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性潛規則(下):有時需要黑臉開戲,紅臉收場,收藏學習

中國人性潛規則(下)

中國人性潛規則(下):有時需要黑臉開戲,紅臉收場,收藏學習


  人情賬戶很重要

人情就是財富。在人際交往中,見到給人幫忙的機會,要立馬撲上去,像一隻飢餓的狐狸撲向它久違的獵物一樣。這樣,你就在不知不覺中將你的“人情賬戶”新添了一個正數。

重視情意觀念可以擴充你的人脈,會為你日後的發展帶來意想不到的幫助。情意觀念要像金錢觀念一樣,多多益善,這樣才能左右逢源。求人幫忙是被動的,可如果別人欠了你的人情,求別人辦事自然會很容易,有時甚至不用自己開口。做人做得如此風光,大多與善於結交人情,樂善好施有關。積累人情這一無形資本是人情關係學中最基本的策略和手段,是開發利用人際關係資源最為穩妥的靈驗功夫。

錢鍾書先生一生日子過得比較平和,但困居上海孤島寫《圍城》的時候,也窘迫過一陣。辭退保姆後,由夫人楊絳操持家務,所謂“捲袖圍裙為口忙”。那時他的學術文稿沒人買,於是他寫小說的動機裡就多少摻進了掙錢養家的成分。一天 500字的精工細作,卻又絕對不是商業性的寫作速度。恰巧這時黃佐臨導演上演了楊絳的四幕喜劇《稱心如意》和五幕喜劇《弄假成真》,並及時支付了酬金,才使錢家渡過了難關。時隔多年,黃佐臨導演之女黃蜀芹之所以獨得錢鍾書親允,開拍電視連續劇《圍城》,實因她懷揣老爸一封親筆信的緣故。錢鍾書是個別人為他做了事他一輩子都記著的人,黃佐臨40多年前的義助,錢鍾書多年後仍然記在心裡。

俗話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多一個朋友多一條路。要想人愛己,己須先愛人。諸位當時刻存有樂善好施、成人之美的心思,才能為自己多儲存些人情的債權。這就如同一個人為防不測,須養成“儲蓄”的習慣,這甚至會讓各位的子孫後代得到好處,正所謂“前世修來的福分”。黃佐臨導演在當時不會想得那麼遠、那麼功利。但後世之事卻給了他作為好施之人一個不小的回報。

結得人情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有時候甚至是舉手之勞,並無一定之規。對於一個身陷困境的窮人,一枚銅板的幫助可能會使他握著這枚銅板忍一下極度的飢餓和困苦,或許還能幹番事業,闖出自己富有的天下。對於一個執迷不悟的浪子,一次促膝交心的幫助可能會使他建立做人的尊嚴和自信,或許在懸崖前勒馬之後奔馳於希望的原野,成為一名勇士。就是在平和的日子裡,對一個正直的舉動送去一縷可信的眼神,這一眼神無形中可能就是正義強大的動力。對一種新穎的見解報以一陣贊同的掌聲,這一掌聲無意中可能就是對革新思想的巨大支持。就是對一個陌生人很隨意的一次幫助,可能也會使那個陌生人突然悟到善良的難得和真情的可貴。說不定他看到有人遭到難處時,他會很快從自己曾經被人幫助的回憶中汲取勇氣和仁慈。

其實,人在旅途,既需要別人的幫助,又需要幫助別人。從這個意義上說,幫人就是積善。

戰國時代有個名叫中山的小國。有一次,中山的國君設宴款待國內的名士。當時正巧羊肉羹不夠了,無法讓在場的人全都喝到。有一個沒有喝到羊肉羹的人叫司馬子期,此人懷恨在心,到楚國勸楚王攻打中山國。楚國是個強國,攻打中山易如反掌。中山被攻破,國王逃到國外。他逃走時發現有兩個人手拿武器跟隨他,便問:“你們來幹什麼?”兩個人回答:“從前有一個人曾因獲得您賜予的一壺食物而免於餓死,我們就是他的兒子。父親臨死前囑咐,中山有任何事變,我們必須竭盡全力,甚至不惜以死報效國王。”

中山國君聽後,感嘆地說:“怨不期深淺,其於傷心。吾以一杯羊羹而失國矣。”即給與不在乎數量多少,而在於別人是否需要。施怨不在乎深淺,而在於是否傷了別人的心。我因為一杯羊羹而亡國,卻由於一壺食物而得到兩位勇士。

這段話道出了人際關係的微妙。也許沒有比幫助別人這一善舉更能體現一個人寬廣的胸懷和慷慨的氣度了。不要小看對一個失意的人說一句暖心的話,對一個將倒的人輕輕扶一把,對一個無望的人賦予一片真摯的信任。也許自己什麼都沒失去,而對一個需要幫助的人來說,也許就是醒悟,就是支持,就是寬慰。

相反,不肯幫助人,總是太看重自己絲絲縷縷的得失,這樣的人目光中不免閃爍著麻木的神色,心中也會不時地泛起一些陰暗的沉渣。別人的困難,他可當作自己得意的資本,別人的失敗,他可化作安慰自己的笑料;別人伸出求援的手,他會冷冷地推開;別人痛苦地呻吟,他卻無動於衷。至於路遇不平,更是不會拔刀相助,就是見死不救,也許他還會有十足的理由。自私,使這種人吝嗇到了連微弱的同情和絲毫的給予都拿不出來。

