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前教育|家長必須知曉的心理學規律

家長“望子成龍”心切,但往往因為不瞭解孩子的心理,因而收不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如果家長了解掌握了一些心理學規律,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學前教育|家長必須知曉的心理學規律

期待理論

著名宗教領袖馬丁·路德金說過:“世界上所做的每件事情,都是抱著希望而做成的。”人們基於對環境的認識,進而產生了價值感和目標感,進而導致需要,而需要又引起動機,但動機是否必定產生相應的行為,則還取決於行為導致預期目標的可能性有多大。對此,心理學家弗魯姆提出一個公式:M=V×E。公式中,M指個體從事某項活動的積極性,稱為激勵水平;V表示人們對某一目標的重視程度和評價高低,稱為效價;E表示某一特別行為會導致一個預期效果的概率,稱為期望值。這個公式表明,假如一個人把目標的價值看得越大,估計實現的概率越高,那麼所激發的動機也就越強烈。

運用“期望理論”,家長必須讓孩子對自己有一個較高且合理的期望值,既明瞭“我將來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我的奮鬥目標是什麼”。同時,也要讓他們知道教師及社會對他們的期望是什麼。平時,家長要通過各種途徑,運用多種方法,經常教育、鼓勵和引導孩子,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確定遠大、正確的人生目標,併為實現這一目標而努力。另外,家長還要注意對孩子的遠大目標進行適當的分解,降低其難度,從而增大孩子實現分步目標的概率,讓孩子經常獲得實現目標、取得成功之後的喜悅的心理感受。這樣,通過分步目標的逐步實現,不斷強化孩子的學習動機,從而使孩子產生強大的精神動力,為實現目標而努力拼搏。

羅森塔爾效應

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到一所學校對學生進行測試。之後,羅森塔爾以讚賞的口氣將一份“最有發展前途”的學生名單交給了班主任和科任教師,並叮囑他們一定要保密,否則會影響實驗的正確性。有趣的是,幾個月後的考試出現了奇蹟:凡是上了名單的學生,個個成績都有了較大的進步,且活潑開朗、自信心強,求知慾旺盛,更樂於和別人相處。

其實,當初那份“最有發展前途”的名單只是羅森塔爾隨機挑選出來的,不過這個善意的“謊言”對班主任和科任教師產生了心理暗示。老師又將這一心理活動通過情感、語言和行為傳染給了學生,使學生強烈地感受到來自老師的熱愛、關注和期待,從而使各方面得到了異乎尋常的進步。現在人們就把由他人的期待和熱愛而使人們的行為發生與期待趨於一致的變化的現象,稱之為“羅森塔爾效應”。

作為家長,在平時與孩子相處過程中,要多給孩子以熱愛、關注和期待,時常用一個滿意的目光、激勵的動作去鼓勵他們,給他們傳遞“你能行”、“你很優秀”的信息。孩子感受到師長的關注,因而產生一種激勵作用,學習時加倍努力,從而取得好成績。

歸因理論所謂歸因,是指人們對他人或自己行為原因的推論過程。具體地說,就是觀察者對他人的行為過程或自己的行為過程所進行的因果解釋。

根據心理學家韋納的研究成果,人們的成功與失敗主要取決於努力、能力、任務難度和運氣四方面的因素。這些因素的歸因對個人的後繼行為會產生不同的影響:

1.內部穩定的不可控因素,如能力高低。

如果學生把自己學習的好壞歸因於此,認為學習好是由於能力高,那他就會信心充足,甚至趾高氣揚;如認為學習差是由於能力低,那他就會喪失信心,只好聽任失敗。

2.內部不穩定的可控因素,如努力程度。

如果一個學生認為學習成功是由於努力的結果,那就會鼓勵自己繼續努力,並預期今後再次獲勝;或認為學習失敗是不努力造成的,那他就會相信只要自己努力,一定可以獲得學習成功。

3.外部穩定的不可控因素,如任務難易。

如果一個學生把學習不好歸因於任務困難,那他就會埋怨客觀,並把今後學習好的希望寄託在減輕任務的難度上;如認為自己學習好是由於任務容易,那他就會提醒自己,今後要認真學習,以應對困難任務的學習。

4.外部不穩定的不可控因素,如運氣好壞。

如果一個學生把得失歸因於運氣好壞,那麼學習成功,他就會產生僥倖心理,並祈求今後仍能碰上好運,倘若學習失敗,那他只好自認倒黴,但願今後福星高照,好運來臨。

作為家長,在孩子學習上取得成功之後,要及時引導他們多從內部的、可控的方面進行歸因。如歸因於學習認真、刻苦、努力,這樣能夠提高孩子的自信心,更加發奮學習,而不是把成功歸於僥倖、運氣、學習條件、他人幫助等外部的不可控因素。在孩子考試成績不理想時,家長也要引導學生多從內部的、可控的方面進行歸因,這樣容易激發上進心,反之如果總是把失敗歸因於不可控因素(運氣不佳、頭腦遲鈍等),必然放棄自身的主觀努力,形成學習上的依賴心理。

得寸進尺效應

指讓別人接受一個很大的,甚至是不客氣的要求時,最好是先讓他接受一個小要求;一旦他接受了這個小的要求,他就會很可能接受那個更大、更不客氣的要求。這是因為人們總願意把自己整飾出首尾一致的印象,如他一旦表現出助人為樂的言行,即使別人的要求有些過分,為了維護印象的一貫性,也要繼續下去,當然,要求的提出要適當。美國心理學家費裡德曼等人,在20世紀60年代進行的一項登門訪問,向家庭主婦提出由小到大的要求而獲得成功的實驗研究,充分證明了上面的結論。

在教育過程中,我們也可以適時、適地地運用“得寸進尺效應”,對孩子先提出較低的要求,待他們按照要求做了,則予以肯定、表揚乃至獎勵,然後逐漸提高要求,使每個人都樂於無休止地積極奮發向上。尤其對年齡較小的孩子的教育引導,使用“得寸進尺效應”,運用循序漸進的原則,更容易奏效。如對一些看電視、打電子遊戲成癮的孩子的轉變,也可以採用“得寸進尺效應”,採取循序漸進的方法,逐步提出要求。例如第一天允許玩1小時,第二天減少到50分鐘,以後依次遞減,逐漸脫敏,從而改掉不良習慣。總之,在平時,向孩子提出“小步子,步步高”的要求,往往能收到很大的效果。

---- END ----

加盟東方之星思維館,可添加微信(東方之星·繁星 id:dfzx8738,驗證信息:思維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