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高新區30年|常州高新區:常高常新 更高更新

從無到有、從弱小到壯大,從模仿學習到自主創新,從最初的一片農田到今天“工業化和城市化良性互動、新產業和新空間逐步凸顯”的現代化新城區,26年來,常州高新區歷經風雨,成長壯大,走出了一條創新發展的道路。以11.6%的土地面積,貢獻了常州市經濟總量的20.2%、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的21.5%、出口總額的33.7%,成為了常州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在最新國家高新區年度評價綜合排名躋身第25位,位列江蘇省國家高新區前三強。

國家高新區30年|常州高新區:常高常新 更高更新

搶抓機遇 從弱到強

常州高新區成立於1992年11月。26年來,常州高新區始終強化機遇意識,牢牢順應和搶抓歷史賦予的五次重大發展機遇。

上世紀90年代初,常州高新區迎來全國對外開放重心向以上海為中心的長三角轉移,特別是蘇南全面推進經濟國際化的歷史性機遇。1990年4月,中央決定開發開放上海浦東,實施以浦東為龍頭、促進長三角經濟向更高層次發展、進而帶動整個長江流域經濟發展的重大戰略。這是擴大改革開放、優化全國生產力佈局的重大部署。常州市委、市政府敏銳意識到這一重大歷史機遇,不等不靠,果斷決策,接軌上海,探索並建立了常州乃至江蘇首個開發區雛型——780畝的城北工業村。這一歷史決斷,直接帶動了常州產業發展的空間佈局、決定了影響常州城市形態建設的“向北發展戰略”,奠定了常州成功申報並通過設立國家高新區的堅實基礎。

1992年,國家掀起新一輪對外開放和引進外資高潮,加速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決定在智力資源相對密集的大中城市建立高新區。這是國家在產業佈局和發展載體上主動探索“經濟國際化與城市化互動並進”的一次突破性實踐。在這一歷史機遇面前,常州又一次積極作為、主動爭取,在城北工業村基礎上,規劃5.63平方公里的開發區域,與蘇州、無錫一起躋身國家高新區。

國家高新區30年|常州高新區:常高常新 更高更新

新世紀後,江蘇啟動以整合全省生產力佈局和全省地域整體開發為特徵的“四沿(沿江、沿滬寧線、沿隴海線、沿海)開發戰略”,特別是重點推動“新一輪沿江開發、建設長江兩岸國際製造業聚集帶”。2003年,江蘇為拓展和提升全省生產力佈局形態,加速形成以高新技術為主導、現代製造業為主體、大企業為支柱、現代物流業相配套的“沿江工業走廊”,啟動實施了新一輪沿江開發戰略。這是深遠影響江蘇經濟的重大決策,也是江蘇在沿江發展的方向、空間、重點等方面實施的一次重大跨越和調整。面對這一機遇,常州高新區藉助兩次行政區劃調整的空間條件,不失時機地優化形態、調整佈局、提升功能,有力地推動了園區由單一形態向多功能綜合性產業園區發展。園區貫徹常州“以港興市、通江連海”的發展戰略,先後規劃了高新區、新龍區和新港區3個組團,並建立了國家環保產業園、國家火炬計劃三藥產業基地、國家火炬計劃軟件產業基地、電子科技產業園、留學人員創業園等特色專題園區和產業基地,開通了海關直通點、常州港一類口岸、出口加工區等重大開放功能。

2009年,恰逢啟動國家創新型科技園區試點和江蘇打造“戰略性新興產業先行區”“蘇南自主創新示範區”的歷史性機遇。面對這一突出競爭力、面向創新轉型的機遇,常州高新區圍繞提升國際競爭力,加大自主創新能力,加快創新型經濟轉型,實現“二次創業”。建設了光伏、創意、生物醫藥、新能源車輛等四大國家創新型科技園區;引進了大批領軍型創新創業人才,同時把培育高新技術企業作為新一輪發展的重點,推進產業轉型升級。

國家高新區30年|常州高新區:常高常新 更高更新

2015年以來,園區又迎來了國家推動“中國製造2025”“一帶一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重大戰略,江蘇建設“一中心、一基地”、沿江“只搞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揚子江城市群建設”的歷史性機遇。面對發展理念、發展方式的深層次調整,常州高新區圍繞實業立區、創新驅動、產城融合目標,開啟了“三次創業”的新徵程。近年來,園區明確了八大產業鏈的生產力總體佈局,引進了中國科學院遺傳資源研發中心、浙江大學工業技術轉化研究院、清華大學兩岸發展研究院、印刷電子產業研究院等一批重大創新載體、加大了濱江化工園區的騰籠換鳳力度、加快了新龍商務城的開發建設,啟動了綜合港務區的總體規劃,正在努力構建以高效政府、尖端人才、高端產業、創新載體、活力社會和宜居城區為主要構成機理的全要素創新生態。