也許這樣的人沒有給人幫助倒是其次,可怕的是他不僅可能墮落成一個無情的人,而且還會淪落為一個可悲的人。因為他的心除了只能容下一個可憐的自己,整個世界都無需關注和關心,其實,他也在一步步堵死自己所有可能的路,同時也在拒絕所有可能的幫助。因此一個人構建他的人情賬戶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一個不可否認的明智之舉。

雪中送炭 千金難買

人生在世,沒有一帆風順的,總會有許許多多的艱難與困苦。當你遇到斷崖險阻時,你需要的是幫助你架橋搭梯,雪中送炭的人。在這時幫助你的人,才是你真正的朋友。

雪中送炭、錦上添花都可落得人情,但兩者之價值卻有天壤之別。雪中送炭可以把人拉出火坑,走出困境。也猶如你即將渴死在沙漠中,別人給你一口救命甘泉一樣。但就內心感受來說,給瀕臨餓死的人送一個饅頭和富貴的人送一座金山,是完全不一樣。有某種愛好的人遇到興趣相同的人則興奮不已,以為人生一大快樂。兩個人脾氣相投,就能交上朋友。所以要落人情,便應洞察此中三味。

三國爭霸之前,周瑜並不得意。他曾在軍閥袁術部下為官,被袁術任命當過一個小小的居巢長,一個小縣的縣令罷了。

這時候地方上發生了饑荒,年成既壞,兵亂間又損失不少,糧食問題日漸嚴峻起來。居巢的百姓沒有糧食吃,就吃樹皮、草根,活活餓死了不少人,軍隊也餓得失去了戰鬥力。周瑜作為父母官,看到這悲慘情形急得心慌意亂,不知如何是好。

有人獻計,說附近有個樂善好施的財主魯肅,他家素來富裕,想必囤積了不少糧食,不如去問他借。

周瑜帶上人馬登門拜訪魯肅,剛剛寒暄完,周瑜就直接說:“不瞞老兄,小弟此次造訪,是想借點糧食。”

魯肅一看周瑜丰神俊朗,顯而易見是個才子,日後必成大器,他根本不在乎周瑜現在只是個小小的居巢長,哈哈大笑說:“此乃區區小事,我答應就是。”

魯肅親自帶周瑜去查看糧倉,這時魯家存有兩倉糧食,各三千擔,魯肅痛快地說:“也別提什麼借不借的,我把其中一倉送與你好了。”周瑜及其手下一聽他如此慷慨大方,都愣住了,要知道,在饑饉之年,糧食就是生命啊!周瑜被魯肅的言行深深感動了,倆人當下就交上了朋友。

後來周瑜發達了,當上了將軍,他牢記魯肅的恩德,將他推薦給孫權,魯肅終於得到了幹事業的機會。

人對雪中送炭之人總是懷有特殊的好感。某位小姐如此說:“我有一位朋友,我每次需要幫助的時候,他一定出現。例如:我有急事需要用車或上班遲到時需要用車,只要我打個電話,他一定到,可以說每求必應。事情一過去,我們又各忙各的。到過年過節的時候,我總是忘不了給他寄一張賀卡,打電話給他拜個年。”

對身處困境中的人僅僅有同情之心是不夠的,應給以具體的幫助,使其渡過難關,這種雪中送炭,分憂解難的行為最易引起對方的感激之情,進而形成友情。

一個農民做生意賠了本,他向幾位朋友借錢,都遭回絕。後來他向一位平時交往不多的鄉民伸出求援之手,在他說明情況之後,對方毫不猶豫地借錢給他,使他渡過難關,他從內心裡感激。後來,他發達了,依然不忘這一借錢的交情,常常給對方以特別的關照。

在人際交往中,雪中送炭也應掌握一些方法,才能使你的碳送的更及時。下面有幾點技巧可與各位分享:

(1)飲足井水者,往往離井而去,所以你應該適度地控制,讓他總是有點渴,以便使其對你產生依賴感。一旦他對你失去依賴心,或許就不再對你畢恭畢敬了。

(2)老闆刺激下屬享受的慾望又不去全部滿足,而是一次一點,循序漸進,以使其保持幹勁、繼續努力。

(3)對人的恩情過重,會使對方自卑乃至討厭你,因為他一來無法報答;二來感到自己的無能,會產生消極的情緒。

黑臉開戲,紅臉收場

黑臉開戲,紅臉收場。這幾乎是中國古代傳統戲曲基本套路。但人際關係中的紅臉與黑臉,要想嫻熟的掌握卻不那麼容易,為人處世,各有其道,難求一律,紅與黑之間要相替得當,方能成為制勝之寶。

生氣發火,動怒洩憤是人際交往中的一大忌。尤其是在長輩面前,小輩們更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切切不可有所冒犯,失晚輩之禮。但有時會遇到某些或有恃無恐或刁蠻耍橫的倚老賣老之人,一味地迴避退讓忍辱負重,反而會使對方以為你軟弱可欺而得寸進尺。

