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看!浙大體育課改背後的課程改革「高招」

必看!浙大体育课改背后的课程改革“高招”

本文轉自麥可思研究

必看!浙大体育课改背后的课程改革“高招”

在浙大紫金港校區,要問最熱鬧的地方在哪裡,不是圖書館,也不是那些綠油油的草坪,而是學校的田徑場。

必看!浙大体育课改背后的课程改革“高招”

(浙大田徑場上跑步的學生,頗為壯觀)

為啥這麼多人?原來,近日,浙江大學對2018級起的本科生體育課程教學實行改革。今後本科體育教育教學課程更具體系化,由課內體育、課外體育兩部分構成。除了將原來每學期36課時的體育課提升至54課時,還將每天下午原本用於其他課程的“第十節課”(16:45~17:30),統一安排為體育活動時間。

浙大體育課改內容

此次改革後,浙大本科生的課內體育項目包括:專項教學課,專項輔導課,專項訓練課。2018級學生每學期必修54個學時的體育課,包括32學時的課堂專項教學,16學時的課堂專項輔導課,2學時的體質健康測試,2學時的運動安全教育和體育理論考試,以及2學時的校園體育競賽。

專項教學課分長學期專項教學課與短學期專項教學課。長學期專項教學課為一年級、二年級學生必修課,目前共開設籃球、排球、足球等36個專項,共60個課程。專項輔導課也是一年級、二年級學生必修課,擬設8個以上運動俱樂部,擬開設30個以上專項課程。每星期都會有豐富的校園體育比賽,供學生選擇參加。

學校甚至明確規定,每名學生都至少要參加一次校園內的體育競賽。

體藝APP打卡鍛鍊時間

浙大自行研發了一款跑步軟件“體藝APP”,用於學生鍛鍊時記錄打卡。為了避免作弊,每次鍛鍊結束,學生還需要上傳適時的照片到APP上。

必看!浙大体育课改背后的课程改革“高招”

學校在評分標準中規定,想要拿到浙大體藝APP跑距鍛鍊滿分的同學,必須在有效鍛鍊時間段內,完成有效跑步距離和有效跑步時間。每學期學生要跑滿48次,每次的有效距離為:男生超過3.5公里,女生超過2.5公里,才能拿到此項目的滿分。也就是說,為了拿到跑距鍛鍊的滿分,男生每學期要累計跑168公里,相當於繞周長約15公里的西湖跑11圈。女生要累計跑到120公里,相當於繞西湖跑8圈。

網友打call體育課改

目前,這些改革措施已經實施一週,最直觀的表現就是田徑場上鍛鍊的學生越來越多。此次改革的力度之大,手段之新,為全國高校之首。為此,網友紛紛點贊表示支持。

@果衡木子(浙大學生家長):看到學校如此舉措,一直擔心孩子進大學後就不鍛鍊身體的心終於落下來了。


@逆光(學生):本來不喜歡跑步,因為跑步打卡次數與體育成績掛鉤,不得不去跑步。但是堅持幾天後發現,這種強制和逼迫的鍛鍊方式,並沒有讓我覺得難受。


@星子(老師):如今大學生能夠養成體育鍛煉習慣的並不多,浙大的體育課改必看!浙大體育課改背後的課程改革“高招”,為學生們打下了終生鍛鍊的基礎。

學校不僅希望通過這樣的變化,培養出浙大學生自覺鍛鍊的好習慣,提高他們的身體素質,還希望通過體育競賽培育學生的精神與品格。在改革的語境下,浙江大學的體育課改無疑是一次成功的課改案例。

目前,大學課程教學似乎什麼都不缺,但唯獨缺了一份“真”,少了一份“實”。前段時間,不少高校開設的通識課程和專業課程卻屢屢淪落為“水課”,而學生也樂意享受“醬油課”。大學課程建設中存在的問題究竟是什麼?大學課程究竟需要改什麼?對此進行更深入的探討不僅必要而且緊迫。

大學課程改革存在的問題

學校迷向,課改打錯了靶子

大學專業人才的培養離不開一套相互銜接、互相支撐、層層遞進的課程體系。一段時間以來,國內不少大學從各自的人才培養定位和培養目標入手,圍繞專業設置,對本校課程進行了大幅度的調整完善。

必看!浙大体育课改背后的课程改革“高招”
必看!浙大体育课改背后的课程改革“高招”必看!浙大体育课改背后的课程改革“高招”

不管學校的排名如何,課改基本圍繞這幾點:組織各方專家進行論證、調研,對課程結構、課程標準、課程計劃、課程設置,以及人才培養方案進行深入的修訂和完善。儘管這些高校都狠抓改革,但都是針對課程、課堂和教材這些以“教”為主導的理念之下的要素的改革。這些改革基本上把手段當成了目的,打錯了靶子。於是,往往會出現課程改革在面上的陣勢和動靜很大,但是課程改革華而不實,難以觸及深層矛盾,東拼西湊,難見成效。

