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大量深圳老照片曝光,看完淚奔


1979年建市前的深圳,沒有什麼深南大道,當時,深圳是寶安縣的一個小鎮,只有兩條水泥路穿過小鎮,一條是人民路,一條是解放路,全長不到2公里。

直到1979年深圳建市,來自陸豐的600名壯漢,硬是用鐵鍬和鎬頭,一寸一寸地挖出了一條從蔡屋圍到上海賓館的路,全長2.1公里,寬7米,僅夠兩輛卡車對開,這是最早的深南大道。

今日的深南大道,成為了深圳這座城市的座標軸,就像長安街之於北京、東方明珠之於上海。太陽昇起,深南大道明淨晴朗,繁密豔麗的各種鮮花燦爛得讓人心醉。夜幕低垂,數不清的霓虹燈華彩撲面而來,處處璀璨輝煌,每當深夜加班結束,我坐在公交車上看著窗外霓虹閃爍,都不禁感慨它的美。

今日的深南大道,成為了深圳這座城市的座標軸,就像長安街之於北京、東方明珠之於上海。太陽昇起,深南大道明淨晴朗,繁密豔麗的各種鮮花燦爛得讓人心醉。夜幕低垂,數不清的霓虹燈華彩撲面而來,處處璀璨輝煌,每當深夜加班結束,我坐在公交車上看著窗外霓虹閃爍,都不禁感慨它的美。

這裡一直是深圳最熱鬧的地方,1983年的東門,人們擺著小攤賣農產品、賣小吃、賣雜貨、布匹、家禽等,跟我們老家鄉下的街道並無兩樣。

80年代深圳戲院、工人文化宮一帶,還張貼著大幅的宣傳畫。



可40年後的今天,走進東門步行街,琳琅滿目的商品讓人愛不釋手,舒適時尚的購物環境讓人流連忘返,記得我來深圳工作的領到的第一份工資,就是來這裡的茂業百貨,買了一套衣服獎勵自己。



蛇口,你可能會想到富麗堂皇的海上世界、想到富豪匯聚的深圳灣、還有數不清的出口貿易公司,但1979年的蛇口,還是一個偏僻荒蕪的小漁村。

1979年後,蛇口工業區開發建設,投入巨資,維修和恢復了一批文化古蹟,興建了海上世界,女媧補天,蓋世金牛等一批新景觀,發展到今天,已成為了環境優美、經濟發達的新型海濱城區。

華強北也只是個荒無人煙的土丘荒地,一副典型的廠區道路模樣,到處冷冷清清的。

今日的華強北不僅是國際電子商業名城和創客的天堂,擁有眾多全國聞名的手機交易市場,還匯聚了許多時尚商城,匯聚吃喝玩樂,成為深圳潮男潮女週末休閒購物的一大聖地。

1981年前的華僑城,叫寶安縣光明華僑畜牧場沙河分場,因為靠近戒備森嚴的邊界線,四周只是一片雜草叢生的田野和荒地。

直到1985年,香港中旅集團在這片1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興建華僑城,當時,任華僑城指揮部主任的馬志民受荷蘭的“小人國”啟發,決定開發“錦繡中華”主題公園,還受到眾多人的嘲諷和反對,因為那時絕大多數中國人聽都沒聽過“主題公園”,開發旅遊也違背了招商引資建設工廠的初衷

1980年前,深圳火車站還只是十分簡陋的三等小站,車站只有一個售票窗口、候車室是露天的,只有四條長凳,沒有廁所,每天只有四五趟列車,廣播員嗓門提高點就可以把所有旅客都通知上車了。


1980年前,深圳火車站還只是十分簡陋的三等小站,車站只有一個售票窗口、候車室是露天的,只有四條長凳,沒有廁所,每天只有四五趟列車,廣播員嗓門提高點就可以把所有旅客都通知上車了。

改革開放後,深圳特區的高速發展,深圳火車站的客流量成倍劇增,舊站隨之全部拆除,建成了今日的總建築面積9.6萬平方米的新火車站,還配備了電子售票系統、消防自動報警系統等先進的客運服務設施。

1983年,深圳大學還是一個滿目荒蕪的海邊漁村——粵海門村。當時的市長梁湘卻下定決心要在這裡建立深圳自己的大學,搞好教育,市財政收入每年1億多元,市委卻決定撥款5000萬元建設深大,市長梁湘說:“賣掉褲子也要把大學建起來!我們拿出錢,撥出地,請你們給我們生產人才,人才!”


1983年的深圳大學北門

今天的深大,是中國最美高校Top 10之一,荔枝成林,花木繁榮,漫步其中,陽光透過樹葉點點斑斑灑在小路上,到處飄蕩著花草的迷人香味,每年都培養出一大批優秀的人才。

很多人抱怨說深圳的學位太少,有錢人不惜千金只為一套學位房,但相比80年代的小學環境,現在已經好太多了。當時課堂環境很簡陋,大家就圍坐在一起聽老師上課,沒有多媒體幻燈機之類的設備,只有一個小小的黑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