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展覽適合自拍」——這幾乎會是個爛展了

懂不懂藝術都能看懂的 象外

“本展览适合自拍”——这几乎会是个烂展了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藝術展覽出現了一種奇怪的宣傳方式:

“全xx最適合自拍的展覽”

“隨便一拍就是大片,再不去xx就虧啦”

“小仙女最喜歡的拍照聖地,居然在這裡”

還有一個朋友留言說曾經被要求以這樣的角度寫宣傳文章:“60元門票拍出百萬大片”……

其實本來覺得還好,雖然這可能是我最討厭的宣傳方式,以及我自己應該永遠不會使用這樣的語彙,但也只是把這歸結為某種宣傳方式,管他呢,多些人去看展覽總比沒人看展覽好吧,哪怕他們是衝著“拍百萬大片”去的。

但在上一趟魔都之行裡,經歷了一趟觀眾們井然有序排隊——不是為了觀看展品,而是為了能一個個單獨在作品前凹造型、拍大片——的強烈感官衝擊後,我意識到事情沒有那麼簡單。

上次在介紹卡地亞展覽那篇文章裡提到了一些,這篇文章打算展開講講。

首先聲明下我不是個不食人間煙火的人,我也會自拍,有時和(象外的人像攝影擔當)改爺看展時,也會忍不住讓他幫我拍照之類的。畢竟在當代,個人照片差不多已經成為一種必要的社交資源。所以這篇文章並不打算苛責觀眾,哪怕我呼籲大家儘量不要在展覽上自拍,也是出於為大家觀展體驗考慮,如果你已經沉浸過看完展了,拍拍照也無可厚非。

所以本篇文章針對的對象是展覽方,雖然起標題的也許是各種公號編輯,發文章的人(最近發現小紅書上的網紅小姐姐們才是起這種標題的大軍)。

“本展览适合自拍”——这几乎会是个烂展了
“本展览适合自拍”——这几乎会是个烂展了

但如果展覽方覺得這樣的宣傳才是你們想要的,甚至希望對方能以此為角度寫文章,而沒有人覺得這樣有任何問題的話,我準備在這篇文章裡論證一個觀點:

如果一個展覽需要靠說自己適合自拍來吸引觀眾,那麼它差不多是個爛展了。

嗯,一個得罪人的觀點。但我並不是故意找茬。我是嚴肅認真地想指出這種宣傳背後的弊害(並且相信真的有藝術追求的展覽方其實也會認同我的觀點?)。

要定義什麼是爛展,我們或許可以先看看下什麼算好的展覽。

只要美的展就是好的展嗎?

著名美學家理查德·舒斯特曼曾在自己的美學著作《身體意識與身體美學》的中文版前言中提到自己對中文讀者可能會誤解美學這個詞的擔憂。

美學(aesthetics)”這個術語源自古希臘詞彙“aisthesis”(  σ θ η σ ι ς),它的意思是“感官的感知”;現代意義上的美學學科是由亞歷山大·鮑姆加滕創立的,其意為“感官感知的科學”,其目的是補充邏輯學這門概念科學。

“本展览适合自拍”——这几乎会是个烂展了

談論藝術時我們總說被“觸動”

“觸”就是我們對說不清道不明的感官體驗的形容

所以“美學”如果直譯過來的話應該是“感性學”,但不幸的是,亞洲在對西方美學的接受過程中,並沒有保留“美學”原本具有的“感知”或“意識”的含義。當西方哲學在明治時期引進到日本時,這個概念被曲解為了“美的科學(或理論)”

而中國又沿用了日本的翻譯。導致於很多人對美學的理解都還停留在賞心悅目,覺得藝術就是美的,好看的東西——像小哥哥小姐姐在展覽上花枝招展的造型照,就會被很多人稱做“太藝術了”。

但其實藝術可以是美的,但美的卻不一定是藝術,“能否提高人的感知能力與感官意識”才是檢驗是否為好的藝術的行之有效的準則。

好的藝術往往能以感官感知的形式帶給人(至少同時代的人)一種新的啟發時刻,讓你回溯起自己曾經有過卻未必留意過的某種感官體驗,或是挑戰你的既有認知,讓你產生新的感官意識。

比如曾經有個覺得自己完全不懂藝術的朋友去博物館看到梵高的原作,覺得自己莫名其妙就被打動,忍不住哭了出來。

“本展览适合自拍”——这几乎会是个烂展了

又比如很多人覺得難以理解的行為藝術,但如果你放棄將它擺在腦中的固有框架裡,放棄解釋,先去感受你看到它,聽到它時候的感官知覺——或許你就能和它產生真正連接了。

“本展览适合自拍”——这几乎会是个烂展了

何雲昌《金色陽光》行為藝術現場

有時候我會想藝術在人類社會的作用或許一方面是分享共同感官經驗,建立情感連接,一方面是打破固有意識框架,不斷將人類社會推進到新的陌生地帶。

所以這和自拍有什麼關係?