1963年,因遺產問題,曾憲梓在遠在泰國的哥哥曾憲概的多次催促下,動身來到了泰國。曾憲梓的叔父曾桃發聞之以為曾憲梓定是與其哥哥聯手來對付他。於是便有了這麼一個場面:

一天早上,三個笑容可掬的客家長輩來到了曾憲梓的小店鋪裡,執意要請曾憲梓去“喝喝茶、吃吃飯”。曾憲梓客氣了一番後隨他們來到了曾桃發的公司裡。待所有人嚴肅就位以後,叔父們便一改初始親切溫和之相,對曾憲梓紛紛大加指責:“你看你,像什麼話,一點道理也不懂。來了泰國這麼久,也不來拜見叔父、叔母。你這算什麼?真沒規矩!”

其實,曾憲梓來泰國的當天便執晚輩之禮拜見了叔父叔母。因此,叔公們的劈面訓斥令曾憲梓一頭霧水。叔公們見曾憲梓無言以對,認為其真的是那麼大逆不道,毫不留情地把曾憲梓罵個“狗血淋頭”。原本極富自尊心且血氣方剛的曾憲梓終於忍耐不住,作了黑臉的莽漢,大發雷霆:“你們簡直是太不像話了!我本來應該尊重你們,因為你們是叔公,但是從你們這番血口噴人的話裡,從你們玩弄的這些騙人的把戲裡,你們就再也不配得到我的尊重。”曾憲梓指著剛好從他們面前走過的一個小孩說道,“我這個人,對於講道理的人從來都是尊重的。就是這樣的小孩子,知道做人應該講道理,應該明白事理,我也會很尊重他。但對於像你們這樣的老前輩,一點道理都不懂,只會嫌貧愛富,昧著良心拍有錢人的馬屁,你們這樣做,令我更加瞧不起你們,我也有理由不尊重你們!”

曾憲梓一番理正辭嚴的剛言相向,令原本氣勢洶洶的叔公們頓時氣萎勢縮,百口莫辯。但是,倘任其怒火信馬由韁,剛言怒語如決堤洪水一瀉不收,便有可能使原本已有的勝勢轉瞬即逝。於是,曾憲梓又是一番有理有據的擺事實,講道理,扮起了紅臉好人,不失時機地給叔公找臺階,進入了收場的好戲。“叔父只有憑著自己的勞動,憑著自己的智慧,才能一點一滴地建立像今天這樣龐大的事業。現在叔父有錢有勢,那不過是叔父的能耐,叔父的本事,我只會從心裡感到佩服。叔父現在大可不必為了這些財產的事情絞盡腦汁,你是我叔父,你有話跟我說,喊一個小孩把我叫來就可以了。”

人們都希望別人能看到自己的優點,對他人的適度讚美,可使對方產生親和心理,為交往溝通提供前提。曾憲梓的叔父隻身一人於異國他鄉艱辛奮鬥而擁有今天的財富和名望,足以證明其不凡之處。曾憲梓這番讚美,既充分肯定了叔父於商場中之本事,又由衷地表明瞭自己對叔父的佩服之意。言不巧語不媚,不壞剛直不阿之節,不涉阿諛奉承之嫌,從而拉近了兩代人之間的心理距離。令叔父叔母激動得喃喃而語:“好侄子,好侄子!”原本劍拔弩張的氣氛已化為烏有。

曾憲梓在人際交往、家庭糾紛中所表現的人情操縱自如,紅黑臉相間恰當的深厚功夫,表明了他在商場中的出色作為絕非等閒得來,而是名副其實。

  幫他人“打圓場”,為自己網絡人情

學會巧妙地轉移話題和分散別人的注意力。說錯了話或者做錯了什麼事,除了迅速承認錯誤之外,還要學會巧妙地轉移話題,把別人的注意力吸引到其他方面。

每個人都有難言之隱,令人不恥之事,相信沒有人願意讓人傳揚,因此為他人貼金撲粉也是一大善舉。如果在交際中,注意為人遮蓋羞處,瞞住隱私,別人便會覺得你對他做了一件值得嘉許的“善事”,對你感激不盡,也就會在別的事上彌補你的人情。

張建偉在大建築設計事務所工作,大學畢業後就取得一級建築師的資格,是一位有才幹的人。他身材高大,談話風趣幽默,因此受到女孩子的喜歡。他本人對這件事也從不隱瞞,得意揚揚地在眾人面前誇耀。

某日,張建偉和兩位上司到委託設計的客戶那裡,對方除負責的一位董事外,還有兩位部長出席。當天是第一次見面,目的是刺探客戶的意向。

雙方在會客室站著交換名片。這時,張建偉的名片夾裡有樣東西掉在桌上。張建偉的視線立即掃過去,其他人的視線也跟上去。

突然,張健偉發出一聲“啊”,一副狼狽的樣子,其他的人也屏息噤聲。掉在桌子上的東西,原來是避孕套。

張健偉慌慌張張地撿起來,然後戰戰兢兢地窺伺對方董事的臉色。

“哈哈,沒看到,沒看到。”對方面帶微笑地說。事後的商討就在笑聲和親密感中進行。

這種胡話儘管沒誰會相信,可在當時的情形下,卻起到了好的作用。為了照顧別人的名聲和麵子,撒了謊,說胡話,是沒有什麼大不了的,對方還會非常地感謝自己。因此這樣做,對誰都沒有害處。