從1992年設區之初的5.63平方公里到1995年的116平方公里、2002年的439平方公里、2015年的509平方公里,版圖的三次擴容,常州高新區步入“國際化帶動、城市化推進、產城融合發展”的新階段。26年來,常州高新區始終主動適應形勢與趨勢變化,根據不同發展階段及時作出了戰略思路的調整。從“以貿興區”到工業帶動、區劃帶動、功能帶動、外向帶動,園區地區生產總值從1992年成立時的3.92億元到2017年的1340.2億元,高新技術產業產值達1880.2億元,累計實際到賬外資突破100億美元。

國家高新區30年|常州高新區:常高常新 更高更新

產業躍升 集結號響

組件累計發貨量突破30GW,全球排名第一;

向國際電工委員會提出的《EVA交聯度測試方法》正式發佈,引領了中國光伏企業開啟參與制定國際標準的先河;

制定了63項中國和全球的光伏行業標準,涵蓋過去5年60%的行業標準……

世界光伏看中國,中國光伏看常州,這些都是成長壯大在常州高新區的天合光能“領跑”全球的“成績單”。

照亮世界,是星宇車燈一直以來的夢想。

自2011年2月,常州星宇車燈股份有限公司正式上市以來,這個夢想正在漸成現實:2016年承接的138個新項目中,不僅有奧迪A3、Q5的前照燈,還有寶馬F45/F46LCI後組合燈項目,為德國寶馬全球平臺配套;去年該公司的高端客戶名單上又新增了沃爾沃、捷豹陸虎等“大咖”。

中簡科技是我國高性能碳纖維行業領軍企業,填補了國產高性能碳纖維在航空航天應用領域的空白,打破了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長期在高性能碳纖維材料及裝備上的國際壟斷。

……

國家高新區30年|常州高新區:常高常新 更高更新

“藏龍臥虎”的常州高新區,26年來同心合力破難題,全心全意創新業,緊扣產業關鍵領域,持續深化產業鏈精準招商,深化與大院大所、高等院校、龍頭企業合作,培育、支持了一大批科技含量高、成長性好、爆發力強的創新型企業,成功實現產業鏈式集聚,八大專題園區體量逐漸壯大、內涵不斷充實

2017年,常州高新區圍繞“一特三提升”探索產業精準發展道路,初步形成了重點發展光伏智慧能源、碳纖維及複合材料以及新能源汽車及汽車核心零部件、新醫藥及醫療器械、新一代信息技術“兩特三新”產業的總體定位。2017年,園區“兩特三新”產業完成產值1080億元,佔規上工業比重達到36%。

站在新起點,常州高新區如何將創新發展的大旗插上新高地,如何緊抓創新發展的機遇?尤其是在產業升級、園區轉型方面,又該作何擔當,如何引領?

常州市委常委、常州高新區黨工委書記周斌表示,聚焦區域優勢和特色,推動產業向“高精尖”轉型升級,是園區增強區域競爭比較優勢,加快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現實可行路徑。

國家高新區30年|常州高新區:常高常新 更高更新

今年,常州高新區提出更加聚焦具備國際核心競爭力的光伏智慧能源產業和碳纖維及複合材料產業,高舉“光伏名城·東方碳谷”大旗,全力創建國家新能源物聯網產業創新中心和國家碳纖維及複合材料產業創新中心,以行業細分、微分冠軍為目標,聚力推動“兩特”產業加快實現高端化、集群化、品牌化。一是光伏智慧能源產業。以打造“光伏名城”為目標,以天合光能全球行業龍頭地位為引領帶動,以建設國家新能源物聯網產業創新中心為核心驅動,集聚全球光伏新能源產業優勢力量,進一步聚焦技術創新和模式創新,引領全球光伏智慧能源體系和標準建設。重點支持天合光能通過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向智慧能源集成方案提供商轉型,推動由“造、發、儲、配、售”全鏈條產業模式向“發、儲、配、用、雲”創新和成果輸出轉變,引領新能源物聯網產業發展。探索並支持天合光能新能源物聯網系統和模式在新龍國際商務區、傳感小鎮等片區建設中率先示範應用,加快這一產業新模式的市場檢驗和市場推廣,引領新能源物聯網產業迅速崛起。二是碳纖維及複合材料產業。以打造“東方碳谷”為目標,更加聚焦碳纖維製備及應用兩大重點,發揮中簡科技“源頭型”創新的技術優勢和對下游產業鏈的牽引優勢,以及以康得復材、宏發縱橫等企業的市場應用領域優勢,著力建設碳纖維及複合材料國家產業創新中心和國家軍民融合發展示範園,加快構建“軍、政、產、學、研、用、金、商”協同發展體系,通過“技術研發+專業孵化+專業基金+專業招商”四位一體建設,突出向軍工、航空航天、交通輕量化等戰略前沿材料產業滲透,全力打造常州北有碳纖維、南有石墨烯的國家碳材料產業高地。

