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戒就是扭轉 降伏自己的習氣

持戒就是扭轉 降伏自己的習氣​​

先從持戒下手

持戒

持戒

持戒

要知道 持戒就是扭轉 降伏自己的習氣,這就是直接的法,持戒就是法,

持戒也就是定,定力的完成 就在持戒中,

持戒就是智慧,因為 持戒是你達成願望的最基本最直接的方法

持戒就是解脫,

一件事 如果要發生爭執 官司 如果你持戒 清淨戒 無爭戒,官司就解脫 糾紛就解脫 煩惱就解脫,

所以 持戒 當下既是解脫,

持戒就是佈施,

你本來淫慾心很重 貪心很重 種種心……你一持戒 就等於佈施了自己的種種心,

持戒 也就是忍辱

持戒也就是精進

因此 不要想想著持戒要持到什麼程度 獲得什麼果,記住了 持戒當下就是解脫的,當下的持戒 就是果,沒有第二,因此 持戒就是不二法門,

明白了這個 持戒就是般若波羅蜜,

菩薩 持戒!

誰要是不老實 戒刀伺候 割了再說

戒亦稱為解脫,

戒是手段,慧是眼目,定是樞紐。

戒律的基本精神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受戒容易,守戒難。持戒必須有智慧,如無智慧無法持戒,亦守不住;

戒生定、定生慧,相資相成。內有煩惱,外有誘惑,降伏煩惱需要智慧,俗語說:沒有理智,控制不了感情。

戒有二種,一為止持,一為作持。

規定均為不應作,為止持,屬自利;作持是必須要作,屬利他。例如,受菩薩戒之後,路遇病人必須為其安置照顧,不管即犯戒,謂之作持。

學佛人應常作如此想:佛制定的戒律是為我一個人制定的,不是拿它量旁人。

由初學佛到等覺菩薩都要守戒,等成佛之後就不要持戒了,因為佛的行為就是戒律。

無論修那一法門,戒律是共同科目,戒律幫助成就。八萬四千法門均修定,淨土得一心不亂,是念佛三昧,離開戒不成,戒幫助得定。

止持是斷絕作惡的增上緣,作持是歷事練心。

佛對於眾生了解得太深刻,教導我們的修身方法也太善巧,心常在定中保持清淨心,失去清淨心所修的均為痴福。除非為了度眾生,否則以不接觸繁華世界為上策。

有人受了戒之後,天天看人家的行為是否如法;如看到旁人犯戒就失卻恭敬心,反而更增加自己造業的機會,還不如不受戒。

須知戒律是律自己的,管自己不要管旁人。佛規定在家人不準看出家人的戒律,其原因在此。

毀謗出家人罪很重。出家人不管其持戒或破戒,只要對他恭敬,就如同恭敬三世諸佛,若毀謗他則罪孽深重。至於破戒僧,因行為不檢而招致眾生毀謗三寶之因緣,他自己將來作墮落之因,是他自己的事,與眾生不發生關係。

古詩有云:其人戒定雖羸弱,善能說法度眾生;若能供養此人者,勝於供養十方佛。

勸人學佛則可,勸人受戒則不可,要由其自己發心受戒才有效,否則礙於情面,勉強受戒,受而不能持,反而害他。

同一理由,有人不能吃素,亦不要勸其吃素,否則因怕吃素而佛也不學了;可先勸其不殺生而吃三淨肉。對於已經受戒之人,可以勸其戒持清淨。

人生修行不過二字——持戒。

如果一個人能通達佛經中的做人道理,並把這些道理奉為生活的指南。那麼,他會過上一種堪稱模範和值得讚美的生活。他能夠隨緣、順性地活著,得意之時不忘形,失意之際不沮喪。

能有助於調和生活中無法避免的苦難和矛盾。

能出生一切功德法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