在特定的條件和情況下,人們為了避免觸及別人的忌諱,防止招來麻煩,引起彼此的不愉快,有時不能、不願、不好直接說出某一事物,就需要用另一事物來加以替代或化解,通過“指鹿為馬”來逢凶化吉、開展交際,以期達到良好的效果。

看來,遮羞有時並不一定是件壞事。遇到尷尬情況,應盡力以新話題、新內容引申轉移,千萬別拘泥一頭,執著不放,弄得僵持不下,導致更為難堪的局面。

在社交中,誰也不可能預料一切。例如,也許你沒想到和你打交道的人是與你有嫌隙的或者是你競爭對手的朋友;也許你沒估計到對方是四川人而不喜歡川菜;也許你突然說錯了話,等等。這些都很叫人尷尬。這時候,你原來所準備應付的情況全變了,一時免不了有些失態。這種場合下的遮羞是非常必要的。

一個人的遮羞能力當然是以人生經驗為基礎的,經過多次實踐,必須學會變得老練聰明。與此同時,應變能力也反映著一個人的機智和修養。只有處世功底深厚的人才有可能在情況發生變化時化險為夷,化拙為巧,使自己擺脫尷尬境地,並在交際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要遮羞,就要從自身做起,首先要做到以下幾點:

(1)無論出現什麼情況,都保持高度的冷靜,使自己不失態。例如在一次商務交際中,對方在談到價格時突然揭了你這一方的老底,說你給某公司的價格很低,而給他們過高,這實在是太欺負人等等。貿易伙伴這樣揭露,是很傷面子的。如果你不冷靜,情緒過分緊張或者激動,很可能應付不了這個局面。接下來或者承認事實,或者憤怒爭辯,拼命否認,很可能當時就不歡而散。但是如果你很冷靜,可能會很快找出理由,比如價格低並不保證退換維修,某一方面沒有運用新材料新技術,或者在付款形式、供貨期限、質量保險等方面有不同。反正你總能找出合適的理由來挽救局面,為自己的行為找到體面的說法。

(2)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夠“打圓場”,淡化和消解矛盾,給自己和對方找臺階下,使氣氛由緊張變為輕鬆,由尷尬變為自然。在很多時候,替別人解圍比為自己掩飾更重要,一方面表示自己對對方的理解和尊重,另一方面也給自己留下了餘地。

(3)學會巧妙地轉移話題和分散別人的注意力。說錯了話或者做錯了什麼事,除了迅速承認錯誤之外,還要學會巧妙地轉移話題,把別人的注意力吸引到其他方面。比如用幽默或玩笑的方式轉移目標,把關於人的事扯到某種物上面,把令人緊張的話題變成輕鬆的玩笑等等。

關係親疏,距離顯現

俗話說,“一回生,兩回熟。”只要能打開突破口,與對方拉上關係,就要毫不放鬆,接二連三地貼上去,日久天長,雙方的關係就有點兒扯不清了,這就是交往的秘訣。

正所謂“人情賣給熟面孔。”人們都有一種自私的心理,因此給不給面子往往是熟人之間的事。與陌生人拉關係、套近乎,必須講究方法,講究步驟。現總結了一套技巧,詳解如下:

  要製造機會拉近與對方的身體距離

某人在百貨公司買襯衫或領帶時,女店員總是會說:“我替你量一下尺寸吧!”每當這時,這位評論家都會在心中喝道:“嗯!這種方法真不錯,我上當了。”這是因為對方要替你量尺寸時,她的身體勢必會接近過來,有時還接近到只有情侶之間才可能的極近距離,使得被接近者的心中,勢必減弱了防禦心理而接近心理距離。

人都有一種防禦的意識,因此每個人對自己身體四周的地方,都會有一種勢力範圍的感覺,而這種靠近身體的勢力範圍內,通常只能允許親近之人接近。相反,像這位評論家一樣允許別人進入你的身體四周,就會有種已經承認和對方有親近關係的錯覺,這一點對任何人來說都是相同的。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親疏遠近看彼此之間的距離就能顯現出來。通常情況下“手放在你肩膀,我們已是情侶”。的確,本來一對陌生的男女,只要能把手放在對方的肩膀上,心理的距離就會一下子縮短,有時瞬間就成為情侶的關係。推銷員就常用這種方法,他們經常一邊談話,一邊很自然地移動位置,捱到顧客身旁。

因此,只要你想盡早和陌生人親密起來,就應制造出自然接近對方的機會。

  談話時採取旁邊的位置,有利於和初次見面人打交道

每個人都有同感,就是和初次見面的人對面談話,不是一件很好受的事。這是因為兩人的視線極易相遇,而導致倆人之間的緊張感增加。一位富豪曾經談起,如果有他不願意借錢給他的人向他借錢,他就會和他面對面交談。因為這樣談話會使對方緊張而不敢亂開口,即使借給了他也不敢不還,而相反借錢不還的,都是坐旁邊位置談話的人。

