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考上理想大學的農村孩子,現在過的怎麼樣?

自2012年始,我國先後出臺了面向貧困地區招生的專項計劃,招生人數連年增長。但是由於城鄉基礎教育等方面差距大,專項計劃考生進入大學後出現了“不接軌”的現象,比如在英語、計算機、文體等方面,跟不上其他同學的進度,嚴重的甚至影響了學業。

對於很多農村孩子來講,考進理想的學府並不意味著一切就順利了......

那些考上理想大學的農村孩子,現在過的怎麼樣?

農村考生能夠順利地進入高校學習,不僅體現了社會的公平,也給予了他們更廣闊的發展空間。不過,進入大學校門僅僅是個開端,這些學生能否最終成材,還要看他們在校期間的學習質量如何。

很多農村孩子都在為英語、計算機等內容困擾

最近,有媒體集中報道了幾所高校就讀的農村專項考生的學習情況。可以說,農村學生在展現自身拼搏進取、艱苦樸素等優秀品質的同時,也面臨不少的困擾。

比如,如今很多大學課程默認學生已經掌握了一定水平的計算機、英語能力,這對城市考生並不困難,但是農村考生、貧困家庭考生沒有接觸過、學習過,就猶為吃力。南京大學教育學院的一份報告顯示,農村考生這兩種能力的負面情緒最大。

還有專業匹配不合理。一些對學生綜合能力、經驗等要求較高的學科也吸收了專項計劃招生的考生,使得他們後期學習難度過大,難以承受甚至放棄;而記者採訪的一些高校教師也認為,這樣的學生容易影響整體教學進度。

那些考上理想大學的農村孩子,現在過的怎麼樣?

還有一些考生進入大學之後,面對環境、學習方式的鉅變,無法迅速適應,比如在強調自主性的大學裡,沒有明確的職業生涯規劃,喪失學習動力,甚至多門課程不及格而被勸退。

專項計劃考生所出現的種種問題並不能簡單歸因到學生個人身上。不少農村和偏遠地區學校,由於條件有限,學校往往無法開設除了考試科目以外的課程,更鮮有比如社會實踐、課外班等內容。進入大學的時候,他們就和別人有一定的差距。

大學應設置引導課程,補齊城鄉考生間基礎差距

來自中國人民大學的一份研究表明,專項計劃學生高考成績不如非專項計劃學生,帶來了進入大學時的能力稟賦差距,這一差距直接導致了大學學業表現的不理想;同時,大學入學後,由於不適應、跟不上等問題,使得專項計劃學生表現出了除能力之外的持續落後效應。


那些考上理想大學的農村孩子,現在過的怎麼樣?

而要解決這個問題,不僅需要政府持續加大對鄉村、偏遠地區的持續教育投入,進一步縮小城鄉教育質量差距,高校也不能對農村、貧困地區的專項計劃學生不聞不問。

綜合多方意見,筆者認為,高校應該針對專項計劃招考的學生採取以下措施。

第一,在招生專業的設置上,綜合考慮考生的能力、意願等,規避考生學習難度過大的專業;

第二,對入學後的考生可以考慮開設專門的語言、計算機等基礎課程,幫助他們儘快補齊學習能力上的差距;

第三,職業生涯規劃、心理輔導課程也不能缺位,幫助考生迅速完成心理適應,融入校園生活;

第四,對於專項招生計劃考生要給予更多的持續關注,關注其生活狀態、人際關係、心理等方面,隨時解決他們出現的問題。

總之,不僅要讓更多的農村和偏遠、貧困地區子弟能夠通過專項計劃招生,進入大學學習,更要針對他們的特殊情況,給予更多的專注和關懷,讓他們能夠更好地成長為社會需要的人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