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勒斯坦沒有自己的軍隊麼?爲什麼每次都是民衆和以軍衝突?

故事裡有你我便足夠


巴勒斯坦確實沒有自己的正規軍隊,他們有的只是躲在老百姓後面放冷槍的民兵武裝,在歷次的中東戰爭中,依靠的主要都是埃及、敘利亞、約旦等阿拉伯友邦出兵代打。出於自身安全的考慮,巴勒斯坦也初步建立了自己的幾隻武裝勢力,比如溫和派的巴解法塔赫,激進派的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這些組織在高峰期時都擁有數萬人的規模,並且還曾經擁有坦克、裝甲車、導彈等高級武器,不過這些人受限於武器裝備和經費,

戰鬥力著實不行,但就是這樣還一直處於“內戰內行、外戰外行”的尷尬局面,他們拿手絕活就是恐怖襲擊。

1970年,法塔赫在約旦製造了多起客機劫持事件和爆炸案,1972年又製造了震驚世界的慕尼黑奧運會血案,在國際壓力和國內輿論壓力下,約旦方面出兵圍剿本國的巴解組織部隊,原本傭兵5萬的巴解游擊隊死傷慘重,最後只剩兩萬人逃回了巴勒斯坦境內。

進入90年代以後,隨著阿以何談的開始,巴以之間也簽訂了奧斯陸協議,其中以土地換和平的原則基本上否定了巴勒斯坦軍隊存在的可能性,以色列方面也一直強調巴勒斯坦去軍事化是其建國的前提,原則上巴勒斯坦只能擁有地方警察武裝,而不能擁有正規軍事力量,以色列一旦發現巴勒斯坦某一股軍事武裝冒尖就會果斷的出兵圍剿,予以毀滅性打擊,這就是為什麼新聞裡經常看到以色列軍隊出兵加沙的原因所在,也因為這樣法塔赫和哈馬斯的民兵武裝只能化整為零,大隱隱於市,不敢打群架,基本上就是零星的游擊戰術,打一槍換一個地方。

為什麼每次都是巴勒斯坦民眾與以色列對抗呢?主要就是兩點原因:

第一、相對於以色列高精尖的正規部隊來說,巴勒斯坦境內的民族武裝力量實在太弱了,不僅武器裝備落後,而且還沒有經費支撐,基本上就是靠救濟度日,如果這些人集中出動,以色列就可以名正言順予以打擊,找都不用找,自己送人頭,還有不收之理?

第二、部隊不行那就只能民眾上,因為巴勒斯坦建國這件事耽誤不得,與以色列對抗的決心也不能不讓全世界看到,所以在民族武裝的鼓動下,民眾上前抗議遊行,哈馬斯躲在背後打冷槍,放冷炮就成了必然,而面對老百姓以色列又不能大開殺戒,所以只能開發攔截火箭彈的鐵穹防空系統來保證自身的安全,巴勒斯坦持續鬥爭,以色列人不妥協,於是巴以和談自然也就陷入了死衚衕。

巴勒斯坦作為世界上最悲催的國家之一,是一個沒有部隊的國家,民族武裝也是一隻沒有國家的“軍隊”!


軍史吐槽君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我們看到以色列咄咄逼人,欺負巴勒斯坦,就理所當然站在弱勢群體的立場去考慮問題。可實際上,由於巴勒斯坦自身的問題,到如今巴勒斯坦都沒有能夠成為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

以色列的政客處在對抗的最前沿,他們是有著政治智慧的一群人,不能把他們想的太狹隘。巴勒斯坦問題是英國人留下的問題,是美國在中東的戰略基礎,是當時的蘇聯認為可以削弱英國的中東力量的國家,因此,除了阿拉伯國家,以色列的建國是得到了世界主流國家的承認。

(綠色為以色列國佔據的土地)

