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民族大學

中央民族大學


中央民族大學

中央民族大學(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坐落於北京學府林立的海淀區,南鄰國家圖書館,北依中關村科技園,校園環境典雅,古樸幽美,人文氛圍濃郁,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由北京市、國家民委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共建。在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下,學校1978年被批准為全國重點大學,位列國家“雙一流”、“211工程”和“985工程”重點建設大學行列,也是國家“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教育部來華留學示範基地”、“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之一。

截至2014年11月,學校佔地面積為37.8萬平方米,另規劃新校區佔地面積81萬平方米。校園建築面積58.3萬平方米,教學行政用房20餘萬平方米,資產總值24億元。學校面向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和臺港澳地區招生,有全日制在校生16053人,其中本科生11312人,碩士、博士研究生4063人,少數民族預科生505人;本科生(含預科生)中,少數民族學生比例為54.9%。

中央民族大學

文化傳統

校徽

校徽釋義:標誌設計整體為圓環形,象徵著學校功德圓滿、學業圓滿。校徽設計整體色調統一和諧,暗藍色低調沉穩,又不失大氣之度。藍色代表沉著、理智、博大的胸懷。標誌的外形同樣是採用環形的形式來進行表現,莊重,符合中央民族大學的文化氣質。校徽採用“民大”的字體加以變形,線條粗壯有力,尖角圓角有機結合,剛柔並進。整體上看猶如一本翻開的書的形狀,將文字與圖形巧妙結合。完美地將其內在與外在的文化素養呈現出來。也突出了“美美與共,知行合一”的校訓,同時完整地體現了該校的辦學宗旨、定位和特色,以及該校的大學文化特質和治學理念。校徽整體結構清晰明瞭,主體突出,從這點上看,也進一步的暗示了其學校發展以文科專業為主體、以民族學科為特色,並綜合發展文、理、工、藝、管等專業。

校訓

校訓釋義:民大校訓為“美美與共,知行合一”。“美美與共”一詞出自該校已故名譽校長費孝通教授關於文化自覺的著名論述,意為不同民族間要相互尊重、欣賞和讚美對方文化;“知行合一”一詞則源於中國古代哲學的一個認識論命題,現今多用於表達認識與實踐的辯證關係,強調“知”與“行”的辯證統一。“美美與共,知行合一”的核心思想為“人與人和,知與行合”;校訓較完整地體現了該校的辦學宗旨、定位和特色,突出了該校的大學文化特質和治學理念。

中央民族大學

學科建設

截至2014年11月,學校有博士後流動站3個,國家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5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 39 個,國家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25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32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8個。國家級重點學科2個、國家級重點培育學科1個、省部級重點一級學科4個、省部級重點二級學科15個。

博士後流動站(3個):民族學、中國語言文學、中國史。

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5個):民族學、中國語言文學、社會學、歷史學、哲學。

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25個):哲學、理論經濟學、應用經濟學、法學、政治學、馬克思主義理論、社會學、民族學、教育學、中國語言文學、新聞傳播學、藝術學、歷史學、數學、生物學、環境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工商管理、公共管理、美術學、音樂舞蹈學、中國史、考古學、世界史、統計學、生態學、軟件工程。

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8個):法律碩士、公共管理專業碩士、工商管理碩士、藝術碩士、漢語國際教育碩士、教育碩士、社會工作碩士、文物與博物館碩士。

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學科(1個):民族學。

國家級重點學科(2個):民族學、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

國家級重點培育學科(1個):中國少數民族經濟。

省部級重點學科一級(4個):民族學、中國史、社會學、哲學。

省部級重點二級學科(15個):民族學、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專門史、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政策、中國少數民族藝術、中國少數民族經濟、宗教學、生態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人類學、民俗學、美術學、企業管理、環境科學、區域經濟學。

教學建設

截至2014年11月,學校有國家級特色專業9個,國家級精品課程1門,教育部精品課程公開課1門,北京市精品課程11門,北京市實驗教學中心3個。

國家級特色專業(9個):民族學、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宗教學、舞蹈學、歷史學、藝術設計、音樂學、生態學、行政管理。

國家級精品課程:宗教學導論。

教育部精品課程公開課:中國古代婦女史。

北京市精品課程(11門):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基礎、中國民族誌、中國少數民族傳統音樂概論、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中國民族史概要、中國少數民族舞蹈(藏、朝鮮)、文化人類學概論、藏族文學史、察哈臺維吾爾語、藏傳佛教思想史、民族學導論。

北京市實驗教學中心(3個):中央民族大學電子工程實驗中心、化學實驗教學中心和民族文化傳播實驗教學中心。

歷史沿革

中央民族大學前身是1941年9月在延安建立的民族學院,1969年遷至湖北潛江,後遷回北京。延安民族學院以培養少數民族幹部和從事民族工作的漢族幹部為主要任務,以毛澤東的題詞“團結”為校風。

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決定在北京建立一所新型大學-中央民族學院,抽調了一批當年在延安民族學院工作過的同志進行建院籌備工作。同年11月,周恩來總理主持政務院第60次政務會議,批准了中央民族事務委員會提出的《培養少數民族幹部試行方案》和《籌辦中央民族學院試行方案》。

1950年6月至1951年底,為初創階段。當時學校的校址暫設在城內國子監,有教職工280多人,軍政幹部班、藏語文班兩個訓練班的學員260多人。

1952年至1966年5月,學校開始正規化辦學並逐步發展成為一所文科高等學校。1952年國家進行院、系調整時,把已建設數十年的清華大學社會學系、北京大學東語系的部分專業和北京大學的前身燕京大學的社會學系,調整到中央民族學院。校址也從國子監遷到了西郊白石橋附近。之後陸續建立了民語系、歷史系、政治系、藝術系、漢語系、研究部、預科部等教學科研單位。中央民委參事室也併到中央民族學院。

1966年6月至1978年8月,“文革”嚴重影響了學校的發展。

1978年9月至1993年10月,發展成為以文科專業為主體、以民族學科為特色,文、理、工、藝、管等專業兼備的綜合性大學。

1978年2月,學校被確定為國家重點大學。陸續建立了物理、應用數學、生化、計算機科學技術等理工系科,從文科高等學校發展成為一所綜合性大學。

1999年,學校被確定為“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

2002年6月,國家民委,教育部,北京市人民政府簽署《關於重點共建中央民族大學的協議》。

2004年,學校成為“985工程”重點建設大學。

2015年10月,國家民委和教育部決定共建中央民族大學。

2017年9月,中央民族大學入國家“雙一流”(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名單;10月24日,國家民委與海南省人民政府在京簽署共建中央民族大學海南校區戰略合作協議。

2018年3月2日,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和中央民族大學在北京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助力世界一流大學建設;廣西民族大學謝尚果校長與中央民族大學黃泰巖校長簽署了《中央民族大學與廣西民族大學合作共建框架協議》,雙方將加大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學科建設等方面合作力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