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心理學巨匠的成長軌跡,「出名要趁早」有害無益

如果你對心理學有所瞭解,那麼應該對阿爾伯特·埃利斯(Albert Ellis)這個名字並不陌生,他是美國和加拿大公認的最具影響力的應用心理學家第二名,第一名是卡爾·羅傑,第三名是弗洛伊德。他創造了理性情緒行為療法,2007年,被《今日心理學》雜誌評為“活著的最偉大的心理學家”,同年安然辭世,享年93歲。

閱讀心理學巨匠的成長軌跡,“出名要趁早”有害無益

1913年,阿爾伯特·埃利斯出生於一個美國猶太人家庭,小時候的埃利斯熱愛體育,活潑好動。5歲時,因腎炎住院,由於不能再從事體育運動,埃利斯開始將全部的熱情投入到閱讀中。12歲時,埃利斯的父母離婚了,由於缺乏父母的關愛,使埃利斯對人的心理活動充滿了興趣。中學時期,埃利斯的目標是成為一個偉大的小說家,為了實現這個目標,他打算畢業後做一名會計師,最好在30歲之前退休,然後自由寫作。抱著這樣的想法,埃利斯進入了紐約市立大學商學院,但不幸遭遇了經濟大蕭條。畢業後的埃利斯開始做生意,並在業餘時間開始寫純文學作品。28歲的埃利斯已經有了一堆未發表的作品,他逐漸意識到,不能靠寫純文學的小說維持生活,於是開始寫一些非文學類的雜文,加入“性–家庭革命”。身邊的很多朋友都把他當作這一領域的專家,經常向他諮詢一些問題,他發現,原來自己非常喜歡心理諮詢。1942年開始,埃利斯開始系統的學習心理學,並取得哥倫比亞大學臨床心理學碩士學位、臨床心理學博士學位,隨後開創了一種新的心理療法。

閱讀心理學巨匠的成長軌跡,“出名要趁早”有害無益

小時候讀張愛玲,聽她說“出名要趁早呀,來得太晚的話,快樂也不那麼痛快”,覺得甚是有理,於是迫不及待的追求成功,希望稍微努力一下就能名利雙收。但現實是殘酷的,被上天眷顧的幸運兒總是少數,大多數的人可能需要在人生的旅途上,經過漫長的跋涉,跌跌撞撞,拼的頭破血流後才能發現自己走錯了方向,或一蹶不振,或灰頭土臉的換個方向繼續前行。

閱讀阿爾伯特·埃利斯的簡介,發現這才是普通人的成長軌跡。從小時候開始,我們就有一個目標,這個目標常常與我們崇拜的人有關。電影《步履不停》中,兒子娶了一個帶著孩子的女人,父親是個醫生,年逾古稀,非常希望有人繼承自己的衣缽,於是他問這個沒有血緣關係的孫子,長大想做什麼?小男孩想了想說,想做調琴師,他的親生父親就是一個調琴師。在慢慢融入這個家庭後,小男孩在自己的人生目標中,又加了一條,如果不能做一個調琴師,就像爺爺一樣做一個醫生也好。

閱讀心理學巨匠的成長軌跡,“出名要趁早”有害無益

阿爾伯特·埃利斯最初的目標是做一個小說家,而且最好能夠衣食無憂後,專心寫作。為了達成的這個目標,他決定先賺錢,於是讀了商學院,這個實現夢想的方法很迂迴。最終小說家的夢想沒有實現,反而發現了自己真正熱愛的心理學,並取得了成功。

你的目標是什麼?還在因為沒有目標或者目標無法達成而焦慮麼?人生就是一場探險,沒人規定你從一開始就要明確自己目的地,你可以走走停停,甚至可以四處亂轉,不必擔心走錯路,因為每一條路都意味著新的可能,何妨走一遭?一邊領略周圍的風景,一邊保持努力和思考,你終會發現自己方向,只屬於你的目的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