自己公司的大學老師。這個跟職稱沒關係,收入當然也上不封頂,不過得很有這方面本事才行。你要是經常聽人說誰家某某某在大學當著教授還“做橫向”賺很多錢,聽聽就好……那都是別人家的“教授”,這概率並不高於創業成功賺幾千萬。

60-100w

由名校跳槽到低一級學校的長江學者、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或其它同類型教授(= Chair Professor)。原則上這類都屬於大佬了,有資格達到這個收入,但往往真正能達到的,一般都是那些從原學校跳槽(被挖)到新地方的——新學校一般比原學校段位低,比如原來在985,跳去普通211;如果一直呆在原學校,收入可能只有30-50萬,不過應該也都能到分房子,生活沒什麼壓力,所以不會太在意錢,多數人也不會跳。

部分城市的青年千人計劃入選者。比如南方科技大學、深圳大學、西湖大學、南開等,這些地方給青年千人的年薪都在60-70w,另有幾百萬安家費。這些人一般是海外名校的博士後,而且是其中三挑一或五挑一的翹楚,學術實力必須很強,原則上都有能力在發達國家的名校拿到教職(Assistant Professor)。這收入乍一看挺高,但實際上買完房子、交完稅之後基本也是欠一屁股貸……職稱待遇上,從助理教授到教授都有,但一定都是博導起步:越牛逼自信,越跟國際一流接軌的學校(比如北大清華南科大)給的職稱越低(助理教授);越不自信的學校給的職稱越高(直接教授)。

以上四種title(院士、千人、長江、傑青)的人俗稱“四大鐵帽子王”。

40-60w

大多數學校的青年千人、青年長江學者、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青年拔尖人才(俗稱四青、“四小鐵帽子王”)。同樣,如果是在原學校評上的這些title,工資可能不怎麼漲,只有20-30w,如果跳槽到別的學校可以40w乃至60w以上,外加分房等隱性待遇,而且年輕人跳槽有些時候可以是平移甚至上升,不一定降檔——所以很多三青都跳了(青千除外,因為都是新引進的)。

30-40w

一直呆在原學校未跳槽的長江學者、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中科院百人計劃研究員(指10年以前的)。

一二線城市的高校引進的非“八大鐵帽子王”的人才。比如珠江學者、泰山學者,以及很多學校的校聘百人計劃等。這些一般也會伴隨幾十萬到二百萬的安家費,但因為不是國家級人才項目,所以安家費需要交稅(200w一般到手只有150了)。

20-30w

一二線城市正常的沒有人才帽子的教授,一線城市的普通副教授(一般是碩導,而非名校的四青博導PI)。這應該是最普遍的,正常的沒有各種頭銜的大學教授的收入。不過他們多數已經在現有單位工作5年、10年甚至20年以上,大多也都按工齡分到了房子,所以生活一般沒有太大壓力。

10-20w

一二線城市的年輕講師、副教授,二三線城市的教授。後者一般是老一輩工作時間較長的職工,有一定的財富積累;前者則是目前階段最慘的群體,學歷不低,收入不高,分房看政策(一般無可能),晉升壓力大,其中十里挑一或幾十挑一的翹楚拿到青年長江、優秀青年基金、青年拔尖人才,才有可能逐步進入321檔。

<10w

二三線以下城市的高校的講師、副教授,部分地方的教授。地方高校的上一代教授可能有這樣的收入,同理,早年應該享受過分房等福利;新招的,不管幾線城市,只要是正規本科的講師以上,一般應該還是有6-10w的,但肯定都得有博士學位。

雖然篇幅上對1234寫得較多,但其實1234只屬於很少一部分人,567應該是佔大多數的。

2

專業和行業背景差異

自然科學項目經費多,

那位復旦大學教授雖然在頂級大學任教,

但是可能是人文學科,

收入就比較寒酸。

看知乎上一個段子:

有一次從北京飛回老家,在老家機場到市區的大巴上,我旁邊坐了一位30多歲的精瘦男子,手裡拎著一袋橘子。精瘦男子很熱情地跟我打招呼:“要不要嚐嚐這橘子。”我想陌生人的東西不敢隨便吃,連忙擺手說:“謝謝,不用了。”這位精瘦男子繼續熱情地問我:“你也是這班北京的飛機?”我覺得這人這麼自來熟,想必有鬼,不客氣的答了句:“是呀。”

精瘦男繼續問我住在北京哪裡,我大致說了個範圍,不敢說細。

精瘦男很驚訝的說:“太巧了,我和你住得蠻近。”

我有點好奇,問他住哪兒。

精瘦男一臉真誠的笑容:“我住清華。”

我心想,這該不是個騙子吧。。。

我繼續問他:“你是清華老師?”