與人交談時坐在旁邊的位置,自然就會輕鬆下來,這是因為不必一直意識到對方的視線,而只在必要時看他的視線即可。坐在對方旁邊的位置與之交談,對親近感的增加很有幫助。因此,和初次見面的對方要增加親近感時,最好避免和他面對面的交談,而應儘量坐在他旁邊的位置,才能令對方的視線有轉移之地,同時因為不會產生緊張感,所以能很快建立親近感。

中國人性潛規則(下):有時需要黑臉開戲,紅臉收場,收藏學習

  見面的次數越多,印象就越深

對一名成功的推銷員來說,經常到主顧家中去,被認為是和主顧熟悉的要訣之一,尤其是以“到附近來辦事,順便來看看你”這種說法,更能抓住主顧的心。像這樣習慣於親近的方法,在心理學方面被認為和學習一樣。一般來說,認為集中學習不如分散學習來得有效。

譬如我們要用12小時學習,那麼一天用功2小時,而連續一個禮拜,比一口氣熬夜念12小時更加有效。此外,到駕駛訓練班學習駕車,一天的練習時間也都有一定的限制,絕不會讓你超出時間,也就是利用這種分散學習的效果。

在人際關係方面,使對方產生親近感,也就是給予對方好印象的基本條件。而要滿足這項條件,利用這種“分散效果”,可說是給對方強烈印象的最好方法了。

一般而言,整夜在一起喝酒的朋友,和那些長時間交往的朋友相比,乍看之下好像前者的人際關係較穩固,但實際上,這種關係如不加以持續,那麼兩者之間的交情就會愈來愈淡,這一點是顯而易見的。譬如有人問你“你和某人的關係如何”?而你回答“我見過一次”和“偶爾會見面”,那麼給人的印象就不同了,而和“常見”這個回答就更不同了。道理顯而易見,見面的次數和倆人之間的親近度是成正比的。

交往不拒絕功利

不管是感情還是功利,既然人際交往是互利的,是為了滿足雙方各自的需求,那麼人際交往的延續就有一個必要的條件:交往雙方的需求和需求的滿足必須保持平衡。否則,人際交往就會中斷。人際交往的發展要在雙方需求平衡、利益均等的條件下才能進行。

人際交往的一個基本原則就是互利。我們的社會提倡奉獻和利他精神,但這是一種最高層次的人際交往境界,很難要求所有人都做到這一點。

人與人之間需要交往,儘管每個人具體的交往動機各不相同,但最基本的動機就是為了從交往對象那裡滿足自己的某些需求。實際上,人際交往中的互惠互利也是合乎我們社會的道德規範的。

李梅是大一的新生,剛剛踏入校門,對學校裡的一切事情都是未知的。學校也是一個小小的社會,也存在著人與人之間的互利交往。李梅很想加入學生會,但是不知道自己從何入手。無意中得知學生會主席是自己的老鄉,於是李梅就已老鄉的名義與學生會主席結識,“十一”回家主動幫她買了回家的車票,她還把家裡郵來的特產送給他。不久,他們就很快成為了朋友。在競選學生會時,得到老鄉的提示,做了充分的準備,李梅自然如願以償。

互利互惠即互酬互助,指人們在交往中互相考慮對方的價值和利益,滿足對方的心理需要,使彼此都能從交往中得到精神的滿足和相互的幫助。人際交往中的互利,是互助而不是交易,是一種“只有助人,才有人助”的生活哲理,是“施恩不圖報”與“好心得好報”的辯證統一。交往中,雙方都應有所“施”,也就有所“受”。

所謂互利原則,既包括物質方面的,也包括精神方面的。由於受傳統觀念的影響,過去人們交往中更願意談人情,而忌諱談功利。事實上,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需求是多層次的,粗略地可以分為兩個基本層次:一個層次是以情感定向的人際交往,比如親情、友情、愛情;另一個層次是以功利定向的人際交往,也就是為實現某種功利目的而交往。現實中人們時常會自覺或是不自覺地將這兩種情況交織在一起。有時候即使是功利目的的交往,也會使人彼此產生感情的溝通和反應;有時候雖然是情感領域的交往,也會帶來彼此物質利益上的互相幫助和支持。還有,在人的各種交往中,有時是為了滿足物質需求,有時則是為了滿足精神的需求。換言之,人際交往的最基本動機就在於希望從交往對象那裡得到自己需求的滿足。這種滿足,既有精神上的,也有物質上的。所以,按照人際交往的互利原則,人們實際上採取的策略是:既要感情,也要功利。

生活中常常見到有人抱怨人情淡漠,朋友缺乏友情,甚至不講交情。其實說穿了,抱怨的一方往往是由於自己的某種需求沒有獲得滿足,而這種需要往往也是非常功利的。所以,我們不必一味追求所謂的“沒有任何功利色彩的友情”,也不必輕率地抱怨別人沒有“友情”。我們只需要坦率地承認:互利,是人際交往的一個基本原則;既要感情又要功利,是人際交往的一個常規策略;需求平衡、利益均等,是人際交往的一個必要條件。

