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絕非迷信,原來睡覺真的能改變運勢!


這絕非迷信,原來睡覺真的能改變運勢!


人人都希望自己這一輩子能擁有好的運氣,遠離災禍和意外,即使不求大富大貴,也能過得平順安康。

為了實現這個願望,有的人會藉助風水、吉祥物的力量來調運;有的人會通過佈施、放生、懺悔等為自己消災解禍,積累福報;有的人會通過儒釋道的修行,來為自己積攢福慧資糧。

今天,給大家介紹一個改運秘密,那就是通過睡覺來改善自己的運氣。


一、氣閒神定可以得到護法神保護


這絕非迷信,原來睡覺真的能改變運勢!


如果我們細心留意一下身邊那些有所成就的人,就會發現他們的舉止往往沉穩內斂,說話不急不緩,處驚不變,舉止從容,心態平靜而淡然,給人一種氣閒神定的感覺。相反,那些生活困頓、運氣波折起伏、挫折很多的人,大都急躁、氣短、易怒,而且表情狹促、緊張。

有豐富生活經驗的人,都知道當某人出意外或災禍臨身時,都會提前表現出一種反常的狀態,要麼心慌不定、煩躁不安,要麼內心焦慮、舉止失措。其實,正是這種慌亂煩躁的情緒,把這個人引向了災難。

一個人要想遠離災禍、意外,生活平順,獲得好運,一定要隨時讓自己處在一種很安靜、很祥和的狀態下。當人處在一種從容不迫、氣閒神定的狀態時,就會有護法神來保護。因為人只有在這種狀態下,才不會產生過強的慾望,不會被貪、嗔、痴、慢、疑五毒所侵擾。在護法神的護佑下,各種的邪魔就干擾或影響不到我們了。

反過來說,當人總是處在不安定與慌亂煩躁的情緒下時,各種的邪魔就會來誘導你,很多失去理智或者恍恍惚惚地做事,輕則傷財,重則傷身,睡覺狀態會影響運氣。

和諧是民眾一直都在孜孜以求的。在和諧的社會里,不僅人人心情愉快、處處溫暖融洽,而且人們的生活質量和工作效率也會大大提高,社會秩序穩定而協調。在中國各個朝代幾千年的歷史交替中,和諧不僅是先人們為人處世、治理國家的一種方法,更是一種綿延幾千年的政治理想。和諧也是中華民族的人文主題,天時地利人和、家和萬事興……都體現了自古以來中國老百姓的共同夢想。安寧、穩定的和諧環境是人類社會進步的基礎,也是人類活動和生活的必要條件。離開和諧,社會無從發展,個人也得不到幸福。

現在中國的發展處在一個黃金期,但也是矛盾突顯期。要持續穩定發展,就必須善於化解矛盾,構建和諧環境。發展是硬道理,和諧則是硬道理後面的硬道理。構建和諧社會作為一項社會系統工程,需要最廣泛的社會動員,需要人心向善,人心思和,廣納群言,廣謀良策,多方發動,多種努力。其中值得去做的一件大事,就是從我國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中,發掘“和"的文化內涵,古為今用。儒、道、釋是中國文化的三個支柱,它們都倡導和諧,然而各自和諧的內涵是不同的。儒家重視的是社會秩序,主張和而不同,以倡導“非寡"、“非亂"、“非同"為前提,追求以“多元和諧"為目標的理想和諧境界。佛教重視的是宗教與社會的關係,強調奉行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的“六和敬"規則。而中國土生土長的道教關注的是天、地、人全面的和諧發展,以“道"為最高信仰,倡導人們信道、修道、行道,一切以道為事,生成容納萬物、自然平和無私、無為柔弱不爭的環境。可以看出,道教之和不僅是最完整的,也是最貼近人、最具人性的。

那麼,我們怎麼才能讓自己長期處於眾神歡喜、諸魔不侵的狀態呢?除了白天的修行以外,也不要放棄晚上睡覺後的絕佳改運機會。

二、通過睡眠改運的秘訣


這絕非迷信,原來睡覺真的能改變運勢!


人一天要睡8小時,人生有1/3的時間是在床上度過的,利於睡眠來改運,也即通過長期的訓練,讓你在睡著以後,也保持一種氣閒神定的狀態,而且簡單易行。想想看,如果放棄了睡覺時的修行,那真是一件很可惜的事。

1

睡時要保持全身放鬆

放鬆的第一步是活肩,讓整個肩都松活沉下來,不要聳肩;第二步是松背,讓背部也保持放鬆的狀態;第三步是把心放空。做到這三步,人才能讓全身處在一個空靈的狀態下。

實踐上一段時間後,你就會發現睡眠時你就不會總翻身,而且入睡快,睡眠質量也大步提高,第二天醒來時,你會變得神采奕奕,一天都很容易表現出那種氣閒神定的狀態。


這絕非迷信,原來睡覺真的能改變運勢!