可是作為反對決議的阿拉伯國家卻一直四分五裂,他們剛剛從殖民統治中解放出來,還沒有獨立自主的參與過國際事務,他們從物質到精神都還沒有到達成為一個國家的程度。他們秉持著自己的好惡來決定對以色列的態度,巴勒斯坦人尤甚。他們一直不願意與以色列人和平相處,而且在政治問題上不夠成熟,在1970年代阿拉伯民族主義覺醒後,更是激進。

他們在建國的問題上搖擺不定,對自身的政治能力不夠自信,一直希望外部勢力的支持。最早他們設想的是大敘利亞主義,依靠敘利亞建國,準備和敘利亞建立一個國家。

二戰後,埃及總統納賽爾設想統一阿拉伯世界,建立大阿拉伯國家,巴勒斯坦又轉而依靠泛阿拉伯民族主義,將建國希望寄託在埃及總統納賽爾的設想。

以上兩條路都沒有能夠行通,以色列不會允許臥榻之側出現一個強大的敵對的阿拉伯政權。

巴勒斯坦在1980年代未能獨立建國還因為同時存在多個政治派別,他們不僅相對獨立,而且各自擁有相對獨立的政治勢力和武裝,他們的想法和目標自然也各不相同,尤其是巴解組織和哈馬斯的矛盾最為尖銳。本身實力不強,而且又分裂,沒有哪一個武裝勢力能夠代表巴勒斯坦,而且很多政治勢力都表現出不符合其實力的民族主義的強硬,斷絕了巴勒斯坦建國的努力。

在錯失很多機會後,美國和以色列對巴勒斯坦的態度越來越強硬。有了美國這個一票否決權,巴勒斯坦的建國路上註定不會一帆風順。

(民眾的武器只有石頭)

由於巴勒斯坦不是一個國家,或者嚴格來說,他們不是完全意義上的主權獨立國家,因此他們也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軍隊。巴勒斯坦準軍事部隊一共有1.6萬人,有很多派系,多的有一兩千人,少的就三五百人,就是一群游擊隊。海軍和空軍都是一個空架子,情報系統和信息化建設也是無從談起。陸上作戰也沒有重型裝備,只能生產一些最簡單的輕武器以及一些非常簡陋的火箭彈,製造各類爆炸襲擊。

這樣的軍事力量,他們所面臨的對手是什麼呢?

70多年來,以色列一直處在對抗的前沿,打造了一個強大的國防和國安系統。以色列的國防力量是一個完整的國家體系,有正規軍和預備役動員體系,有非常高效的情報系統,以及世界上少有的較為完整的國防工業體系,可以生產和維修所有的先進武器裝備,後勤不但是完善的,而且可以得到美國等西方國家的大力幫助。所以說以色列的國防力量是一個現代國防力量的典型,甚至標杆。

巴勒斯坦游擊隊面對以色列這樣武裝到牙齒的正規軍,拿什麼跟他們打?

石頭由於遍地都是,因此不被認為是武器,是平民表達怒火的最好的武器。所以,很多巴勒斯坦民眾通過投擲石塊,表達對以色列的憤怒。游擊隊在哪兒呢?

游擊隊是有著武器的,他們的出現意味著蓄謀已久的暴力活動,以色列先發制人,可以立即擊斃而不存在人道危機。所以,游擊隊一般不會出現在抗議的浪潮裡。之前游擊隊在黎巴嫩南部有軍事基地,甚至還有空軍和坦克,但是在第六次中東戰爭後,以色列出動十萬大軍徹底摧毀了他們。

游擊隊在巴勒斯坦地區的作用,是維持治安,指望他們去和以色列正規軍纏鬥,不現實。他們戰鬥過很多次,都失敗了。態度上永遠是激進的,然而於事無補。而且,游擊隊對抗正規的做法就是不對稱作戰,如恐怖襲擊等。但是現在以色列國內安防力量很強,游擊隊也不想把自己定位成恐怖分子,因此就只能偃旗息鼓了。

(西方國家的支持是以色列存在的根本)

