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解資管新規實操難題

近期,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CF40)在伊春舉辦“大資管業務轉型的破與立”閉門研討會。與會專家就《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提出建議,並進一步探討了資產管理行業監管在未來應重點關注的問題。

在具體操作層面,業界專家建議,應進一步明確“非標”資產的定義,可採用四種合理方式處置存量資產:提前到期、轉標、回表、新產品承接。可建立理財產品交易平臺,提高理財產品流動性。可考慮推行創新融資工具,減緩資管新規的衝擊。

在未來資產管理行業監管舉措方面,業界專家建議,監管部門可適當調整理念與方式,避免“一刀切”和監管過細。在監管推進中,應做好對實體經濟衝擊的分析測算,並採取相應制度安排予以對沖。應注重投資者保護,加強投資者適當性教育。

求解资管新规实操难题
求解资管新规实操难题

進一步完善資管新規的建議

第一,進一步明確“非標”資產定義,在此前提下,合理處置存量“非標”資產。資管新規指出,標準化債權類資產的具體認定規則由中國人民銀行會同金融監督管理部門另行制定。理財細則徵求意見稿表示,在認定標準上遵從資管新規,表明當前“非標”的認定有待進一步明確。

在“非標”認定明晰的前提下,合理處置存量“非標”資產成為關鍵。“非標”資產的處置有如下四種相對合理的途徑:提前到期、轉標、回表、新產品承接。但每類途徑各有各的困難:提前到期可能引發資金鍊斷裂及系統性金融風險;轉標如何操作缺乏具體指引;回表面臨表內一系列指標限制;新產品承接受到投資者偏好的客觀制約。

基於此,業界專家提出四點可能的處置建議:(1)通過特殊處理轉標。機構經監管部門同意,可將一定規模存量“非標”資產認定為該機構的標準化資產。並對這部分資產進行特殊處理,允許使用攤餘成本法計價,且可用於新產品投資。(2)可將回表量與“非標”轉標量掛鉤,採用激勵方式推動“非標”回表。由於存在表內監管指標限制,銀行缺乏主動回表動力。可規定,銀行進行一定規模回表,即允許對應規模的轉標發生。(3)如果全部集中回表,可能造成對風險資產的極大耗用。因此,可同時設立例外條款,給予一定規模“非標”資產單獨的處理週期。(4)可建立“非標”資產的流轉平臺,形成輔助“非標”轉標的一種機制。

第二,在完善制度安排的前提下,建立理財產品交易平臺,可允許銀行自營資金參與做市,但也要注意防範新的道德風險問題。交易場所的建立有助於提升理財產品的流動性。對於存量產品而言,有助於形成理財產品風險化解的長效機制,減弱產品被動壓縮、提前贖回的可能。對於增量產品而言,有助於提高投資者對長期限產品的接受程度,為理財產品吸納到長期資金,培養投資者長期投資的習慣。

第三,在資管機構的資管業務與非資管業務之間建立嚴格的防火牆隔離制度,鼓勵推行非資管業務產品。非資管業務不歸資管新規監管,減少新規對市場的衝擊。所謂資管業務,即傳統的買方資產管理業務;非資管業務,即為彌補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的不足而創立的各類融資業務。2013年,銀監會試點推出的理財直接融資工具,即屬於這類產品。理財直融工具具有無通道、標準化、可估值的特點,可引導理財資金直接服務實體經濟。未來,在嚴格區分資管業務與非資管業務的前提下,可考慮擴大化推行此類創新產品,解決傳統資管業務轉型與服務實體經濟融資需求之間的可能衝突。

第四,銀行理財轉型在守住打破剛兌底線、做好階段性規劃的前提下,可考慮放鬆不必要的管制,如拓寬銀行理財銷售渠道。首先,打破剛兌、淨值化轉型等原則性問題關乎資管行業的長期健康發展,不能放鬆。其次,銀行理財老產品的壓降應該有一定的階段性計劃。補充通知允許機構自行掌控壓降節奏,最可能的結果只會是所有機構一致拖延。因此,階段性的剛性要求是有必要的。最後,在守住底線、做好規劃的前提下,可考慮放開不必要的管制,支持銀行理財更好地發展。比如,在規則確立的情況下,可放開券商、基金、以及第三方平臺的銀行理財產品代銷資格。