2

是要吉祥臥

什麼是吉祥臥呢?吉祥臥就是身體向右面側臥,兩腿合攏、微微彎曲,左手輕放在左大腿外側上。

關於行氣的要領,綜合起來,大致有以下幾點:

(1)吸氣曰納,出氣曰吐。“吐故納新”即吐出碳氣,吸納新鮮氧氣。納時深吸至於丹田,然後徐徐吐出廢氣。吐氣有吹、呼、唏、呵、噓、呬六種方法。《養性延命錄》雲:“凡行氣以鼻內(納)氣,以口吐氣,微而引之,名曰長息”。呼吸之法要細、長、深、勻。吸氣時要細微徐緩,不可聞聲,葛洪所謂以鴻毛著鼻口上而鴻毛不動。深者謂吸氣深入達於臍下丹田。勻謂呼吸要勻稱。細微、徐緩、深長、勻稱,此即道家所謂“綿綿若存”。

(2)行氣宜在早上林間,空氣清新的地方鍛鍊。古人稱:“從夜半至日中為生氣”。(《養性延命錄•服氣療病》)司馬承禎謂:“凡導引當以醜後卯前,天氣清和時為之。”(《導引論》

(3)導引行氣是把肢體運動、乾浴、按摩與氣功,內外結合起來。《導引經》說清旦起來,叩齒、閉目握固、調息、導引正是講的內外功的結合。

(4)行氣要節食,不宜過飽。《養性延命錄》雲:“行氣之法,少食自節,動其形,和其氣”。

(5)行氣要注意意念活動,要把調息練氣與練心(思想、意念)結合起來。意念活動在道教叫“存思”、“存想”、“存神”。①《老君存思圖》雲: “為學之基,以存思為首。”(《雲笈七籤》卷四十三引)存思又叫凝神,神定則氣住,練功家要求意守丹田或意守某關,在道書中又稱“守一”。《抱朴子•地真》雲:“思一至飢,一與之糧。”道教加以神秘化就有“思玄一”存諸神等說,其實就是使精神專一,凝神聚氣。道家以耳為精竅,目為神竅,口為氣竅。意動形搖則傷氣;目動心搖則傷神;邪思精搖則傷精。故《莊子》雲:“勿搖汝精,乃可長生”。(《在宥》)意念專一則耳不聞,可以保精;口不言,可以保氣;目不視,可以保神。心靜守一則氣平,氣平則息勻,息勻則氣聚,氣聚則凝神,神氣合一,性命歸根。所以“存思”的要點在排除雜念,閉目內視,所謂“智靜神凝,除欲中淨”。(《老君存思圖》)《神仙絕穀食氣經》說:“諸行氣皆無令意中有忿怒愁憂。忿怒愁憂,則氣亂;氣亂則逆。思一,則正氣來至;正氣來至,則口中甘香;口中甘香,則津液多生而鼻息微長;鼻息微長,則五臟安;五臟安,則氣各順理。如法為,長生久壽。”(《雲笈七籤》卷五十九引)所以行氣功要精神上輕鬆愉快,心情安靜,排除一切煩惱和雜念,常保心氣和平,這樣練功持之以恆,自可健康長壽。《清靜經》曰:“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若能常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故能寡慾則心平氣和,心靜而神自清。因之,清心寡慾,意念專一,是行氣功的前提條件。

概括起來,可以這樣說:導引行氣就是現在的氣功、保健按摩、柔軟體操、武術鍛鍊等結合起來的一套保健強身之術。導引行氣如能長期堅持鍛鍊,無疑能夠增強體質,防病治病,可以卻老延年。但道教認為可以長生不死,顯然是妄誕的。漢代的王充就批判過道家以為導氣養性可以度世不死的虛妄。(見《論衡•道虛》)葛洪認為行氣導引“可令內疾不起,風溼不犯”,“可以延年遲死耳,不得仙也。”(《抱朴子•極言》)行氣重視意念活動,意念活動是心理衛生的保健法,把人的心理與生理密切結合起來,說明古人在長期的實踐經驗中對人的心理與生理的關係上已有較深的理解。