精瘦男說:“是呀是呀,今天我剛回國,從北京轉機回老家。”

然後精瘦男就很熱情地自我介紹起來。

我假裝玩手機,登上清華官網查了下。

居然,還真是清華老師...

看了看官網上的個人主頁,被華麗的簡歷嚇到:

美國頂級名校博士、博後,生命科學專業,一篇Science,兩篇Cell,正研,青年千人計劃...

大家可以對照下下面的招聘信息,

可想而知國外名校回來的人什麼待遇,

後來百度了一下,發現優秀的自然科學研究人員的待遇真的太高了,

如果是名校上來,再有國外學位和工作經驗,

簡直堪比互聯網新貴,

高校老師的收入到底高不高?

後來,我跟這位剛踏上祖國大陸的清華老師聊了一路。

他說,現在國內科研投入那叫一個高,

他所需要的一臺實驗設備,在他以前所在的美國某名校,

全系只有一臺,而清華每個實驗都有。

而且他剛回國就帶三個博士,有人手能開展許多研究。

聽他滔滔不絕地講了許多,

總的來說就是各方面比起他原來所在的美國某名校好多了。

至於個人待遇,他說工資比起美國沒有降低,

但小孩能上清華附小,

而且清華承諾以每平米1萬3賣給他一套五道口北面一公里的130平三居。

雖然是校產房無法轉讓,

但相比起市價10萬的商品房還是實惠了太多。

另外一位一直在法國受大學高等教育,學士、碩士、博士均法國畢業,

現在正在掛名做院士的博士後,講師。

2011年入職給的待遇:

講師一級。這個必須說一下,雖然沒有給我副教授,我那時候才是博士畢業,所以給我一級講師,我自己都覺得還沒有幹什麼成績呢,就給這個。工資+津貼=6300,房子180平方米一套,沒有產權的房子。給我安家費+引進費用折扣後,我交了8萬多塊錢,送了一個車位(7萬一個)。

科學研究啟動經費(30萬),全部被收回了,因為我剛入職4個月就中了一個省部重點項目,結果錢就被學校收回了,一分沒花。

2011-2014年間爭取的費用及待遇:

一項國家重大項目,首席。一項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主持。13115計劃重大專項,主持。其他省部項目3項,主持。1項企業橫向,主持。總到賬資本610萬,配套61萬(10%)。按照國家相關與學校規定,我開題10%,結題5%。所以我個人在3個半年間應該從科研中獲得國家比例獎勵90萬。現在還沒有完全結題完。2015財政年度獲立240萬。這部分應該是對教師獎勵最大的部分了。

引進長江講座教授一名,是我外國導師的香港朋友,結果還叫我說動了,來了。學校給了80萬啟動,分了30萬給我支配。

建立了一個實驗室學術團隊,學校給了400平方米的房屋。我組織了一下去報重點實驗室,結果學校的2012年就過了,年日常經費15萬,2014年省級過了,年35萬。但是學術組織要花錢,所以反倒還要自己找項目來添這個坑。但是學術成果一下上去了。學術成果。4年15篇SSCI/SCI,一篇5000-20000不等,拿了點獎勵。實驗室40多篇,跟著的老師們也分的很開心。

3

財經管理金融類專業離錢更近

高校老師的收入到底高不高?

文科尤其是純文科的文史哲就要差很多,

比如這張2017年5月刷爆朋友圈的工資條,

即使貴為復旦大學的教授,也就是這個工資水平。

高校老師的收入到底高不高?