當然,也有例外的例子,那就是聖人。問題就在於我們多是凡人。就是做聖人,也該是自己先做聖人,而不該指望別人先做聖人。所以,當朋友之間的交往出現障礙時,我們還是先看看在人際交往上哪裡出現毛病才是。

  為人處世應當讓三分

古人云:“處事須留餘地,責善切戒盡言。”人生一世,萬不可使某一事物沿著某一固定的方向發展到極端,而應在發展過程中充分認識其各種可能性,以便有足夠的條件和迴旋餘地採取機動的應付措施。

處世謹慎,臨事不危,有一種小心翼翼的態度,三思而行,這是必然的。但要做好卻不容易。個性強的,容易動肝火,起意氣,雖知道要謹慎,卻熬不住性子,終使言行變得衝動、冒失。而個性柔弱的人,又容易過分謙卑,言行顯得懦弱、遲緩。而在強烈的功利吸引之下,無論強者與弱者,都容易一改本性,成為冒險鬼,自取失敗。所以,做到謹慎,重要的是把握分寸,留有餘地。

說話,評論一件事,一個人,應當實事求是,從好的方面看的同時,也應看到壞的方面,切忌感情用事。喜歡起來,什麼都好,厭惡起來,一無是處。如果眼前不吃虧,將來必知禍從口出。把握好分寸,留有餘地,則自己進退方便自如。

王兵和同事因為某些工作上的小事而吵嘴,弄得倆人很不愉快,王兵向他的同事說:“從今天起,我們繼絕所有關係,彼此毫無瓜葛……”說完話還不到兩個月,他的同事就晉升成為他的上司,然而李兵因為當時話講的過重,只好另謀他就。

當然,狀況並不是只我說的這幾個。固然把話說滿有時也有實際上的需要,但我認為,除非必要,還是保留一點空間的好,既不得罪人,也不會讓自己陷入困境。

謹慎也當留有餘地。之所以說做人不是事事當謹慎,是說謹慎到一定情況當換一種形式,或叫果敢,或叫靈活。

劉邦在鴻門宴上,被張良叫了出來,實際已離虎口。如果想要逃走,又謹慎地履行禮節,去向項羽、亞父告別,無異於送肉上砧板。這時,劉邦既已出門,該撒腿就跑,而講禮數去辭行就是愚蠢。所以樊噲說:“大行不拘小謹,大禮不辭小讓”。

初入道經商的人,將本求利,能得大利,求其中利,留有餘地,把握住這個分寸,就是謹慎。農村學生考大學跳龍門,達到重點大學分數線了,無絕對把握錄取,報名的志願表上填個二類大學,以求穩操勝券,這也是謹慎。雖不能達到心滿意足的最佳效果,但卻可免除失敗危險。

總之,謹慎,留有餘地,不說過頭話,不做心力用盡的事,則隨時可以應付意外情況。因為於人本身,強中自有強中手,而於事態發展,也時有不測風雲。因此,但凡做事就要留有餘地,會讓你在人際交往中進退自如。

不要忽略“面子問題”

人常說“人為一口氣,佛為一炷香”。面子問題是頭等大事,因此在人際交往中更應該注重面子問題。

在中國的社會里,面子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問題,為了面子,小則翻臉,大則會鬧出人命;如果你是個對面子不看重的人,那麼你必定是一個不受歡迎的人;如果你是個只顧自己的面子,卻不顧別人的面子,那麼你同樣不會受歡迎。無論是因為你還是因為別人而傷及了他人的面子,後果都不會很樂觀。

單位搞活動,大家去飯店吃飯,大領導當著所有人的面誇獎了小劉,但卻沒有對小領導的成績予以肯定,小劉也沒在大領導的面前談及小領導的功勞。小領導很是生氣,認為丟了面子。因此在大領導走後當著所有人面指著小劉說,“你以為你是誰啊,你等著,明天我叫你上不了班!”平時小劉規規矩矩的幹活,並沒有得罪他,看來小劉以後的日子不好過了。

“面子”是什麼呢?“面子”是一個人在同僚中立足的“根本”,換句話說,是代表“地位”,所以你若當面羞辱某人,某人因此覺得被同仁看笑話,很沒“面子”,他是有可能為此和你拼命的。

所以,在社會上行走,你一定要了解“面子問題”,否則處理失當,會對你的人際關係和事業造成很大困擾。

不過,“面子問題”又很微妙,有關面子的事大多不好明說,只能靠自己體會。那麼“面子問題”就難以處理了?不然,只要抓住兩大原則就可以了。

第一個原則是消極的,也就是不要做出“不給面子”的事。例如:

(1)不要當面羞辱人,包括同事、上司、屬下、朋友,尤其是人身攻擊的羞辱更是不宜。

(2)對某人有意見,應私下溝通,不要當面揭發,以免他下不了臺。

(3)強龍不壓地頭蛇,勿越界管人閒事。

(4)打狗看主人,勿因意氣而羞辱對方的手下。

(5)遇到分輸贏的場合,手下留情,不必贏得太多。

(6)“心中有別人”,也就是有上司、有長輩、有朋友,不要逾越自己的本分。

(7)不要搶別人的功勞,也不要搶別人的機會。

總而言之,只要心中懷著對對方的尊重,替對方著想,那麼就不致做出“不給面子”的事了。“不給面子”的事最易引起是非,所以必須小心。

第二個大原則是積極的,也就是主動“做面子”給對方,例如:

