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淚目」心酸的團圓:留守娃遠赴千里之外與打工父母一起過中秋

「泪目」心酸的团圆:留守娃远赴千里之外与打工父母一起过中秋

每逢佳節倍思親。對中江縣石埡子小學的女孩許安琪和涼山州越西縣的少年克哈來說,他們最大的心願就是能和在外務工的父母團圓。今年中秋,在共青團德陽市委的幫助下,2個孩子分別趕到千里之外的山東濰坊、淄博和父母相見。

「泪目」心酸的团圆:留守娃远赴千里之外与打工父母一起过中秋

一個擁抱

許安琪的父母都在山東濰坊務工,今年8歲的她從小就跟著他們在外漂泊。

去年,因為父母離異安琪跟了爸爸,才回到老家中江石埡子村讀書。安琪說,她最大的心願是和爸爸、媽媽還有妹妹團聚。

22號,在志願者的陪伴下經過一路奔波,小安琪趕在中秋前到達父親工作的地方。一聽到馬上就能見到爸爸,原本害羞文靜的小女孩,一下子話也多了起來。

中午11點多,爸爸忙完手中工作,便匆匆趕來見小安琪。

“爸爸!”小安琪看到匆忙趕來的爸爸,高興地飛奔過去,撲入爸爸溫暖結實的懷抱中。

「泪目」心酸的团圆:留守娃远赴千里之外与打工父母一起过中秋

跨越了1700多公里,相隔了半年之久,一個緊緊的擁抱,化解了父女倆無盡的相思。

“長高了!想爸爸沒?”

“爸爸,你能不能每天都回家看我?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哪裡都好。”都說男兒有淚不輕彈,此刻的安琪爸爸再也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不停地抹著眼淚。

徵得同意後,志願者同安琪媽媽取得聯繫,安琪媽媽帶著妹妹匆忙從濰坊另一個打工地點趕了2小時車過來。

安琪見到媽媽和妹妹歡喜不已,從書包裡拿出了特意從家鄉中江帶來的核桃和蛋糕。媽媽為安琪整理了碎髮、剪了指甲,撫摸著安琪默默流下了眼淚。

「泪目」心酸的团圆:留守娃远赴千里之外与打工父母一起过中秋

之前曾有志願者去小安琪家裡家訪,問安琪朋友多不多,安琪說不多。問她為什麼,她說,“學校同學說我沒有父母……”但安琪從來不曾對爸爸提這些。

“我也渴望能在家人身邊,但老家沒有合適的工作。”安琪爸爸說,他計劃今年做完這個項目後,就把父母孩子接來一起生活。

一頓團圓飯

和小安琪相比,15歲的男孩克哈顯得有些寡言少語。克哈有4個兄弟姐妹,小小年紀已經去過廣州、烏魯木齊打過工,去年在父親的勸說下才回到家鄉涼山越西繼續讀書。

山東淄博,這是克哈第一次到父母打工的地方。看著父母遠遠走來,克哈有些害羞,沒有像小安琪一樣興奮地撲到父母懷裡。

見到兒子,父親緊握雙手微低著頭,剋制著內心的激動,而母親早已淚流滿面,快步向前,將克哈擁入懷中。

「泪目」心酸的团圆:留守娃远赴千里之外与打工父母一起过中秋

前往父母住地的路上,幾句家鄉話的交流能感受到這個大男孩內心埋藏的那份思念。

以前,克哈很少與父母說自己的夢想,這一次見面,克哈向父母第一次說出以後想當一名老師。“你要好好讀書,將來走出山溝溝。”對於兒子的夢想,父母用最樸實的一句話鼓勵。

早年在外打工的經歷,讓克哈有著遠超於同齡人的獨立和生活技能。

中秋節當天,克哈想親手為父母做一頓飯。克哈說,彝族沒有過中秋節的習俗,“但今天見到了爸媽,所以這個團聚的節日一定要過。”

父母平時住在工地上,吃的都是大鍋飯,給他們開一頓“小灶”遠比克哈想象中困難。臨時的“廚房”就選在父母住的板房裡,沒有案臺,克哈就把案板放在高低床“下鋪”,彎著腰在齊膝高的床板上切菜、切肉。

一陣忙活之後,一鍋香噴噴的白菜燉“坨坨肉”煮好了。父母高興地叫來工友一起品嚐兒子的手藝。

「泪目」心酸的团圆:留守娃远赴千里之外与打工父母一起过中秋

沒有桌子,就將鍋放在地上,克哈陪著爸媽和工友們,圍著熱氣騰騰的鍋吃起來。雖然只有一個菜,但工友們都說“好吃”。

中秋的淄博天氣早已轉涼,諾大的工地上,小小的板房內,這頓簡單幸福的團圓飯,溫暖了所有人的心。

讓新聞觸動心靈

長按掃碼關注我們

記者 周玉琴 圖片 團市委提供 編輯 汪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