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鬧?冷清?中國賽季面面觀

熱鬧?冷清?中國賽季面面觀

自九月中下旬到十一月初的珠海WTA超級精英賽,網球賽季進入中國賽道,在短短一個多月時間裡,有多達8站的WTA和ATP的相關賽事陸續開戰。這毫無疑問為已經在中國持續發展的網球事業和不斷增長的網球人口注入了一劑興奮劑。球迷熱情高漲,賽事主辦各方也是對各項賽事傾注了極大的關注與熱情。

熱鬧?冷清?中國賽季面面觀

從長遠來看,這對網球運動在中國的發展裨益良多,但另一方面也應該看到,在短短的十幾年時間內,持續醞釀併發酵的賽事在中國遍地開花,賽程安排緊湊但賽事的同質化趨勢也開始顯現,一些比賽也出現了賽前宣傳火爆異常,甚至網絡售票也顯示出這些現狀,但現場的觀賽人數卻顯出冷清的尷尬。網球運動的中國賽季也應在更深層次中給我們一些思考,思考長遠的賽事運營與組織之道,思考怎樣才能產生市場與收益雙向的繁榮景象。

熱鬧?冷清?中國賽季面面觀

最早開戰的廣州公開賽已經結束,中國選手王薔贏得冠軍,作為WTA國際級賽事,同時也是國內歷史最為悠久的WTA巡迴賽之一。廣州賽事揭開了中國賽事的帷幕。而作為本土賽事,賽事主辦方也將本屆賽事的兩張外卡發放給了兩位“00後”小花王曦雨和王欣瑜。王曦雨在今年的美網青少年賽事中奪得女單冠軍,並且成功登頂ITF青少年排名第一的寶座。而王欣瑜賽季初以澳網亞太區外卡賽冠軍的身份參加了澳網,上個月也拿到個人首個ITF賽事冠軍。

熱鬧?冷清?中國賽季面面觀

緊隨其後的是WTA女子超五賽事武漢公開賽,儘管賽前一致看好哈勒普的晉級之路,但羅馬尼亞姑娘自法網加冕之後的狀態實在算不上絕佳,她也在這項賽事中早早出局。但王薔卻給了中國觀眾持續的驚喜,她自廣州賽事開始,連勝9場才最終在武網半決賽中因為大腿拉傷的原因無奈退賽,而這也反映了現今多數本土選手的無奈與辛酸,在本土賽事遍地開花的現今,即便便利的交通條件遠比國外參賽的奔波稍顯輕鬆,但毫無疑問以中國的疆土和覆蓋面積來說,這份奔波並不比想象的那麼大差距,可能勝在一點的就是在本土賽事面前的觀眾的支持度。

熱鬧?冷清?中國賽季面面觀

同時也應該看到,即便實力與名聲在外的中網和上海大師賽,同樣也面臨著中國系列賽事的共同尷尬與未解的難題。我們可以坦誠地說,以現有中國地方政府與賽事主辦方的號召力與財力,舉辦賽事的硬件條件與吸引力已經具備。但一項賽事的成功是需要時間的積澱與豐富的,這其中既有賽事主辦方在歷年的舉辦中積累的成功經驗與教訓,還有將網球文化逐步融入城市生活,融入地方品牌軟實力的綜合考量。

熱鬧?冷清?中國賽季面面觀

網球運動在中國大中城市中已經形成一定的規模,這是不爭的事實,但同樣需要提醒我們的是,這份看起來已經成氣候的規模是否足以支撐起一項頂級賽事長達一週左右,每場比賽吸引成千上萬人的到場,前後幾十場比賽的穩定,答案是不確定的。從新聞上看到,中國賽事的硬件條件一流,藍色如海洋的球場也有著空曠看臺的冷清,自己甚至也能通過社交軟件找到相關賽事的免費贈票活動,但看到響應者寥寥。這一方面有網球受眾還遠沒有我們想象的足夠規模的現實,同樣也有賽事主辦方的組織方面的無奈,對於一些賽事,組委會甚至會拿出總票數的30%贈送給相關贊助方,這給了我們票房火爆的假象,但實際上送出的票中有多大比例會親臨現場觀賽是個未知數,但組委會為推動賽事的舉辦,贊助方的利益無疑不敢怠慢。