想象你是一名看了本展覽適合自拍而去觀展的觀眾。你收到的信息是什麼?——這個展覽很好看,我去就是好為了拍大片的,如果不卯起勁來拍出好看的照片,就值不回票價了。

如果帶著這樣的心態去看展,請問除了關注別人眼中的自己美不美(這個美還是社會固有成見中的美的標準),你還有任何空餘空間留給自己的內在感知麼?

“本展览适合自拍”——这几乎会是个烂展了

Selfie to Self-Expression,Saatchi Gallery, London, UK

倒是有讓人們反思自拍究竟是什麼的藝術展

英語中有兩個表示身體的單詞,除了“body”,還有“Soma”,前者指的就是我們從鏡子裡認識的身體,後者源自希臘語,指的是並不是肉眼可以看到的,也不是第三者可以看到的,而是隻能由內在感覺所認知的身體——在理查德·舒斯特曼的書裡,因為作者兩個單詞都在使用,所以前者(body)被翻譯為了“肉體”,後者才是真正的“身體”。

“本展览适合自拍”——这几乎会是个烂展了

驅動我們日常生活的往往是身體,比如去喝一杯水——如果你瞭解過機器人仿生學,你就知道這裡需要調動的傳感程序有多麼複雜。運動靠的也是內在的身體,但健身不一定,傳統的讓學生模仿動作的舞蹈關注的也不是身體,雜誌廣告上的更不是,在鏡頭前模仿雜誌廣告拍照片的就更更不是了。

它們都是在社會固有框架內,對自上而下的流行的美的模仿,和藝術的初衷與要去的地方完完全全沒有一點關係。

如果一個展覽,一個本應該以引導觀眾沉浸進藝術家的世界,沉浸於自己的內在感知為己任的展覽,打出“快來我們這拍照,我們這幾十塊門票就能拍出影棚效果”,它有多大概率能辦成一個好展?(當然也存在宣傳團隊坑隊友的可能性)

但就像我前面提到的觀眾們排著隊和作品合影的事情,多多少少和展覽本身佈置得不夠好有關。

好吧,我也不藏著掖著了,就是上海的“托馬斯·薩拉切諾:原地飛行”的展覽。

“本展览适合自拍”——这几乎会是个烂展了

瞭解象外的朋友可能知道我很早前就在文章中介紹過托馬斯·薩拉切諾,是我很欣賞的藝術家,所以這次聽說他在中國首展,非常興奮跑去看。

“本展览适合自拍”——这几乎会是个烂展了

上次寫的關於托馬斯·薩拉切諾的介紹

結果發現本次展廳很小,展品也很少,前言中只有非常籠統的介紹,如果不是因為我不是事先了解過他的藝術,我大概只會覺得那就是一些看起來很有未來感的裝飾品吧,拜託,這可是托馬斯·薩拉切諾,“超越在地球外”的男人。

“本展览适合自拍”——这几乎会是个烂展了“本展览适合自拍”——这几乎会是个烂展了

雖然拍出來照片,看還是好看的

不過對於賺錢來說,這種宣傳明顯是有效的,那天是週末,觀展人數遠遠超出了我的想象,大家密密麻麻地擁擠展廳,一個個排著隊和他的作品打在牆上的光影合照,井然有序,沒有人關心,也無從關心藝術家試圖帶給人們“宇宙、未來、科技”這些空洞的詞語背後真正的、開創新的意識和體驗究竟是什麼。

“本展览适合自拍”——这几乎会是个烂展了

最後一些人帶著照片滿載而歸,一些人翻了翻現場的書,嘟囔兩句:“你看,他在別的地方的展是可以互動體驗的,這個展真沒勁。”

還有人覺得荒謬,為藝術、藝術家抱不平,回來憋了半個月,還是忿忿寫了這篇文章(我本人)。

不管閱讀如何,我至少問心無愧了。

.

END

.

“本展览适合自拍”——这几乎会是个烂展了

把藝術拉出圈外

介紹優秀展覽,採訪藝術家

普及藝術知識,探討藝術意義

因為相信藝術的價值,

我們希望能憑一己之力讓更多人進入藝術,

或者說,讓藝術進入更多人

——懂不懂藝術,你都能看懂象外

掃描識別

下方二維碼

象外建立長期關係

想關注更多即時內容,請關注象外微博

@Artha象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