4

工資不多,外面收入多

這是某網傳的211大學一線城市大學教授的收入,

一年也就是20萬多點的收入,

當然,這個只是基本的死工資,

至於能有多少工資條之外的收入,要看的因素很多,

即使在同一所學校,高的可以收入千萬+

低的也許只有大幾萬塊錢。

文科和理科不一樣,

熱門和非熱門專業不一樣,

學術和應用不一樣,

教授和教授不一樣,

還有到了一定位置,不是錢可以起作用了。

高校老師的收入到底高不高?

高校老師的收入到底高不高?

金陵小老頭的帖子說他的經歷,

我給不止一個大學老師裝修過家,我說說他們吧,

分別是清華、礦大、某軍校和某師範大學,

他們當中最有錢的居然不是清華的,

是礦大的。

可能是因為我遇到的清華的老師太年輕吧,

有的有錢有的沒錢,

裝修這個事情啊,有錢沒錢很容易看出來,

你要是有錢買不買好衛浴?買不買好床墊?買不買好櫥櫃?

有無所謂的,不過基本都是按自己的經濟實力來,

清華的老師很忙,很多人在外面還有個收入,但是不是特花精力的那種。

礦大的老師更忙,在外面很多人有自己的公司,其中個別人恐怕給秘書開的工資都比自己在學校拿的多。

軍校的有時候忙有時候閒,看學校安排,在外面都沒有工作。

師範大學的看專業,藝術系的最忙,我見他都要去他工作室見。

5

最後算算性價比高

不能光看收入,要看支出,

我表妹在上海做新媒體,一個月收入三萬花得精光。工作5年沒存款。

我在成都的高校,一個月7千能剩4、5千。

我妹妹在上海自己租一套一,房租8千包物管不包水電氣網。

我住學校裡面的教師公寓,一個月物管費70,停車費5元。水電氣網一百左右。

我妹妹買衣服不能買800以下的。

因為公司人都這麼穿,而且見客戶也要代表公司形象。

當然,穿的漂亮對提高自己的自信也很有幫助。

化妝是必須的,家裡面18支口紅四瓶粉底各種刷子鋪了一桌子。

兩個蘋果手機,每天照各種日本料理泰國菜。(即是她的職業需求也是她的生活品質要求)

一個月吃飯要吃五六千,隨時有應酬。

我買衣服很少買300以上的,

乾淨整潔素雅是我的職業要求,穿的太花哨我也不喜歡,優衣庫的衣服我都嫌性價比不高。

我買衣服的風格和優衣庫差不多,基本淘寶。

春娟面霜是我的過冬裝備。因為我懶,嫌麻煩不化妝。

因為同事之間沒有攀比的環境,大家基本上都這麼過或者贊同這麼過。

大多數同事用的包都是外出開學術會議時發的。

很久前手機就是榮耀,現在換手機也一直用華為,覺得好用的很,哪兒都好。

食堂補助套餐2元一頓兩葷兩素一湯,非補助套餐4元到15元不等。

一個月如果不算應酬,光是日常吃飯,500可能都吃不到。

我妹妹沒有結婚,

因為沒有買房子,可預見的將來也買不起房子,

但她喜歡上海,喜歡在大都市的前沿的感覺,捨不得離開。

我參加工作就遇到單位集資建房,2600一個平方。

因為我妹妹沒有房子,所以下面這個問題對她來說就是死結了。

我所有的同事都不需要擔心社會上打破頭的孩子教育的問題。

附幼到附中一條龍,只需要交生活費和一點點書本費。

工作強度我妹妹比我大很多,經常加班,半夜下班是常事,非常辛苦。

她愛她的工作,她就是學這個的專業對口,她的能力也很受業內認可,公司很珍視她。

我準點上班早睡早起。

一年兩次至少度假是雷打不動的,畢竟寒暑假時間那麼長。

還有職業認同感,

我妹經常覺得工作強度大覺得老闆是法西斯,客戶是傻X,

時而覺得自己是時代先鋒,時而覺得自己明天就會被淘汰,心態很波動。

6

另外: 某些福利比較誘人

座標西安,下列所述不完全是親身經歷,有些只是道聽途說。

1、大部分學校有分房,均價3k-4k的樣子。在南京某雙非學校也有分房,10k一平。所以平均算下來應該是市場價的1/3。所以買房這一塊就能省下來大幾十萬。再加上入職的安家費,所以大部分人都能小成本或者零成本安家。

