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回眸|從農民回到農民

今年廣東碧桂園職業學院畢業典禮上,

楊國強講他的少年故事。

1973年,他19歲的時候,

在赤貧中楊國強憧憬著蓋一間屬於自己的房子。

那時候他睡在哥哥學校宿舍的閣樓,

很矮,人站不起來,

夏天熱,他就穿一條短褲,

擺個大字型躺在閣樓一動不動,

一邊慢慢散熱一邊一遍遍地在心裡盤算:

今天又攢了一塊錢,自己的房子又多了幾塊磚,

就這樣每天帶著美好的夢想睡去了。

高中時,楊國強有“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志向,

但他那時的夢想只是自己能有一間房。

1974年,楊國強在農忙之餘,

自己動手一磚一瓦蓋好了人生中的第一間房子。

磚頭是從鄰村磚廠買來的斷磚,

斷磚便宜,一船才3塊錢。

這些斷磚加上他從河裡撈的舊磚,

和經過精心計算購買的整磚,

本來預算600塊錢,但後來只花了450元,

就把一房一廳的房子蓋起來了。

楊國強實現了人生的第一個夢想。

楊國強愛讀書,

村裡小賣部用來包裹食物的報紙他也不放過,

還專門用很便宜的價格買過用作包裝的舊報紙來讀。

閱讀,讓他開拓了視野,

他那時經常默誦奧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言:

人生最寶貴的是生命,

生命屬於人只有一次。

一個人的生命應當這樣度過:

當他回憶往事的時候,

他不致因虛度年華而悔恨,

也不致因碌碌無為而羞愧……

四十多年後,楊國強還能在高管會上背誦出來,

然後提煉出四個字送給同事們:

不負此生!

但是,楊國強當時的境況是,

在生產隊一天也就掙5毛錢,

辛辛苦苦一年,不吃不喝也就能掙180塊左右。

這樣的日子什麼時候才是盡頭?

有一天晚上,楊國強和二哥楊國華在屋外乘涼,

他跟二哥說:

這樣下去人生到底有什麼意思?

說這話的時候他哭了,對生活感到很絕望。

二哥聽了他的話,沉默了很久,然後安慰他說:

“人總是要往高處走,要相信將來社會會變的,會變好的”。

楊國強跟著二哥學到蓋房子的手藝,

並在鎮房管所施工隊當了施工員。

這段時間,楊國強得以系統地學習了建築知識。

但施工員只有在房管所有工程的時候才有事做,

於是楊國強組織十幾位農民工友,

當起了小包工頭,在北滘鎮蓋房子。

在做包工頭期間,他們承攬的最大工程,

是碧江中學的建設,

賺到了人生第一桶金。

四十年回眸|從農民回到農民

此時,神州大地已甦醒,東風送來滿眼春。

順德的鄉鎮企業和外資企業如雨後春筍般湧現。

北滘鎮就把全鎮的工商業用地,

統一交由新成立的北滘經濟發展總公司統籌。

總公司之下,要成立一支施工隊負責這些工商業用地的建築,

政府邀請在鎮裡小有名氣的包工頭楊國強來組建這支施工隊,

一枚公章和一間辦公室是鎮裡對楊國強的全部“投資”。

四十年回眸|從農民回到農民

一枚紅公章

1992年,受“南巡講話”精神的鼓舞,

這支施工隊實行產權改制成為民營企業。

20多年後,這支施工隊又成為全國銷售額第一的綜合性房地產集團。

四十年回眸|從農民回到農民

楊國強先生在開業儀式上致辭

因為速度快、質量好、成本低,

八十年代中期,

這支施工隊的效益就足以獎勵中高層管理者出省旅遊。

楊國強第一次帶他們去北京,

站在天安門廣場,熱淚盈眶。

幾十年後,作為全國政協委員,

楊國強每年到人民大會堂開兩會,

他的提案內容必定是關於扶貧和教育。

我知道貧困是怎麼回事,

是改革開放讓我們這些人有了改變命運的機會,

我一直懷著感恩的心在做事”,

楊國強說。

四十年回眸|從農民回到農民

1994年順德碧桂園因為廣東碧桂園學校的開學而成功逆襲,

由一個瀕臨爛尾的樓盤,

成為珠三角地區一個炙手可熱的“繽紛小香港”,

楊國強也成為了所謂“先富起來的人”,

但用楊國強話說他“只是在替社會保管財富”。

碧桂園有了利潤就會投入再生產,

一路走來,楊國強身邊也不斷有人說他是,

“賺一塊錢還想著幹兩塊錢的事”。

所以單一個順德碧桂園可以持續開發20餘年,

碧桂園也從廣東走向全國,項目數也一路攀升。

企業家不等於商人,“商人重利輕離別”,

企業家是那種有能力調動資源,

來為社會創造更多財富的人。

四十年回眸|從農民回到農民

現順德碧桂園項目鳥瞰圖

楊國強說碧桂園學習的榜樣是沃爾瑪。

沃爾瑪的利潤只有3%,

但它是全世界最有錢的公司。

我理想中的碧桂園模式,

是在城鎮化的進程中,

幫助勞動者們以超市般的價格,

儘快住上好房子,得到好服務。”

所以,不管總銷售額是多少,

碧桂園房屋產品的均價,

永遠是全國十大房企中最低的。

也許,這是楊國強對少年時“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情懷的回應。

1994年9月中旬,楊國強第一次去日韓考察,

這次行程對他觸動很大。

在日本的神戶鋼鐵公司,

他看到1公里多長的車間,只有4個人通過電腦操控。

這家公司年產800萬噸鈦鋼和不鏽鋼,

但只有1600多名職工,

而且,生產工人不到50%,其餘都是搞設計和綠化的。

而廣州的廣鋼有1萬多人,

年產量不過100萬噸,而且還是高汙染的。

在韓國,楊國強參觀了三星公司,

楊國強看到工作人員開窗簾都用遙控器。

當聽到介紹說,三星作為一間私人公司,

一年的產值有1000億美金時,

楊國強感到震撼。

這個產值相當於當時廣東一個省的產值。

而且,他看到對方的人都很有禮貌,不事張揚。

四十年回眸|從農民回到農民

90年代的廣東

人家的一個企業,

就抵得我們最富裕的一個省的經濟總量!

這激勵著我無論再難,

也要把自己的公司做大做強。

我們中國有這麼多人才,

中國的土地上不能生長出世界級的大公司、好公司,

這是說不過去的。”

這在楊國強的腦海裡一直揮之不去。

一直盤旋在楊國強腦海的,還有一件事情。

上世紀九十年代,楊國強在新西蘭小住,

在一家農場體驗了聯合收割機的工作效率。

2018年碧桂園的年會上,楊國強跟同事們說:

碧桂園發展到今天,

有能力有責任為社會做更多的事情。”

很快,楊國強提出“世界級公司,世界級人才”的號召,

1000餘名海內外博士集結碧桂園。

楊國強決定進軍農業和機器人制造,

他夢想在中國的大地上,

開著聯合收割機,收割屬於中國人的喜悅;

夢想在全世界的工廠生產線上,

有中國智造的結晶。

四十年回眸|從農民回到農民

進軍現代農業

這個已經追夢四十年的64歲老人,依然壯心不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