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爲什麼要做組織架構調整?

別人的成功很難複製,自己的成功也如此,企業的轉型之因也皆來於此。

時隔7年,騰訊又一次進行了內部組織架構調整。騰訊在原有微信事業群(WXG)、互動娛樂事業群(IEG)、技術工程事業群(TEG),企業發展事業群(CDG)的基礎上,增加了雲和智慧產業事業群(CSIG)和平臺與內容事業群(PCG)。無論內部外部,一致指向騰訊是為了企業級業務。

馬化騰自己就說的很清楚,這次調整是“騰訊邁向下一個20年的新起點。它是一次非常重要的戰略升級,互聯網的下半場屬於產業互聯網,上半場騰訊通過連接為用戶提供優質的服務,下半場我們將在此基礎上,助力產業與消費者形成更具開放性的新型連接生態。”

重點在於這句話互聯網的下半場屬於產業互聯網,產業互聯網就是面向ToB的企業級業務。

所以分析騰訊架構調整的邏輯可以分為這兩個問題:

第一、 為什麼說下半場屬於產業互聯網,屬於企業級,騰訊繼續做消費互聯網不行麼?

第二、 為什麼面向產業互聯網,騰訊就要進行架構調整,原來的架構不行麼?

接下來我們分別討論下:

第一、為什麼互聯網下半場屬於產業互聯網,騰訊為什麼要轉型。

解釋之前先介紹一個定律。

就像支配半導體產業發展有一個摩爾定律,每一美元所能買到的電腦性能,將每隔18-24個月翻一倍以上。而支配互聯網產業發展也有一個定律,就是以太網的發明人鮑勃·麥特卡夫“發明”的麥特卡夫定律——網絡價值同網絡用戶數量的平方成正比,即 N 個聯結能創造 N 的2次方效益。

也就是一個網絡平臺,網絡上可以互相連接的節點越多,這個網絡的價值就越大,而且這個價值的增長不是線性的,而是指數級的,因為價值等於聯結節點的平方。

騰訊毫無疑問是過去的十數年間中國最成功的互聯網公司,而且基本處於接近沒有之一的程度。原因就在於騰訊是最符合麥特卡夫定律的公司,騰訊擁有中國最大的聯結節點,也就創造了最大的網絡價值。騰訊網絡上的聯結節點,就是互聯網用戶。在PC時代,騰訊用QQ作為連接器,聯結節點的數量級是數億級別;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騰訊用微信作為連接器,聯結節點的數量級是數十億級別的用戶,沒有任何一家其他的互聯網公司可以超過騰訊。

在這個網絡平臺上,作為連接器的QQ和微信相當於真實世界中的鐵路、公路和橋樑,而騰訊又在此之上創造了一個虛擬世界——遊戲等應用,然後在這個自創的虛擬世界擁有鑄幣權(遊戲皮膚、遊戲角色等等)。騰訊因此無敵,如果外部條件沒有變化,騰訊或許可以這樣一直無敵下去,但是直到今天,故事不能按照原有的劇本繼續下去了。

因為網絡空間的聯結節點發生了本質變化。由於人工智能、物聯網技術、雲平臺和邊緣計算的出現,人類不再在是網絡上最大的節點來源。未來網絡節點的最大來源是機器,起碼是人機共存。

我們正處於由人工智能驅動的變革前夜。在剛才所說的各種技術的推動下,萬物都可以通過內置計算芯片、連接芯片,並通過邊緣計算和雲平臺成為一個可以聯結的節點,小到世界盃上的一個智能足球;大到天上飛的客機,地上跑的汽車;還有瀰漫在所有工廠裡每一個製造機器人;每一個內置傳感器的橋樑、路燈和攝像頭。每一所醫院,每一家商店,每一個學校,每一個城市。所以有人說,我們正走入一個萬物互聯網、萬物智能的時代。

如果說移動互聯網的網絡節點是數十億,但是“萬物互聯“的聯結節點數量將達到了恐怖的千億級別,甚至會更大。根據麥特卡夫定律,聯結節點的增加,價值會出現更加恐怖的指數級暴增,這其中的市場機遇不言而喻。

但對騰訊而言,第一次由PC互聯網到移動互聯網,節點的屬性沒有變化,都是人,所以騰訊的轉型升級是相對容易;到了萬物互聯時代,網絡節點的屬性變了,由人變成人機共存,這對騰訊而言,就屬於全新的戰場。

馬化騰一直以騰訊是最好的連接平臺為榮,在產業互聯網平臺,依然是受麥特卡夫定律支配的連接為王。從這個邏輯上來看,騰訊沒道理不跟上時代脈搏,固守於原來的消費互聯網。

接下來我們要談到相關的第二個問題,為什麼在產業互聯網的時代,騰訊的架構就必須要調整?