2、高校一般都有附屬的幼兒園和中小學,質量也不會差。在教育這一塊一個孩子就能省十幾萬到小几十萬。

3、工資確實不高,西安高校的講師好點的能有8k,差點的也有6k左右(除去五險一金拿到手的)。但是考慮到一週兩節課的代課時間,時薪其實還蠻高的。其他的比如拿到基金,發了論文等等還有額外收入。研究方向和產業相關度高的,還可以在外面做兼職賺外快(國家已經明確出臺政策,支持高校教師在校外合理兼職)。

4、自由度高,不用坐班。這點確實和大部分行業不同。除了上課時間,其他時間都是自由的,可以更加合理的安排自己的工作。(我很討厭打卡制度...)

5、帶薪寒暑假。

6、職業成長性很少出現貶值,這一點對標私企還是有優勢的。(有種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的感覺…)

7、孩子上學升學。高校的附屬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一般都是很不錯的。綜合認為一個好的學校價值50-100萬(想想北京的學區房從2年前的6萬到今年的16萬,不過是兩年的時間),北上廣深一線城市,一個好學校的學位價值可能幾百萬,而且是可以從附屬幼兒園一直到高中,這種學校家屬的直升校是非常確定的福利。你不需要買老破小的學區房,不需要求爺爺告奶奶遞條子,你所在的大學會幫你解決一切。

8、一般的學校,尤其是二三線城市,有新校區的大學都給老師在園子內分一套小公寓(有的只是使用權,有的有產權)即使在北京上海,沒有房子分,但是剛畢業的青椒宿舍一般還是有的,宿舍配食堂,絕好的福利。如果住在學校裡面,還有花園和體育場可以使用,比如羽毛球館、游泳館這些設施在學校外面是很貴的消費。

9、理工科老師的項目,不解釋。

很多人說大學老師並不窮,可能說的就是理工科的老師,這些老師有技術,有的有專利,可以對接橫向課題,或者自己開公司,有的教師同時在研項目。

經費可以達到5000萬以上,團隊上百人,這就不是簡單的單打獨鬥概念,公司化運作科研,作為主要領導的教師肯定收入不菲,但是這種人的比例太低,集中在應用型的理工科專業裡面。這就給外人一個假象,以為名校教師都收入高,其實很多人文學科教師收入也就跟復旦大學一樣的收入水平,這才是大部分生活的真相。

10、評審論文、評審項目、出去講座都是要給錢的。。。

這些確實可以有,甚至還有研究生指導費等等。

11、大學裡飯很便宜,不願意做,一天三頓都可以帶著老婆孩子在食堂吃。

12、大學老師越老越值錢:35歲前的青椒可能確實拮据一點。評上正高、傑青後是巔峰。60歲退休後仍然可以寫書、帶學生。當碼農可能早就被卸磨殺驢了。

13、可以經常出國。學術大牛經常飛來飛去參加各種國際學術會議。還可以申請訪問學者,可以在留學基金委申請一年的海外訪學,機票和基本生活費都有,甚至可以帶孩子過去讀一年書,無論是幼兒園還是中小學都可以,那孩子的英語水平突飛猛進了。其他職業目前來說,沒有這種便利和機會。

14、Most important!受人尊重。知識分子的地位越來越高,大學教授是最受人尊重的職業,沒有之一。每天在相對單純很多的大學校園裡教書育人,和年輕的學生們在一起,心態年輕。

7

窮,也要去當老師

當然,高校裡面主要還是平均收入的教師比較多,

一般也就是當地的平均收入略高,

跟互聯網、金融等企業的收入完全沒法比,

更別提上市公司的新貴們,

但是還是有很多人讀N多年書,去高校,為什麼呢?