巴勒斯坦現在是聯合國觀察員國,在投票時,英國投的是棄權票,它的棄權理由是隻要巴勒斯坦未來承諾它不把以色列送到國際法庭的話,他們才要投贊成票。

看來,西方國家心裡是明白以色列建國這件事,在道義上究竟孰是孰非的。

只是,現時段的國際社會,依舊是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美國把大使館搬到耶路撒冷,又強烈刺激了巴勒斯坦的民族自尊心,爆發出這樣的衝突,本在意料之內,以色列不會心慈手軟。如果巴勒斯坦的政客們理解了國際社會的殘酷法則,可能對巴勒斯坦人來說才會是一個福音。


而知而行


巴勒斯坦是有自己的武裝力量的,至於為什麼每次都是民眾和以軍衝突? 那是加沙一帶的複雜局勢造成的。

巴勒斯坦擁有一些非正規軍的準軍事部隊,總兵力約1.65萬人,由巴解執委會軍事部控制,組織為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軍,主要裝備輕武器,沒有坦克戰車大炮等重武器。不過,以色列堅持未來的巴勒斯坦國應是一個非軍事化國家,不能擁有軍隊,只能保留警察部隊。

巴以衝突由來已久,從19世紀末猶太人大量湧入巴勒斯坦地區導致原住民阿拉伯人與其時常爆發強烈的衝突到聯合國表決通過(包括美蘇都同意)法案裁定巴勒斯坦地區分為2個國家,猶太人國和阿拉伯人國家後,阿拉伯國家聯盟強烈反對並開始了長達48年的遏制以色列建國的以色列獨立戰爭,但是不幸的是以色列並未被摧毀,反而佔領了聯合國裁定給阿拉伯人的大部分土地,最終結果就是以色列在慘烈的代價後大獲全勝,而大量巴勒斯坦人失去了生命和家園,開始流亡之路。

以巴之間的衝突其實就是兩件事,土地和民族主義,先是阿拉伯人和猶太人的民族衝突,然後是阿拉伯人不滿猶太人分走他們的土地,然後衝突一直延續到了現在,所以這不僅是國家的戰爭,也是不同民族之間的,民族之間的相互看不起,土地的失去,長期流亡,居無定所,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民眾反而比軍隊對以色列有更深的怨恨,他們才是戰爭的直接受害者,所以可以理解為什麼民眾會和以軍衝突:我的一切都被你們奪走了,就只剩下這條命,還怕什麼呢?因而不斷有民間抵抗組織出現,不斷有民眾與軍隊的衝突。


科羅廖夫


國際問題還是交給橋本回答。


巴勒斯坦與以色列原本應該遵守聯合國的決議,在巴勒斯坦的土地上分別建立國家。但是周邊的阿拉伯國家不願意看到以色列的建國,就在以色列宣佈建立國家之際,發動了第一次阿拉伯戰爭,卻沒有想到戰爭非但沒有把以色列消滅,或者趕出去,並且原來巴勒斯坦的建國土地也被以色列人奪去,大量的巴勒斯坦難民流離失所,不是前往約旦,就是前往黎巴嫩,敘利亞。之後的多次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之間的戰爭,都是以以色列勝利,阿拉伯被打敗告終。

但是以色列雖然打勝第3次中東戰爭,但對於周邊都是敵人的處境還是很擔心,因此就要突破,通過美國的斡旋以放棄西奈半島為條件,與埃及媾和。把阿拉伯最大的敵人變為了中立者,本來還想用戈蘭高地搞定敘利亞,但老阿薩德最終沒有同意與以色列媾和,失去了拿回土地的機會。這些問題中最大的問題是巴勒斯坦難民問題,在以色列內部,以及各個阿拉伯國家中有大量的巴勒斯坦難民,並且巴勒斯坦人在以色列的選舉中獲得加沙選舉勝利,以色列人估計再過20年,巴勒斯坦人口超過以色列人,這樣通過合法選舉,巴勒斯坦人也能贏得以色列的勝利。