(1)替對方在同事、朋友及上司面前說好話,為他做公關,但不可太肉麻、露骨、刻意。

(2)對方有喜慶,主動以適當的方式參與慶賀。

(3)對方有難言之苦,不動聲色,悄悄地主動替他解決。

(4)適當地吹他、捧他,協助他建立人群中的地位。

帶著“我能替對方做什麼,讓他有面子”的想法來做就對了。這兩大原則,前者可避免人際關係出現問題,後者則可積極地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而你的付出,也必然得到回饋。

  寬以待人,有理也要讓三分

“若想在困難時得到援助,就應在平時寬以待人。”包容接納、團結更多的人,在順利的時候共同奮鬥,在困難的時候患難與共,進而為自己增加成功的能量,創造更多的成功機會。反之,則會使大家疏遠他,在其成功的道路上,人為地增加了阻力。

人們往往把大海比作寬廣的胸懷,因為大海能廣納百川,也不拒暴雨和巨浪;也有人把忍耐性比做彈簧,彈簧具有能伸能屈的韌性。人們在一個單位或集體中工作學習,難免會產生一些意見或矛盾。但是,如果經常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爭得面紅耳赤,誰都不肯甘拜下風,以致大打出手,事後靜下心來想想,當時若能忍讓三分,自會風平浪靜,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事實上,越是有理的人,如果表現得越謙讓,趣能顯示出他胸襟坦蕩,富有修養,反而更能得到他人的欽佩。

漢朝時有一位叫劉寬的人,為人寬厚仁慈。他在南陽當太守時,小吏、老百姓做了錯事,為了以示懲戒,他只是讓差役用蒲草鞭責打,使之不再重犯,此舉深得民心。劉寬的夫人為了試探他是否像人們所說的那樣仁厚,便讓婢女在他和屬下集體辦公的時候捧出肉湯,故作不小心把肉湯灑在他的官服上。要是一般的人,必定會把婢女毒打一頓,至少也要怒斥一番。但是劉寬不僅沒發脾氣,反而問婢女:“肉羹有沒有燙著你的手?”由此足見劉寬為人寬容之肚量確實超乎一般人。

這就是有理讓三分的做法,劉寬的肚量可謂不小。他感化了人心,也贏得了人心。人人都有自尊心和好勝心,在生活中,對一些非原則性的問題,我們應該主動顯示出自己比他人更有容人之雅量。

俗話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每個人都難免會偶有過失,因此每個人都有需要別人原諒的時候。

大部分人一旦陷身於爭鬥的漩渦,便不由自主地焦躁起來,有時為了自己的利益,甚至是為了面子,也要強詞奪理,一爭高下。一旦自己得了“理”,便決不饒人,非逼得對方鳴金收兵或自認倒黴不可。然而這次“得理不饒人”雖然讓你吹著勝利的號角,但也成了下次爭鬥的前奏。因為這對“戰敗”的對方也是一種面子和利益之爭,他當然要伺機“討”還。

在這種時候,我們為什麼就不能像劉寬那樣,即使自己有理,也應讓別人三分。其實,有些時候給他人讓出了臺階,也是為自己攢下了人情,留下一條後路。

寬以待人,要有主動“讓道”精神,寬容讓人。在與他人交往中,常常會因為個性、脾氣、愛好、要求的不統一,價值觀念的差異就會產生矛盾或衝突,此時我們應記住一位哲人的話:“航行中有一條公認的規則,操縱靈敏的船應該給不太靈敏的船讓道。我認為,這在人與人的關係中也是應遵循的一條規律。”

因此,做一個能理解、容納他人優點和缺點的人,才會受到他人的歡迎。相反,那些只知道對人吹毛求疵,又沒完沒了地批評說教的人,怎麼會擁有親密的朋友呢?人們對他只有敬而遠之!

將心比心,才能做到寬以待人,推己及人。推己及人,是以自己為標尺,衡量自己的行為舉止能否為人所接受,其依據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將心比心,設身處地。還可以用角色互換的方法,假設自己站在對方的位置上,想一想對方會有什麼反應、感覺,從而理解他人,體諒他人,懂得了這點,當別人理短時就會大度地寬容他人,他人才會在自己理短時容讓你,以此建立相互寬容的人脈關係網。

送禮要送到心坎裡

送禮送到心坎裡,說到底也就是對症下藥,在堅持原則的前提下投其所好。正如送禮,要送得合適,其中一條重要的原則就是要對方喜歡。

中國是一個重人情的社會,很多事情靠公事公辦往往辦不成。因此,溝通就成了辦事的必要環節,要想有個良好的溝通就應該有所行動,而送禮就是這種行動的最佳表現。同樣的辦事,有的人送禮就能把事情辦成,有的人送禮就沒有什麼效果。可見,送禮也是一個學問。

