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說李自成是草莽,可是這件事卻體現了他的胸懷

崇禎十五年秋天,天災人禍,民不聊生,闖王李自成進入中原,用“殺牛羊,備酒漿,開了城門迎闖王,闖王來時不納糧”的童謠鼓舞人心,很快聚起了數十萬之眾,給搖搖欲墜,瀕臨倒閉的大明政權添了一把火,崇禎皇帝病急亂投醫,急令陝西總督汪喬年想出破敵之策,汪喬年一介腐儒,能有什麼辦法,他只好想了一個下三濫的招數,命米脂知縣邊大綬挖掘李家祖墳,破壞其風水。中國人自古以來就相信祖先的墳墓能影響子孫的興衰,所以在下葬時,大都聘請風水師,看地脈風水,慎之又慎,所以挖掘他人祖墳是“極不道德”的事。

人人都說李自成是草莽,可是這件事卻體現了他的胸懷

1644年,邊大綬在家鄉任丘被大順軍捉到,面臨著被凌遲處死的命運,沒想到在他被帶到李自成面前的時候,李自成做了個讓所有人都意外的決定,他赦免了邊大綬。李自成說自己在武英殿登基時,曾向普天之下發布大赦詔書,一切罪犯,既往不咎。自己是皇帝,就不能失信於民,並且邊大綬其時是明朝的知縣,食朝廷俸祿,彼是各為其主,也不能不這樣做。赦免邊大綬的這道命令讓所有人對李自成刮目相看,不光是明朝降將,就連他的心腹劉宗敏、牛金星等人都完全沒有想到,轉而稱頌他是一代仁君。

人人都說李自成是草莽,可是這件事卻體現了他的胸懷

沒有人知道在那一刻李自成內心真實想法是什麼,也許他想到了8年前,崇禎八年時,同是義軍陣營的張獻忠率軍殺入安徽鳳陽,一把火燒了明皇陵,史料記載:“賊焚皇陵,樓殿為燼。殺盡守陵太監百餘人”,遠在北京的崇禎帝得知皇陵被毀,猶如萬箭穿心,他身穿孝服在太廟之中絕食痛哭三日,然而意外的是,崇禎十年,張獻忠接受朝廷招安投降後,崇禎竟然既往不咎,赦免了他燒燬皇陵的罪責。也許是天理循環,你燒燬人家皇陵在先,才有後來祖墳被挖的報應吧。在這件事上,李自成不想落崇禎之後,留下殘暴的罵名,所以赦免了邊大綬。

人人都說李自成是草莽,可是這件事卻體現了他的胸懷

又或者當時他兵敗山海關,潰退到了西安,正是士氣低落之時,赦免邊大綬的這道命令會讓搖擺不定的明朝降將對他另眼相看,對穩定人心會起到一定的作用。

長久以來,人人都把李自成和他手下的將領稱為流寇和草莽,他的這件事卻鮮有人提起和稱頌。其實,拋開臉譜化的影響和成王敗寇的思維,重新審視一下李自成,你會發現他絕對不是一個想象中的無知草寇,雖然他識字不多,但是也愛看書,經常讓手下的文人給他講解史書等等,他身上也有一些底層人民的樸實優點,更可貴的是,明知力量不及滿清,他至少從來沒有認韃子為乾爹的想法,在他死後,他的繼承者李來亨依然奮戰到底,直至南明滅亡。雖然後人對他詬病多多,但他仍不失為一個明末的英雄人物,換句話說,如果易地而處,把李自成換成電腦前看文章的你,也未見得就一定做得比他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