這就有了巴以和解的基礎,以色列方面要把巴勒斯坦人分離出去,這樣既可以減輕國際壓力,又可以在國內不使巴勒斯坦人人口超過以色列人。於是拉賓與阿拉法特的《奧斯陸和約》簽訂,巴勒斯坦人在未來可以獨立建國,耶路撒冷的問題通過談判解決。本來巴勒斯坦建國很快可以進行,沒想到拉賓遇刺,之後巴勒斯坦與以色列的關係急轉直下,雖然巴勒斯坦人獲得最大的自治,但以色列方面認為建國的條件不成熟,一直不同意巴勒斯坦單獨建立國家。而巴勒斯坦內部產生意見分歧,強硬的哈馬斯佔領了加沙地區,趕走了巴勒斯坦溫和派,與以色列要硬碰硬,,這樣做不但自己孤立而且以色列對巴勒斯坦建國的態度越來越強硬,封鎖也是越來越嚴密。

巴勒斯坦不被允許擁有重武器,現在在加沙與約旦河西岸都是警察部隊,而且以色列空軍經常對巴勒斯坦控制區進行空襲。巴勒斯坦人的火箭彈戰法,地道戰戰法都被以色列一一化解,而且以色列由此發明了新武器“鐵穹”,把巴勒斯坦人完全封殺在狹小的區域,既不能發展,也不能鬥爭。如果抗議也是用石頭或者赤手空拳。在最近的一次抗議活動,巴勒斯坦人遭到以色列軍隊的鎮壓,死亡50多人,被逮捕2200多人,這就是兩者的實力差距。


橋本看日本


巴勒斯坦錯失了最佳的建國時期。1947年,在聯合國的干預下,宣佈在原英國控制的巴勒斯坦地區建立兩個國家,即以猶太人為主的以色列國,和以阿拉伯人為主的巴勒斯坦國。

巴以分立時,以色列明顯分到了更好的土地。在1948年,以色列即宣佈建國。而在阿拉伯國家的支持下,作為抗議巴以分立,巴勒斯坦並未建國。

巴勒斯坦未及時建國,在以聯合國為共識的國際格局下,為巴勒斯坦後面的諸多困難埋下了伏筆。

以色列建國以後,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共爆發了五次戰爭,其結果都以以色列取勝而告終。這五次戰爭中,以色列甚至全部佔有了巴勒斯坦全境。後來在國際上一些國家的斡旋下,以色列才歸還給巴勒斯坦部分土地。

巴勒斯坦1947年拒絕建國的目的,是為了否決以色列國,建立一個純粹的巴勒斯坦國。而在經歷多次失敗以後,且與以色列之間的差距已經非常懸殊的時候,到1988年,巴勒斯坦才宣佈認可聯合國關於巴以分立的方案,宣佈建立巴勒斯坦國。

但是,這個建國來得太晚了,等到其建國的時候,巴勒斯坦實際控制的區域只剩聯合國劃分給他的五分之一了,且絕大多數國民流亡在外,淪為難民。更困難的是,由於彼時已經成為聯合國一員的以色列,以及和支持以色列的美國的反對,巴勒斯坦加入聯合國變得十分困難,到目前為止,巴勒斯坦還不是聯合國的正式會員國。


不是聯合國的正式會員國,巴勒斯坦在當今世界格局下,還不能和其他國家一樣,成為聯合國框架下的正常國家。因此,所有與正常國家相對應的,諸如軍隊,外交等方面,巴勒斯坦都處於非常不利的地位。

因此,巴勒斯坦在與以色列爆發衝突的時候,尚且還不是國與國之間的戰爭,而巴勒斯坦方面軍事人員,也只能被稱之為武裝人員。

另一方面,阿拉伯國家聯合在一起,也曾不是以色列的對手,現在巴勒斯坦單獨面對以色列,更加不是以色列的對手了,再加上巴勒斯坦內部勢力各方自身也較為分裂,自然不能和以色列正面衝突。