清代鉅商胡雪巖既善於經商,也善於經營自己的關係網,他的精明之處在於他善於抓住不同人的特點,投其所好。

在胡雪巖的那個時代,要經營勢力,離不開銀子的作用。胡雪巖深諳此道,自然也從不吝惜銀子,甚至到了有“求”必應的地步。比如時任浙江藩司的麟桂調署江寧藩司,臨走時在浙江虧空的兩萬多兩銀子需要填補,又一時籌不到這筆款項,便找到胡雪巖請他幫助代墊,胡雪巖二話沒說便爽快地應承下來,以致麟桂派去和胡雪巖相商的親信也“感動”不已,稱胡雪巖實在是“有肝膽”、“夠朋友”,要他一定不要客氣,趁麟桂此時還沒有卸任,有什麼要求儘管提出來,反正惠而不費,他一定肯幫忙。胡雪巖做的卻也實在“漂亮”,他沒有提出任何索取回報的具體要求,只是希望麟桂到任之後,有江寧方面與浙江方面的公款往來,能夠指定由他的阜康票號代理。這一點點要求,對於掌管一方財政的藩司來說,自然是不費吹灰之力。事實證明,胡雪巖的投資是有眼光的,最終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收益。

胡雪巖為了與閩浙總督拉上關係,也頗費了一番心思。胡雪巖初次拜見左宗棠時,左宗棠因為聽到一些關於胡雪巖與太平軍關係的謠言,對他頗有戒備,甚至都不給他讓座,很是“涼”了他一把。而胡雪巖最終還是得到了左宗棠的信任,甚至被引為知己,左宗棠由此成為胡雪巖在官場比王有齡更有力量的靠山。後來也就是因為左宗棠的大力舉薦,胡雪巖才得到朝廷特賜的紅頂子。

在人際交往中要取得他人的信任是很不容易的。胡雪巖取得左宗棠的信任,其實只做了兩件事:

第一,獻米獻錢。胡雪巖回杭州,帶到杭州去的有1萬石大米和10萬兩銀子。本來這1萬石大米有一個名目,那就是當初杭州被圍時,胡雪巖與王有齡商量,由胡雪巖冒死出城到上海採購大米以救杭州糧絕之急。胡雪巖購得大米1萬石運往杭州但無法進城,只得將米轉道寧波,現在杭州收復,胡雪巖將這1萬石大米又運至杭州,且將當初購米款兩萬銀子面交左宗棠,等於是他既回覆了公事,以此證明自己並非攜款逃命,而又另外無償獻給左宗棠1萬石大米。那10萬兩銀子則是胡雪巖為了敦促攻下杭州的官軍自我約束,不要擾民,而自願捐贈的犒軍餉銀。清軍打仗,為鼓勵士氣,有一個不成文的規矩,攻城部隊只要攻下一座城池,三日之內可以不遵守禁止搶劫姦淫的軍規,就能獲得獎賞胡雪巖獻出10萬兩銀子,是要換個秋毫無犯。

第二,主動承擔籌餉重擔。左宗棠幾十萬兵馬東征鎮壓太平軍,每月需要的餉銀達25萬之巨,當時朝廷財政支出,用兵打仗採取的是“協餉”的辦法,也就是由各省拿出錢來做軍隊糧餉之用,實際上是各支部隊自己想辦法籌餉。胡雪巖聽到左宗棠談起籌餉的事,毫不猶豫就表示自己願意為此盡一分心力,而且當即就為籌集軍餉想出了幾條很是行之有效的辦法。

胡雪巖做的這兩件事,的確做到了抓住送禮的關鍵所在,因而也是一下子達到了自己的目的。所謂抓住了關鍵,是因為糧食、軍餉,都是左宗棠此時最著急也最難辦的事。杭州剛剛收復,善後是一件大事,而善後工作要取得成效,第一位的是要有糧食,另外,當時鎮壓太平軍實際是左宗棠與李鴻章協同進行,太平軍敗局已定,左宗棠當然想爭頭功,這個時候,糧草軍餉也是當務之急。沒有糧餉就無法進一步展開攻勢。而且一旦“鬧餉”,部隊無法約束,也就勢成“烏合之眾”,還會釀出亂子。胡雪巖的到來,使這兩件讓左宗棠頭痛的事情一下子迎刃而解,哪裡還有不得他賞識的道理!用左宗棠的話說,解決了這兩個問題,不但杭州得救,肅清浙江全境他也有把握了。難怪胡雪巖去拜見他,開始連坐都不讓,到聽說運來了糧食,不僅讓座而且是升炕,而到了談及籌餉,他馬上吩咐留飯了。

送禮送到心坎裡,說到底也就是這對症下藥,在堅持原則的前提下投其所好。正如送禮,要送得合適,其中一條重要的原則就是要對方喜歡。而要對方喜歡,常常也就是送給對方急需的,又一時沒有的。比如左宗棠求事功,胡雪巖正好給他送去能使他成就事功所必需的東西,一送之下,也就送出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胡雪巖說:“送禮總要送人家求之不得的東西。”可見他是深諳此道的

中國人性潛規則(下):有時需要黑臉開戲,紅臉收場,收藏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