原因在於用戶群的屬性變化和人工智能時代的內在技術要求。

我們先來看用戶群的屬性變化。

服務產業互聯網和服務消費互聯網最大的差別在於,消費互聯網的應用需求是獨立的;而企業級互聯網、產業互聯網,它們的應用需求是整合、協同的。

舉個例子來說,騰訊的用戶可以一邊玩王者榮耀,一邊玩吃雞刺激戰場,一邊聽QQ音樂,這些不同的應用或許有統一的認證

登陸系統,但是這些應用之間可以沒有直接的相關性。騰訊的天美工作室不需要考慮某用戶玩王者的時候,剛才聽的是什麼音樂(當然,基於大數據考慮,用戶聽什麼音樂對於王者榮耀的策劃而言,有分析價值);假如這個用戶放棄王者榮耀,改玩刺激戰場,騰訊也不太需要考慮要將王者榮耀中用戶的行為和數據,遷移到刺激戰場中去,假設有一天用戶放棄其中一個遊戲,騰訊就砍掉這個工作室就好。這些一個個的應用,因為騰訊的QQ和微信連接器,讓用戶可以更容易互相組隊玩樂,但是這些應用之間,並不需要太多連接。甚至某種程度上,如果你做了連接很可能會是多餘的,消費互聯網用戶的一個核心特點就是喜新厭舊。

但是企業級互聯網、產業互聯網完全是不同的玩法,這部分用戶群的單位屬性是企業和機構,而對於機構而言必須考慮各部門之間的協同性、應用之間的整合性、新舊系統的兼容性。同樣舉例來說,作為一個服裝企業,它的營銷平臺必須要和生產系統、庫存系統連接,它的系統升級之後,必須考慮新舊系統之間的平滑轉移。

其次,由於當前產業互聯網的關鍵驅動力之一是人工智能,我們再來看人工智能技術的內在要求。

這次人工智能浪潮,是由算法、算力和數據支撐的。數據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屬性,因此也有人說數據是21世界的石油。有了足夠的數據,才能通過統計學方法產生機器智能。

在這裡,我們必須要注意一件事情,數據是平滑流動的,只有完整的數據,才能產生的精確的智能,而片面的數據,只能產生偏見的智能。我們在人工智能時代看到了大量的收購,很多收購不是為了人和業務,都是為了數據。

講完這兩個特點(用戶群屬性變化和技術邏輯),我們會發現騰訊的原有架構是不符合時代要求的。原因騰訊的企業文化是內部競爭為王,希望由不同部門,通過自我淘汰機制,來生成最優解。這在消費者互聯網時代是神來之筆,同一應用的用戶之間是相互連接的,而不同的應用之間是相對獨立的。

但在企業級互聯網時代,在產業互聯網時代。各自為政的解決方案,不能統一的數據平臺,斷層的新舊應用,對企業客戶而言,就意味著缺失、不完整和不安全。

在消費互聯網時代,可以講個性,但是在產業互聯網時代,必須講共性,因此騰訊必須調整。騰訊新成立的雲和智慧產業事業群(CSIG),就是對這一時代特點的直接響應。根據騰訊的公告,這個事業群將“將聚合公司在各個相關領域積累多年的領先能力,整合包括騰訊雲、智慧零售、安全產品、騰訊地圖、優圖等核心產品線,幫助醫療、教育、交通、製造業、能源等行業向智能化、數字化轉型。”,關鍵詞就是整合。

騰訊在過去十數年間,業績一騎絕塵,從QQ到微信,騰訊始終佔據消費互聯網的霸主地位。

但馬化騰說,調整是因為“我們不只是要專注眼前的業務,更要立足於長遠發展”。

劉熾平說:“我們需要時刻保持清醒,充滿危機意識和前瞻性,才能引領騰訊進入下一個時代”。

他們二人的發言態度並不是謙虛,而是客觀狀態的描述,在產業互聯網領域,騰訊已屬於後來者。如果騰訊想繼續成為互聯網上那個最核心的聯結平臺,那麼將勢必要用雲去承載千萬家企業、機構的數據、應用和業務;用人工智能去賦能客戶去服務他們的消費者。這樣的故事,阿里、華為、微軟、亞馬遜講的比騰訊早太多。

不過或許時機未晚,產業互聯網的大幕才拉開不久,人類社會剛剛要邁入由5G和人工驅動的萬物互聯、萬物智能時代。應變也未晚。

高飛 | 賽博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