因此,在現在的巴以衝突中,巴勒斯坦也開始利用抗議、示威、或者以民眾對抗以色列等方式來替代衝突,也就成為最好的選擇了。

更何況巴勒斯坦還在為加入聯合國而努力,肢體的衝突總好過武器的衝突,也更容易被接受。


蘇綻



巴勒斯坦是有一些武裝力量的,不但有,而且為數眾多,大大小小數十個。其中影響力最大的就是阿拉法特領導的法塔赫,阿拉法特算是一個比較溫和、德高望重的巴勒斯坦前領導人,被以色列圍困之後莫名其妙的死了,據推測,可能是以色列下毒致死。


毒死阿拉法特可能是以色列做的最愚蠢的事,阿拉法特一死,激進的哈馬斯、阿薩克烈士旅迅速崛起,特別是哈馬斯迅速取代了法塔赫的地位,成為巴勒斯坦的主導力量,讓以色列睡不安枕、食不甘味。

阿拉法特的死的另一個意義就是,沒有了他這個德高望重的人,巴勒斯坦獲得的國際支持開始弱化,巴勒斯坦內部再也沒有一個能夠統一各方意見的人。巴勒斯坦更加分裂,各武裝派別更加無序,為以色列的分而治之創造了條件。



這也是以色列當年處心積慮的處死政治領袖阿拉法特和暗殺精神領袖亞辛的原因。巴勒斯坦一直不能形成強大的武裝力量,一方面是巴勒斯坦內部人心、政見的不統一,二一方面是以色列針對其進行的封鎖和武器禁運。


另外,以色列一旦發現巴勒斯坦武裝力量有抬頭的跡象,便會出動大軍進入巴勒斯坦進行剿滅、掃蕩,根本不會給他們發展壯大的機會。像巴勒斯坦那些沒有重武器的零散武裝,最多隻能偷偷的給以色列製造一些麻煩,根本無力抗衡以色列正規軍,如果正面跟以色列作戰,基本上就等於自殺。

所以,無可奈何之下,只能是沒有武裝的民眾去跟以色列正面抗爭,因為在國際社會的注視下,以色列起碼不敢對手無寸鐵的人民製造大規模的屠殺。



謝金澎


巴勒斯坦沒有自己的軍隊。不過的確有一些正規的武裝力量,除了總統衛隊、警察和情報總局等武裝力量,還有一隻準軍隊——巴勒斯坦國家安全部隊。這支部隊人數在25000-30000之間,沒有人知道確切的人數。不過成員大都是巴勒斯坦民族解放運動的成員。

整個巴勒斯坦國都窮得不得了,這支軍隊也根本沒什麼預算。主要靠外部援助。軍隊只掌握有少量的輕武器。


在巴勒斯坦還有一支不太聽話的武裝力量——哈馬斯。哈馬斯有兩萬多成員及下屬軍事組織。哈馬斯早期經常搞自殺式爆炸襲擊。後來得到了外部援助後,開始用了火箭炮迫擊炮等,但是以色列面前仍然屬於小打小鬧。每次哈馬斯一搞事,以色列就來一輪空襲。巴勒斯坦人也受不了啊。

讓老百姓上街,那就是出於政治目的了。如果巴勒斯坦出動軍隊,那就是以色列與軍隊作戰。在以色列軍隊面前,巴勒斯坦的那幾萬人簡直就是炮灰,以色列也有藉口趁機消滅武裝力量。

而動員普通民眾上街,一方面民眾普遍憎恨以色列佔領巴勒斯坦土地,民眾本來就很有熱情;另一方面以色列軍方和警方在面對民眾會有更多的顧慮,畢竟殺害平民不是什麼光彩的形象。