第五,進一步明確剛性兌付的認定情形,嚴格遵照執行。當前,市場上存在過度強調去剛兌的傾向,可能導致去剛兌涉及範圍擴大過度的情形。基於此,應進一步明確相關規定,應該打破的絕不剛兌,但若機構存在過失,也應按照合同條款承擔償付責任。

第六,其他細節性政策建議:(1)資管新規對公募產品的認定標準依照證券法執行,存在200人的人數限制條款。在這一條款本身難以變更的情形下,建議允許合格機構投資者不受該條款限制,減少新規對市場的衝擊。(2)建議進一步明確私募機構成為銀行理財投資合作機構的資格。(3)建議將資管子公司的審批流程提速。由於資管子公司所需的建設週期較長,可成熟一家批覆一家。(4)建議監管部門在政策制定中提供一些優惠性的制度安排,鼓勵銀行資管進行長期投資、支持國家建設。

對未來資產管理行業監管方向的建議

第一,適當調整監管理念與監管方式,避免“一刀切”,避免監管過細。就監管效果而言,確立原則性的方向較為容易,擬定操作層面的實施細節則較為困難。因此,監管部門有必要適當調整理念和行為方式,以便能持續朝著兼顧市場活力度與監管完備性的均衡點行進。

就資管行業的監管而言,針對監管在實操層面的困難,業界專家提出以下四點建議:(1)應意識到,不可能靠資管新規一份文件來徹底解決資管亂象問題。在保持政策戰略定力的前提之下,要深層次思考資管亂象背後的體制機制原因,進行頂層制度的梳理,不斷完善監管框架。(2)要更多地與市場溝通,收集客觀有用的建議。(3)不要搞“一刀切”。不同資管產品的定位不同,涉及到的估值核算方法、投資範圍、信息披露等監管細節均有差異。哪怕是在同一個市場進行投資,不同產品的投資偏好也不同。因此,在統一規制的大前提下,要注意避免粗暴的一刀切。(4)要有意識地理清監管的界限,監管部門不宜管得過細,應注意保留市場的靈活性。

第二,做好資管新規對實體經濟衝擊的分析測算。在正式出臺每個規定前有必要做好事前風險評估測算,否則一旦出現潛在風險只能出臺臨時性行政措施予以應對。

就資管新規具體來看,銀行資管資產規模在轉型過程中出現下降是大概率事件。作為當前“非標”與信用債投資的重要主體,銀行資管投資規模的下降可能會對實體經濟造成相當大的衝擊。針對這一潛在風險,從監管層面,應該對規模下降可能造成的影響做出深度、全面、系統的測算。通過情景假設,做好統計和推演工作,並基於分析結論,做好相應制度安排,可考慮用另一種規範化的投資形式予以對沖。

第三,注重投資者保護,加強投資者教育。要意識到,資管產品的投資者大多同時也是實體經濟的投資者,在資管行業整改的過程中,這些投資者可能成為投資風險的承受者。由於各類投資者承擔風險的能力有限,為防範系統性風險的爆發,需要尤其注意對投資者的保護。加強投資者教育是投資者保護的重要一環。從監管的角度,可以多做宣傳與呼籲,逐步培育投資者的長期投資理念、自我風險管理理念、以及風險收益匹配理念的形成。求解資管新規實操難題

近期文章精選:

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

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CF40)成立於2008年4月12日,是中國最具影響力的非官方、非營利性金融專業智庫平臺,專注於經濟金融領域的政策研究與交流。

CF40旗下有四十人和新金融兩大實體型智庫系列,分別包括四十人金融教育發展基金會、四十人金融研究院和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北方新金融研究院、上海浦山新金融發展基金會、北京大學數字金融研究中心。此外,CF40與國家開發銀行、清華大學、絲路基金、中國開發性金融促進會共同發起成立了“絲路規劃研究中心”。

CF40每年召開雙週圓桌會議、金融四十人年會、國際學術交流研討會等百餘場閉門研討會,開展課題研究近30項,出版週報、月報、要報、《新金融評論》以及經濟、金融類專著共計100餘冊,受到決策層領導重視和經濟金融界人士高度評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