熱鬧?冷清?中國賽季面面觀

另一方面,廣為人詬病的則是本年度中國賽季出現的眾多的退賽熱潮。即便一些賽事級別夠高,獎金也足夠豐厚,即便球員前期溝通良好,允諾會來參賽,但如此大規模的因傷退賽或者臨時變卦的現象想必還是給中國賽事澆了一盆冷水。但也正是這份降溫能讓我們多一些思考。一是在現有的條件下,如此短暫的賽期與如此密集的賽事是否確實必要而緊迫?猶記得當年馬拉松賽事興起與風靡以及隨後雨後春筍般的瘋狂一度霸佔了央媽體育頻道頭條。

熱鬧?冷清?中國賽季面面觀

美網過後,漫長的網球賽季已經接近尾聲,對於那些排名靠前的選手來說,後續賽事的參加與長久奔波過後的休整成為不得不面臨的選擇,即便在強制參賽的規定前勉強前來,首輪出局或者出工不出力的表現也實在難以服眾。或者概括點說:現有的中國市場確實尚不具備消化如此多站低級別網球巡迴賽的能力,同質化嚴重也勢必凸顯球員資源的緊張,這也造成那些因傷或權衡過後大規模退賽的不可避免。

熱鬧?冷清?中國賽季面面觀

是寧缺毋濫還是遍地開花?我認為在現有中國網球發展道路探索中,需要遍地開花的是基層網球受眾的擴展與運動普及,從新聞上瀏覽過湖北京山打造網球特色小鎮的新聞,深以為然。這個規模不大的城市擁有全國縣市中最多數量的標準網球場,同時通過硬件的建設也將這項運動在城市中推廣普及開來,普通百姓接觸網球,熱愛網球,發展自己本土的業餘網球賽事組織與活動。試想一下,如果全國能夠湧現出幾十個上百個這樣的網球流行城市,我們的受眾規模無疑會翻幾番。

熱鬧?冷清?中國賽季面面觀

那麼對於職業網球賽事的承辦則應突出寧缺毋濫,重點突出,深度發掘的原則,以中國網球公開賽以及上海大師賽兩站高級別賽事作為主線,適當穿插2-3站其他級別巡迴賽事,從賽事組織及參賽球員的提前謀劃,賽事接待以及媒介宣傳,網球文化的深度融合,面向網球受眾的賽事活動方面挖掘賽事潛力。應該看到,作為中國系列賽事中舉辦經驗最為豐富的中網和上海大師賽已經積累相當多的成功經驗,而兩項賽事已經不知不覺走過迎來15週歲和10週歲的生日,這也教會我們對於賽事的深度發掘是一個持續創新的過程,這需要足夠耐心與長遠規劃。

熱鬧?冷清?中國賽季面面觀

自2004年中網元年開始,在很長一段時間內, “賠本賺吆喝”似乎是中網的常態,這一局面直到2013年才得以扭轉並在其後開始實現盈利。而2009年開始的上海大師賽作為僅次於大滿貫級別的9站ATP1000賽事,較高的起點雖然沒有初創時的舉步維艱,但在賽事的組織與推廣中同樣傾注了主辦方持續的心血與投入,包括賽事接待以及賽事自2016年開始與澳網強強聯合推介活動,可以說連續五年榮膺“年度最佳ATP1000賽事”是對賽事主辦方以及這座城市,對因熱愛網球而在這金秋時節匯聚一堂的所有參與者的褒獎與鼓勵。

熱鬧?冷清?中國賽季面面觀

生存、成長和成熟是一項賽事不斷髮展的必由之路,相信中國賽季的旅程同樣會在不斷的完善與創新中為網球這項運動增添精彩與活力。(來源:網球之家 作者:馬登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