不過即便如此,以色列在面對平民時也相當不留情面。


莫聞初



巴勒斯坦既然還不是完整意義上國家,那就稱不上軍隊。不過,巴勒斯坦的武裝派別卻很多。曾經最出名的有坦齊姆、阿克薩烈士旅、卡桑旅,穆斯塔法旅等。他們分屬於法塔赫、哈馬斯、傑哈德、人陣、民陣這五大政治派別領導。近些年來,由於巴勒斯坦政府的成立和以色列的不斷定點清除式的打擊,這些組織和武裝已經不斷分化和瓦解,他們現在基本上都歸順阿巴斯政府了。即使是最著名的哈馬斯,在前一段時間也明確表態要將加沙地帶的管轄權交給阿巴斯政府。但由於耶路撒冷問題,哈馬斯現在又反悔了。就在昨天,美國遷館耶路撒冷的儀式前,哈馬斯管轄的加沙地帶巴勒斯坦民眾又與以色列軍警爆發了大規模衝突,已經造成了幾十人死亡。


在阿拉法特時代,巴勒斯坦最著名的政治派別是巴解組織(法塔赫)、以色列抵抗運動(哈馬斯)。最出名的武裝派別是阿克薩烈士旅和卡桑旅。而專門暗殺的傑哈德已經幾乎被以色列清除的沒有了脾氣。相比較來講,阿克薩烈士旅比較正規,現在已經算是巴勒斯坦的正規部隊。而卡桑旅更能打仗,在過去同以色列的衝突中,也令以色列吃過很大的虧。所以,以色列對哈馬斯下手特別狠,曾經有一段時間將卡桑旅打得只能化整為零。連他們最著名的領導人亞辛(已癱瘓)也被以色列炸死。隨著以色列隔離牆的建成,哈馬斯的卡桑旅也就逐漸失去了施展的空間,因為他們幾乎沒有和以色列交手的機會。卡桑旅特別善於地道戰,曾經挖地道穿過隔離牆襲擊以色列,但不幸的是要麼被打死,要麼都被以色列活捉了。哈馬斯是受伊朗支持的,實事求是的說,在巴以和平進程中,哈馬斯一直在起著阻礙作用。他們不僅多次襲擊以色列平民,而且總是在巴以和平的關鍵節點上將進程攪黃。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如果不是哈馬斯的阻撓,也許巴勒斯坦早已建國了。當然,也可以理解為他們是在為了阿拉伯人的更大利益。即使是現在,哈馬斯仍然在敘利亞和以色列抗爭。以色列經常轟炸的敘利亞目標中就有哈馬斯基地。

至於為什麼現在巴以衝突時總是巴勒斯坦平民上前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1)掌握武裝力量的阿巴斯政府已經放棄了與以色列的武裝鬥爭,他們要用和平的手段來爭取建國。(2)所有巴勒斯坦武裝都被以色列打怕了,他們很清楚如果對以色列動手無異於“以卵擊石”。他們一般情況下都化妝成平民或直接躲在背後鼓動。(3)用平民上前的好處是既不讓以色列抓到把柄,同時又能博得世界輿論的同情。他們這樣做,也是殘酷的現實所逼,因為他們確實打不過以色列。這就是巴勒斯坦人的悲哀和宿命。


人生觸底反彈


巴解組織有自己的軍隊。巴解組織曾經以難民為基礎建立了規模龐大的解放軍和游擊隊。但是,在面對以色列的長期圍剿中,逐漸被消滅和打散。黎巴嫩戰爭以後,巴解組織的軍隊和指揮系統被迫分散進入其他國家,戰鬥力急劇下降。

