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談:文藝「接地氣」,方能「長精神」

河洛談:文藝“接地氣”,方能“長精神”

為村裡的貧困戶、殘疾戶、低保戶舉行特殊的“入戶專場演出”;圍繞村裡的事創作文藝劇目,活躍在田間地頭……宜陽縣高村一群農民演員,一手拿鋤頭,一手拿二胡,開始了“來源於生活,為群眾而唱”的劇團演藝生涯,成為廣受歡迎的“紅色文藝輕騎兵”。

河洛談:文藝“接地氣”,方能“長精神”

這支“紅色文藝輕騎兵”,最鮮明的特點就是“接地氣”。高村農民劇團有駐團演員48名,95%是本鄉本土的農民,一年能在田間地頭演出上百場,圍繞村裡的事創作眾多劇目,要是哪個村裡有腿腳不便的貧困戶、殘疾戶、低保戶,他們就為這兩三個觀眾專門入戶演出。“演村裡的事,唱黨的恩情”,這就是一支紮根人民、紮根生活的“紅色文藝輕騎兵”,這就是一群堅持寫人民、演人民、為人民的新時代文藝工作者。

河洛談:文藝“接地氣”,方能“長精神”

文藝“接地氣”,方能“長精神”。千萬不要小瞧這支農民劇團,從2003年成立至今,15年間,他們不僅受到了山區群眾的熱烈歡迎,更是從田間地頭火到了省城。他們圍繞扶貧創作的《萬家燈火》,在宜陽各鄉鎮巡演120多場,還被邀請到洛陽會議中心、河南藝術中心彙報演出;圍繞農村空巢老人排演的原創曲劇《古樹老宅》,被評選為洛陽市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戲曲類獲獎劇目。2017年11月20日,省文化廳將“河南省文化志願服務活動基地——鄉村音樂廳”牌匾授予高村農民劇團。

河洛談:文藝“接地氣”,方能“長精神”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文藝的源頭活水,正是腳踩大地、熱火朝天的生活。十九大報告提出“社會主義文藝是人民的文藝,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這既是對文藝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藝事業的根本遵循。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歷史性變化,人民對文藝作品也有了更高水平的要求,這要求我們必須提供品類豐、品質高的精神食糧,主動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河洛談:文藝“接地氣”,方能“長精神”

人民既是歷史的“劇中人”,也是歷史的“劇作者”。與時代交響,與人民同行,努力打造出更多深受百姓歡迎的“紅色文藝輕騎兵”,努力創作更多接地氣、傳得開、留得下的優秀作品,積極傳遞新時代向上向善的正能量,激勵人民為了更加美好的生活而努力奮鬥,河洛大地必然迎來文藝更加繁榮、發展更加蓬勃的新局面。(洛陽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