專業課改革承載力縮水

近年來隨著社會各界對大學本科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視,不少高校也越來越加強課程體系的建設,包括課時的調整、同類課程的整合、不同課程模塊的配置等,新版的人才培養方案等令人耳目一新且使人充滿期待。然而稍微深挖一下,不難發現不少高校課程建設中普遍存在賬面課程與實際課程名實不符、因人設課等現象。

裝點門面的“名師進課堂”退變成寥寥稀少的幾次講座,美其名曰“自主性的課程教學”演變成了課時和教學內容的隨意縮水。靈魂燈塔的神聖光環卻難以掩蓋大學教師育人精神的困頓,美麗的外包裝依然遮蓋不了課堂上師生之間無精打采的相互應付。到頭來,名目繁多的課程建設和課程改革項目背後,產出的卻是一具又一具空心化了的課程教學。

大學課程改革究竟應該怎麼做?

一流的大學需要一流的本科教育,一流的本科教育更需要一流的課程。那麼,高校的改革究竟應該怎樣改,才能使其行之有效?

一、打造良好教學環境

課改的主要推動力在於“人”主體性的發揮,然而,當下浮躁社會風氣的影響,不少大學人似乎已經忘記了初心,隨波逐流,熱衷於上項目、拼論文,甚至上了心思赤裸裸地崇拜官和錢,這是大學人理想的丟失,甚至是教師職業追求的倒退。

試想,精神上缺了鈣的教師還能培養出有正義感、有責任擔當的社會公民來嗎?唯有反思,才有可能過濾思想上的雜質,不斷淨化大學人的心靈,提升境界,在浮躁的外部環境下能更沉下心來,把心思用在課程教學上,把自己的感情投入進來。

二、有效落實課程改革理念

課程改革理念的創新固然重要,而如何真正有效地將課程理念落到實處,在當下則顯得更為寶貴。一些學校以怕影響穩定為藉口,有意無意地放鬆了對學生的考核要求。如此零淘汰的“示範”效應迅速擴散,使得不願學、不肯學群體的比例越來越高,嚴重影響了良好教風和學風的形成。

為了切實扭轉這種局面,現在不少大學已經越來越認識到對學生學業進行嚴格考核的重要性。只要敢較真、只要敢碰硬、只要執行到位,克服眼前利益,不僅能長久地贏得學生的認可,也會最終贏得社會的認可。

三、培養學生興趣,打造“金課”

無論多麼嚴密的制度,都不如內心的認同和對教師事業和教學工作的熱愛。教材內容再好,那也是教材編寫人員的作品,只有課程實施者加入了自己獨到的理解,死板的課程才能變活。大學課堂是否吸引人,關鍵在於教師在課程教學實踐過程中的自我見解,如何把課講透、講深,才能在課堂上激活學生的心靈,並在精神上和學生相遇。

除了強調教師在教學上下真功、用真情外,課程教學質量的提升也必定離不開學生的主動參與。高質量的課程學習不再是單向度的知識流動傳輸,而是建立在學生與授課教師之間的有效互動。

四、做好課堂上的每一件小事

大學課程改革的目標就是如何實現在有限的課程容量下,最大程度地開發和拓展學生的潛能,使學生不斷地自我發展、自我成長,逐漸成為一個能自我實現的人。這一切不僅依賴於大學課程體系的整體質量,而且更有賴於每一門具體課程的質量。

作為課程實施者,一線教學老師需要研磨打造好每一門課程,認真上好每一堂課,把每一堂課都按照精品的標準來做。如果把每一堂課的每一件小事情都做好做實了,我們距離一流本科課程以及一流本科教育的目標也就不遠了。

五、擁有厚實的學風

在當今這個過分崇尚效率、業績、產出的稍顯浮躁和淺薄的社會氛圍下,厚實的學風顯得更難能可貴。

有的教師講課已經講了很長一段時間,但味同嚼蠟、毫無新意,一遍又一遍地重複著別人(教材)的話語,令人昏昏欲睡;而有的教師卻能一支粉筆,不急不忙中能把別人看起來乏味的知識講得津津有味。

厚學,才能厚積薄發,才能有感而發。能把看似簡單的一門課、一堂課講好,能講得吸引學生,引領學生探索學問,是需要豐富的科研閱歷和人生閱歷支撐的。

所以,要成為一名贏得學生喝彩的大學教師,唯有在自己的學問上不斷求索,不斷創新,不斷厚實,才能真正成為學子們求學道路上的領路人。

-END-

關注Science公眾號,後臺回覆【Endnote禮包】【Origin禮包】即可領取相應Endnote安裝包Origin安裝包!更多精彩,點擊閱讀原文即可瞭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