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往昔,感今朝——浦市人與辰河高腔

浦市鎮水運交通便利,曾是湘西重要的物資集散地。隨著貿易發展,商隊往來,會館林立。相傳,辰河高腔便起源於浦市鎮的江西會館,它是江西弋陽腔、青陽腔傳入後與辰河地域的方言以及民間的其他藝術形式,諸如號子、山歌、儺腔及宗教音樂等的長期融合後,逐步形成的。

辰河高腔曾在浦市極為興盛,據《湖南省志》載:“浦市產高腔,雖三歲孩童亦知曲唱。”張必津在其編著的《辰溪大戲》中提到,浦市人愛高腔,諳戲文。昔日戲班到浦市唱戲,都需十分小心,偶爾不慎唱錯或動作有誤,或穿錯袍套,觀眾就丟草鞋上臺,以表否定。由此可見,浦市人對辰河高腔的喜愛與認真。

如今,浦市已經見不到觀眾往戲臺上扔鞋的場景了。時代發展,多樣的娛樂休閒活動代替了辰河高腔在浦市人生活和精神世界中的位置,現代樂隊和音響設備也逐漸取代了辰河高腔在紅白喜事中的地位。觀眾的缺失導致生存空間越來越狹窄,辰河高腔也已逐漸遠離了日常生活。

姚祖亮,今年80歲,浦市對岸懷化市辰溪縣人,是一位會唱高腔的老人。在20世紀50年代,姚祖亮跟隨浦市師傅學習唱高腔,他說:“高腔沒有譜,師傅口頭教,要靠自己的悟性,學起來難。”那時,紅白喜事必請辰河高腔劇班,劇班不僅跑遍了浦市周邊,還去過白沙、吉首、乾州等地。

“一場一二十條(個)人一起表演,唱的都是古書上的故事,一本戲唱兩三個鐘頭,中間不休息,現在的人坐不住。” 姚祖亮說,當時浦市有近百人會唱高腔,而現在已經很少了。向小青,今年53歲,曾經師從姚祖亮,是現在浦市零星幾個還能表演的藝人。曾經的觀眾已經老去,甚至離世,沒有觀眾,她也很難登臺唱一次戲。

姚祖亮每天坐船去浦市的茶館喝茶,這裡還有與他同戲班的吹嗩吶的老朋友,但對於曾經的事情他們很少聊起。當談起現在學戲的人少了時,老人感嘆:“唱戲要踏實。”

譚興勇,23歲,是萬壽宮的工作人員。他說,現在的戲臺是四、五年前新建的,10多年前在老戲臺,即正廳福字前唱戲。他聽不懂戲,但小的時候愛熱鬧,看過一些。那時,看戲的人比現在多,小孩和老人搬凳子佔座聽戲,唱戲的人都是浦市本地人或從辰溪來的業餘演員。現在,萬壽宮不多的辰河高腔表演是從白沙請專業劇團來演出,觀眾大多都是40到60歲的人。

以譚興勇為代表的浦市年青一代人難得聽一次辰河高腔,只留下一點小時候關於高腔的記憶。

從萬壽宮出來往大碼頭的方向,不足百米,是姚阿姨的雜貨店。當向她提起辰河高腔時,她誤以為我們是來表演的,忙說要搬凳子去佔位。姚阿姨,今年60歲,從小就住在河邊,現在在河堤邊經營一家小商店。姚阿姨很喜歡聽高腔,雖然因為店裡事情多很忙聽得少,但是萬壽宮偶有表演她都會去看一看。然而,她卻聽不懂高腔,只是喜歡那種熱鬧的氛圍。

對辰河高腔往日繁榮的回憶,讓人不得不感嘆如今的沒落。生活方式、生活環境的變化,現代文化產品如電視、網絡、音樂的出現改變了浦市人的精神世界,也加速了辰河高腔生存土壤的流失。社會環境的改變,如果社會基礎(觀眾)消失,那麼辰河高腔古樸悠揚的藝術魅力將無人感知,也就失去了它的生命活力。


憶往昔,感今朝——浦市人與辰河高腔

瀘溪浦市辰河高腔組照—雄雞祭祖(羅亞平 攝)

憶往昔,感今朝——浦市人與辰河高腔

瀘溪浦市辰河高腔組照—雄雞祭祖(羅亞平 攝)


憶往昔,感今朝——浦市人與辰河高腔

瀘溪浦市辰河高腔組照—雄雞祭祖(羅亞平 攝)


憶往昔,感今朝——浦市人與辰河高腔

瀘溪浦市辰河高腔組照—雄雞祭祖(羅亞平 攝)


憶往昔,感今朝——浦市人與辰河高腔

瀘溪浦市辰河高腔組照—雄雞祭祖(羅亞平 攝)


憶往昔,感今朝——浦市人與辰河高腔

瀘溪浦市辰河高腔組照—雄雞祭祖(羅亞平 攝)


憶往昔,感今朝——浦市人與辰河高腔

瀘溪浦市辰河高腔組照—雄雞祭祖(羅亞平 攝)


憶往昔,感今朝——浦市人與辰河高腔

瀘溪浦市辰河高腔組照—雄雞祭祖(羅亞平 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