(四)房中 房中本是古代醫學中講男女性生理和性醫學的知識。《漢書•藝文志》方技略雲:“房中者,性情之極,至道之際。是以聖王制外樂以禁內情,而為之節文。傳曰:‘先王之作樂,所以節百事也。'樂而有節,則和平壽考,及迷者弗顧,以生疾而隕性命。”這一段概述了古代房中術的要旨,說明男女結合是性情之極至,其要在“樂而有節”。如果沒有節制,沉迷荒淫就會傷生短命。道教汲取了它。在道書中把房中亦稱為“合氣”或“男女合氣”。早期道教的經典《太平經》中就有“興國廣嗣之術”。天師道的教徒們都是有妻室子女的,因之道教認為房中是保精、養生、卻病的一種修煉方法。所以《黃庭經》說:“長生至慎房中急,棄捐淫慾專守精”。道教的理論認為“萬物負陰而抱陽”,陰陽配合是符合自然之道的。天地之道就是陰陽和諧,陰陽合而萬物生。所以《玄女經》說: “一陰一陽相須”。《抱朴子》說:“人不可以陰陽不交,坐致疾患”(《微旨》)。又說:“陰陽不交,則坐致壅閼之病,故幽閉怨曠,多病而不壽也。任情肆意,又損年命”(《釋滯》)。《養性延命錄》謂:“男不可無女,女不可無男,若孤獨而思交接者,損人壽,生百病”。這說明男女合氣的真理。孤陰不生,獨陽不長,陰陽不交及縱慾過度都會產生疾病。所以葛洪說:“人不可以陰陽不交,坐致疾患。若乃縱情恣欲,不能節宣,則伐年命”(《抱朴子•微旨》)。房中術的要點是:(1)注意節慾而不能縱慾,葛洪所謂“得其節宣之和,可以不損”(《抱朴子•釋滯》);(2)禁忌醉飽以後或勞累過度的性生活。《素問•厥論篇》說:“此人必數醉,若飽以入房”。王冰注云:“醉飽入房,內亡精氣,中虛熱入,由是腎衰”。《養性延命錄》亦云:“醉飽、遠行歸還,太疲倦,並不可行房室之事,生病,切慎之”。房中術的功用,據葛洪說:“夫陰陽之術,高可以治小疾,次可以免虛耗而已”。(《抱朴子•微旨》)至於道教認為房中之法可以“採陰益陽”,“還精補腦”,“增年益壽”,能醫治百病(見《抱朴子•釋滯》),這顯然做了不適當的誇張。

房中、服食、導引行氣等都是道教修煉養生之術。但是“好事之徒,各仗其所長,知玄素之術者,則曰唯房中之術,可以度世矣;明吐納之道者,則曰唯行氣可以延年矣;知屈伸之法者,則曰唯導引可以難老矣;知草木之方者,則曰唯藥餌可以無窮矣;學道之不成就,由乎偏枯之若此也”。(《抱朴子•微旨》)葛洪說這些淺見之人,總是強調自己知道的一點,認為就可以成仙,其實乃是片面之論。精、氣、神是構成人的生命的三大要素,所以道教的修煉貴在愛精、保氣、全神。房中的目的在愛精,導引行氣在保氣,服食藥餌是綜合性的,既可治病,又可固精、保氣、全神。《抱朴子•雜應》說:“養生之盡理者,既將服神藥,又行氣不懈,朝夕導引,以宣動榮衛,使無輟閡,加以房中之術,節量飲食,不犯風溼,不患所不能,如此可以不病”。葛洪認為人的身體是個有機體,各方面密切聯繫著,有不可分割的關係。如像治理國家,必須“文武禮律”互相配合,不能有所偏廢。如像音樂一樣,必須五音配合,才能成曲調。養生也是這樣,應該把服食藥餌、導引行氣、房中之術等結合起來,才能收到防病、治病、強身、延年的效果。

道教在養生方面有許多值得重視的寶貴經驗和知識。如青牛道士封君達說:“體欲常勞,食慾常少。勞無過極,少無過虛(飢餓——引者)。去肥濃,節鹹酸,減思慮,損喜怒,除馳逐,慎房室”。張湛《養生集敘》曰:“養生大要:一曰嗇神,二曰愛氣,三日養形,四日導引,五日言語,六曰飲食,七日房室,八曰反俗,九曰醫藥,十曰禁忌。”(並《養性延命錄》引)袁了凡講聚精養生之道:“一曰寡慾,二曰節勞,三曰息怒,四曰戒酒,五曰慎味(指清淡之味——引者)。(《攝生三要》)這些都是養生經驗的總結,是頗有價值的。道教的長生成仙之說,當然是虛妄的,但如服食中包含著許多醫藥和食療保健的知識,導引行氣是氣功、保健功與按摩相結合的強身治病的方法,房中是性醫學的知識,這裡面都包含著一些有價值的東西。我們應該珍視這分文化遺產,剔除其虛妄迷信的東西,發揚其科學的內容。

現代醫學也證明,吉祥臥對身體大有好處,不但可以減輕心臟負擔,有利於排血,而且還有利於胃腸道內容物的順利運行,促進消化吸收等等。其它諸如趴著睡、蜷著睡、枕臂而睡、全身側臥而睡等等,睡姿都不利於身體的健康。

3

面部要放鬆

最容易被大家忽視的一點就是,很多人在睡覺時面部容易處於緊張狀態,大家可以對著鏡子試下這三種方法:當你把嘴唇緊緊閉著時,你的面部肌肉繃得很緊,而且面無表情;當你把嘴唇張開時,面部肌肉也很緊;只有當你的嘴唇似閉非閉時,此時的面部肌肉才是最放鬆的,而且還會呈現出一種祥和與喜悅,此時在這種狀態下,人的心情也很平靜安祥。

因此,在睡覺時要讓面部放鬆的決竅就是不能讓嘴唇緊緊地閉著,要處在似閉非閉的狀態,這樣人的面部肌肉才會徹底放鬆。

一個人如果能夠長期按照以上的三點去入睡,那麼慢慢地當人醒來的時候,就會容易保持一種從容不迫、不急不躁的心境,運氣自然而然也會變得越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