在以色列控制的加沙地帶和約旦河西岸,嚴厲禁止巴勒斯坦武裝組織入境,以色列將這些武裝組織一律視為恐怖分子。所以,在巴勒斯坦內部,是沒有正規的軍隊的。

但是,以色列允許巴勒斯坦人建立了一支弱小的警察,負責巴勒斯坦聚居區的社會治安。但是,這些警察的工資來源都受到以色列的控制,很難發揮對抗以色列的作用。

在這種情況下,奮起反抗以色列的人,就只有那些心懷不滿又手無寸鐵的巴勒斯坦平民了。巴解組織躲在背後,忽悠這些平民上街反抗以色列,也是一種很不人道的做法。


高尚濤


巴勒斯坦古稱迦南。公元前20世紀前後閃米特族的迦南人定居在巴勒斯坦的沿海和平原。公元前11世紀猶太人的祖先建立了古以色列國,公元前586年古以色列被巴比倫王國所滅,然而出乎以色列人預料的是巴比倫王國沒多久也被新興的波斯帝國滅了,更令他們沒想到的是波斯王居魯士居然同意他們復國,只要復國後的以色列臣服於波斯即可。於是以色列就以波斯附庸國的身份得以復國,波斯帝國被亞歷山大大帝所滅後以色列又成為亞歷山大帝國的附庸國,亞歷山大帝國分崩瓦解後以色列成為塞琉西王朝和托勒密王朝爭奪之地。羅馬興起後將以色列併入敘利亞行省,又扶植了希律家族為代理政府。此後猶太人屢屢掀起反抗羅馬統治的武裝起義,公元70年羅馬軍攻陷耶路撒冷,大批起義者被殺,七萬餘猶太人被賣為奴隸。132年猶太人再次發動起義,這次起義於公元135年被鎮壓,幾十萬猶太人遇難。之後羅馬廢除了以色列的附庸國身份,將猶太教聖地耶路撒冷徹底夷為平地並將猶太人驅逐出祖祖輩輩世代居住之地。自此以後猶太人就一直在世界各地漂泊,一直未能建立自己的國家。然而世代傳承的上帝選民的信仰使世界各地的猶太人之間仍具有極強的凝聚力。

在猶太人被羅馬人從古巴勒斯坦地區驅逐後這一地區就成為羅馬帝國的直轄領土,在羅馬帝國分裂後這裡由東羅馬帝國統治,興起於伊朗高原的波斯薩珊王朝則長期同東羅馬帝國爭奪巴勒斯坦等地。公元622年阿拉伯人從東羅馬人手中佔領了巴勒斯坦,遷入這裡的阿拉伯人日漸同化了當地居民形成今天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16世紀起巴勒斯坦成為奧斯曼帝國的一部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奧斯曼帝國加入以德、奧為首的同盟國陣營,隨著同盟國在1918年的戰敗奧斯曼帝國的領土遭到作為戰勝方的協約國的瓜分:敘利亞和黎巴嫩由法國託管;伊拉克、科威特、巴勒斯坦等地則由英國託管。1920年英國以約旦河為界把巴勒斯坦分為東西兩部分:東部稱外約旦,西部則仍稱巴勒斯坦。

長期在世界各地漂泊的猶太人遭遇到的是各種白眼、迫害,甚至是屠殺,於是從19世紀末開始猶太復國主義思潮興起。在“猶太復國運動”者策動下大批猶太人移入巴勒斯坦,與當地阿拉伯人不斷髮生流血衝突。事實上英國之所以將約旦河以東的巴勒斯坦地區劃為外約旦其實就是對阿拉伯人的一種安撫,因為外約旦被禁止猶太移民湧入。然而在約旦河以西的今天的巴勒斯坦土地上猶太移民的規模迅速膨脹:從1932年的9553人猛增到1935年的61854人,巴勒斯坦猶太人的總人數從1919年的65000人上升到1939年的45萬人。1939年5月託管巴勒斯坦的英國提出:巴勒斯坦應當在10年內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並對猶太人遷移和土地購買加以明確限制,然而認為自身利益未能得到保護的阿拉伯人和猶太人都拒絕了英國人這一建議。二戰後世界各國普遍對猶太人遭受納粹屠殺的慘狀報以同情並承認以色列復國的合理性,與此同時這一時期的猶太復國運動還獲得了美國這一強有力的外部支持者。

