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不祥」的端午,怎麼轉變成以屈原爲主角的大節日?

文|絲絲細雨

端午節,即五月五,最早可最溯至夏曆法——《夏小正》。《太平御覽·夏小正》其中有載:“此日蓄藥,以蠲除毒氣。”在古人眼中,五月是不祥的月份,天氣轉熱,蚊蟲滋生,會帶來災害和疾病,因此稱之為“惡月”。而五月五是陽氣最盛的一天,更是惡月中的惡日,人們需要在這一天蓄藥沐浴以驅疫。《禮記·月令》中更是規定人們要齋戒節慾:“君子齋戒,處必揜,身欲靜無躁,止聲色”。

這時人們對端午忌諱到了什麼程度呢?民間甚至有了不舉五月子的習俗。《史記· 孟嘗君列傳》中記載,孟嘗君生在五月五,他的父親田嬰接到消息後,就讓他的母親扔掉這個孩子。他母親不忍,偷偷的養著他,結果田嬰發現了,可想而知暴怒非常。孟嘗君問他緣由,這位父親理直氣壯的說:“五月子者,長與戶齊,將不利其父母。”

原來“不祥”的端午,怎麼轉變成以屈原為主角的大節日?

誰都不知道這個歪理邪說哪裡來的,但是意外的很容易人們所接受。古人還為其找到了合適的藉口:農曆五月,白晝變長,陰陽相爭而失調,是非常危險的月份。人們必須平心靜氣的躲避開這個可怕的月份(大概是嬰兒不能平心靜氣?)。

可以說,最開始的端午和屈原沒有一毛錢的關係,這時候的端午是個人人避之不及的日子,更別說有什麼名人紀念意義搞個龍舟賽包個粽子熱熱鬧鬧過節了。那它是怎麼和屈原扯上關係的?

我們要從伍子胥說起。

伍子胥的身世很是帶有一些悲情的色彩。他本是楚國貴族,因平王聽信讒言而家破人亡。好不容易跑到吳國,報了仇,想著安安分分在吳國輔佐吳王闔閭也不錯,結果闔閭伐越途中死了。新上任的夫差跟他不是很合得來,聽了別人的讒言賜他屬鏤劍讓他自己看著辦(就是自殺),還把他的屍身沉了江。《荊楚歲時記》載:“邯鄲淳《曹娥碑》雲:‘五月五日,時迎伍君,逆濤而上,為水所淹。’”

原來“不祥”的端午,怎麼轉變成以屈原為主角的大節日?

兩百年以後,屈原遭到了和伍子胥同樣的命運。不過幸運的是,楚王只是將他流放(事情大多是楚王搞出來的)。但是接下來的事情我們都很清楚,屈原身心皆疲之下,寫完《懷沙》絕筆,抱著石頭就投了汨羅江。

但是,中華民族是一個浪漫的民族。到了漢代,人們將端午與屈原聯繫起來,將之賦予了節日的概念雛形。東漢應劭在《風俗通義》中說“五月五日……闢兵及鬼,命人不病瘟。又曰,亦因屈原。”

原來“不祥”的端午,怎麼轉變成以屈原為主角的大節日?

當然,不能少了吃。不過那時候吃的不是粽子,而是一種羹。《漢書· 郊祀志》中載:“漢使東郡送梟,五月五日作梟羹以賜百官。以其惡鳥,故食之也。”大致就是說,因為這個鳥不詳,我們吃了它,大家就可以求福迎瑞啦。

鳥也是無辜。

幸好到了隋唐時期,端午節已被確立為全國性的節日。人們可以開心的享受假期,熱熱鬧鬧的觀看賽龍舟、吃粽子,端午再也不是一個或可怖或傷感的日子。殷堯藩曾賦《端午》詩曰:“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昇平。”

這樣的習俗,轉眼就保持了千年。

《端午節風俗的流變及其文化思考》

《呂氏春秋譯註》

《論端午節習俗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轉變》

喜歡的朋友可以添加關注哦,小編會定時給大家更新精彩的內容,並且會在粉絲中抽取粉絲髮送一些福利。 (以上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留言刪除)

原來“不祥”的端午,怎麼轉變成以屈原為主角的大節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