一首先是情結問題

很多人就是喜歡當老師,喜歡這份感覺,教師情節嚴重,這個就真的無可救藥了,而大學老師無疑是教育行業中的最高端職位,所以很多人也就是不斷苦讀來大學謀一份職。還有部分人是在大學時間太久了,本碩博十來年,有人還做了博後,實在是喜歡大學的環境,這個就是不需要解釋了。小編本人原來在國企上班,菸草行業,待遇很不錯,但是企業就是企業,人就是大機器的螺絲釘,沒有透氣的時候,另外人員的素質也很差,所以在企業待著就是一條擱淺的魚。所以後來堅決不再進企業。

女孩子們尤其喜歡老師的工作,工作穩定、體面、受人尊敬、壓力相對小,工作環境單純,有更多時間照顧家庭和孩子,所以女教師也是婚戀市場上的優勝者。說句實話,可能天下再也找不到比大學教師職位更適合女孩子的。

二時間相對企業來說要自由的多

1、上下班的時間限制:教師工作屬於腦力勞動者,從管理學角度思考,是結果導向的考核方式,不可能採用過程考核,所以教師們一般不需要打卡上班,不需要坐班,在完成規定的工作量的以後,就可以相對自由的支配自己的時間,所以很多讀書的朋友會覺得見不到老師。

其實在課程之外,理工科的教師會把大量的時間精力放到實驗室,而文科教師可能就窩在家裡或者圖書館寫東西了。但是這些工作沒有人規定你必須你點到,幾點可以下班,所以在北上廣深等深受交通之苦的上班族就會羨慕本城市的老師,不用交通高峰擠在地鐵和公交車上,這也是一種隱形的福利吧。你可以用這段時間接送孩子上下學,也可以陪老人住院,而不需要跟領導去請假。

有網友說自己辭職前平均每天上六節課,另外系裡還有所謂的助課等亂七八糟的任務。比現在朝九晚五的生活忙多了。可能說的也是一種事實。

2、假期相對寬鬆

一般大學的寒暑假加起來大概有兩個多月的時間,這是老師們最愜意的時光,如果不是特別著急的課題申報或者緊急情況,都會比企業休息的時間更久,老師們也會利用暑假出國遊或者自駕等長線旅遊。過年假期更可以休息到十五之後準備上班。

在排課方面,有些老師可以做到一學年裡面,第一個學期多排課,第二個學期不排課,只要把必要的工作量完成就可以,所以你會有可能半年見不到某位老師。

一位知乎用戶是新近畢業的青椒,2017年找工作遇到的基本情況,應該在全國有指導意義,轉過來大家看下:

去應聘過其他一些非211但還不錯的高校,詳細瞭解一下工資待遇情況。舉幾個例子:青島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和廣西大學。

1、青大,有編制,發放事業單位的工資接近10萬一年(包括年終獎等),三年內享受房補3萬一年,可以進入青年卓越人才崗,額外多拿5萬左右,但三年聘期要求三四篇c刊加個省部級課題。不解決愛人工作,果斷放棄。

2、廣外,無編制,給雲山學者等人才崗位,一年都是25w到30w(不加科研獎勵),考核期拿70%,完成任務後拿30%,校內80平週轉房可以住三年,科研考核要求一個青基+3.4篇ssci或國內權威。但無奈廣州房價高,果斷放棄 。

3、廣西大學(211),有編制,副高一年12萬到15萬,能解決愛人工作(聽說今年就不解決了),有校內週轉房或者集資房,實行新體系:副高聘期內要求一個國家一般項目+3篇ssci,or 青基或地區項目+5篇ssci。錢少,但要求不低,果斷放棄。

面試總結:

1、拿編制工資的情況下,東西部高校收入沒那麼大。如果自身實力一般,想過輕鬆愜意的生活,也可以考慮來西部高校。

2、如果選擇聘任制,工資會高一些,但是相對來說,壓力也大,博士期間你得攢下幾篇能發表的好文章,並且聘期內必須拿到青基。

3、未來聘任制是趨勢,高校人才會更多采用浮動工資,甚至一事一議。同一批進校的同事,工資待遇可能會差一倍。

作為夢想著進入高校教師行列的碩博,

或者已經成為青椒的你,

怎麼看待這個問題?

歡迎文底留言

參考資料丨自中國青年報、搜狐教育、知乎、人民日報等,學術志綜合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