1947年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規定當時由英國託管的迦南地區在1948年結束英國的委任統治後建立猶太人的以色列國(約1.52萬平方公里)和阿拉伯人的巴勒斯坦國(約1.15萬平方公里)。猶太人順應了聯合國的決議並於1948年5月14日在聯合國劃定的地盤上正式建立了以色列國,而阿拉伯國家聯盟斷然拒絕聯合國這一分治方案,阿拉伯國家聯盟委員會還下令對以色列的猶太平民展開為期三天的暴力襲擊,隨即猶太人組織的地下民兵部隊展開還擊,雙方的衝突愈演愈烈。到了1948年5月15日凌晨由埃及、外約旦、伊拉克、敘利亞和黎巴嫩組成的阿拉伯聯軍就向前一天才剛建國的以色列發起戰爭。阿拉伯聯軍面對才剛建國一天,甚至還沒來得及組建正規軍的以色列可謂佔盡優勢。這時在美國的建議下聯合國安理會要求雙方在36小時內停火,自以為佔盡優勢的阿拉伯聯軍同意暫時停火。以色列恰恰正是利用這段寶貴的喘息時間擴充兵員、採購武器,而阿拉伯聯軍方面卻陷入到互相推諉扯皮的處境。1949年3月10日第一次中東戰爭由以色列取勝而畫上句號。1949年5月11日以色列正式取得聯合國的席位,成為第59個會員國。

此後以色列同阿拉伯國家之間一共爆發了5次中東戰爭,結果以色列屢戰屢勝,阿拉伯國家屢戰屢敗。阿拉伯國家見打不過以色列,於是紛紛轉而與之和解,以色列逐漸成為包括阿拉伯國家在內的國際社會認可的主權國家。看著其他阿拉伯國家紛紛認可了以色列,巴勒斯坦當地的阿拉伯人也試圖改善和以色列的關係,這時他們想起了當初聯合國的巴以分治決議——按該決議的規定: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一樣是獲得聯合國承認的國家,只是當時阿拉伯人覺得自己能將以色列完全趕出去,所以才拒絕承認該決議。如今一看趕走以色列人不現實了,那麼儘管地盤小點也總聊勝於無,於是巴勒斯坦當地的阿拉伯人表示自己也願意像其他阿拉伯國家一樣承認以色列,然後按當初聯合國的分治決議在屬於他們的1.15萬平方公里土地上建立巴勒斯坦國。誰知在中東戰爭中接連取勝的以色列變卦了——當初巴勒斯坦不承認分治決議,不承認以色列國;如今輪到戰勝後的以色列不承認巴勒斯坦國了:以色列不承認巴勒斯坦是獨立的主權國家,還一步步蠶食當初按聯合國分治決議劃分給巴勒斯坦的領土。儘管此後巴勒斯坦成為聯合國觀察員,世界各國也普遍認可巴勒斯坦作為一個國家的國際地位,巴勒斯坦自身和其他阿拉伯國家就一直積極推動聯合國大會將巴勒斯坦的聯合國觀察員地位提升為會員國地位,但在美國和以色列的反對下至今未能實現這一訴求。同時由於領土被以色列佔據的客觀現實導致巴勒斯坦至今沒能成為一個完全正常的獨立主權國家。

既然巴勒斯坦不是一個正常的獨立主權國家,自然也沒正規軍。不過這並不是說巴勒斯坦就完全沒有任何武裝力量,實際上巴勒斯坦是有自己的武裝部隊的,只是不被國際社會視為國家正規軍:1964年5月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簡稱巴解組織)在耶路撒冷成立。1964年10月巴解組織將自己控制的武裝力量正是組建為巴勒斯坦解放軍,1988年更名為巴勒斯坦人民軍。2007年巴勒斯坦內部發生分裂: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和巴勒斯坦民族解放運動(法塔赫)形成對立格局,雙方合計共有1.65萬人的準軍事部隊。根據巴以之間達成的有關協議:目前在官方層面名義上巴勒斯坦是沒有軍隊的,其軍事力量主要是兩支警察部隊:一支維持巴勒斯坦境內的治安,另一支在邊境上行使軍隊的職能。他們的主要武器是卡式衝鋒槍等輕型武器,沒有大炮,但有一些裝甲運兵車;巴勒斯坦武裝力量也沒有空軍,僅有的幾架飛機是用來供領導人出訪和救援用的,人數為幾百人的海軍只有幾艘炮艇,因而僅有象徵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