國家高新區30年|常州高新區:常高常新 更高更新

創新生態 持續發力

去年1月,我國第一次採用碳玻混合織物高性能材料製造的新型大巴在上海投入使用。這種由常州宏發縱橫新材料公司自主研發的碳玻混編增強材料,不僅使車身減重1.5噸,還顛覆了大巴車的製造工藝,降低了製造成本,打破了國際壟斷。

宏發縱橫這家在常州高新區土生土長的企業,始終將自主創新作為原動力。“正是常州高新區的創新環境及管委會的大力扶持,才有了宏發縱橫的今天。”公司總經理助理薛英的話代表了常州高新區企業家的心聲。

就好比是一粒種子,播種於常州高新區,這裡的體制機制成就了一方沃土,這裡的政策環境是陽光雨露,當創新舉措開花結果,又能服務於此,帶動園區創新要素的集聚,推動園區創新集群的形成。

常州高新區的創新“樹論”,最終為園區形成了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創新生態圈”。

“高新區,是創新的結晶;創新,是高新區的靈魂。”在常州高新區管委會主任陳正春看來,創新是第一動力,只有聚力創新、敢闖敢試,才能彰顯鮮明特色、增創競爭優勢。

國家高新區30年|常州高新區:常高常新 更高更新

從1992年成為國家高新區,常州高新區就成為了改革創新的試驗田。不論是開發模式的探索,還是“園鎮”合一的嘗試;不論是社會保障機制的完善,還是政府管理體制和服務模式的突破;不論是各項國家、省部級試點,還是具體工作中的土辦法、新點子,無一不體現著創新的意識、創新的理念、創新的舉措和創新的勇氣。

近年來,常州高新區持續與中國科學院、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安泰科技等科研院所、高科技企業合作,引育了安泰創明研究院、浙江大學常州工業技術研究院、中科院自動化所常州智能機器人研究所等高端創新平臺,凝練技術產業方向,建立完善了績效激勵機制,增強與地方經濟的結合度。園區目前擁有兩站三中心及各類平臺428個,其中重大創新載體10個、眾創空間23家、孵化器31家、加速器8家,孵化總面積超過230萬平方米。實施了381項國家級和647項省級科技項目,招引了98名國家“千人計劃”“萬人計劃”專家和657個“龍城英才”項目,初步形成了“一核心四驅動”的創新佈局。

去年以來,常州高新區發佈實施《增創發展新優勢創新驅動行動方案》,重點實施創新型園區提升工程、創新型企業提升工程、創新創業載體提升工程、國際化開放創新高地提升工程、知識產權戰略提升工程、創新環境提升工程等“六大工程”,力爭到2020年,基本形成創新驅動發展的體制機制,高新技術企業突破500家,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65%。全力把常州高新區打造成為蘇南領先、全國知名的人才高地、產業高地、創新高地,躋身全國高新區第一方陣。

國家高新區30年|常州高新區:常高常新 更高更新

民生為本 鑄就幸福

華燈初上,快節奏高效率的常州高新區卸下了工作的壓力,開始漸漸充盈起了生活的氣息。廚房、餐廳、商場、公園、城市、鄉村,不同的臉龐洋溢著相同的笑容。

經濟發展的根本目的在於增進人民的福祉。

作為產業高地、創新福地的常州高新區,在闊步發展的進程中,不忘將眼光投向工作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70萬居民,為他們刷上了一層幸福的底色。

近年來,常州高新區以城鄉一體化為導向,緊緊圍繞“一城三區十大功能板塊”的總體佈局,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成功獲批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首批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和江蘇省國土資源廳“多規合一”試點,實現城鄉面貌日新月異、城市功能日臻完善、城市品質不斷提升。

立足民生,常州高新區在各項社會事業發展上下足功夫:社會保障更加優越,城鄉居民社會保障全面實現一體化,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站)實現社區(村)全覆蓋;教育資源量質齊升;醫療衛生服務水平不斷提升;文化惠民豐富多彩;社會治理創新優化,平安新北、法治新北建設深入推進,公眾安全感和滿意度保持常州市前列。

國家高新區30年|常州高新區:常高常新 更高更新

高質量發展 走在前列

常州高新區應創新而生、因改革而強。26年來,風雨兼程、開拓奮進。但同時也已經到了爬坡過坎、轉型出關的緊要關口,到了乘勢而上、跨越趕超的機遇風口。只有進一步解放思想,紮實推進高質量發展,才能讓常州高新區常高常新、更高更新。

今年6月,常州高新區結合解放思想大討論活動,圍繞“產業高地、高鐵新城、科創中心、樞紐經濟、特色金融、綠色家園”六個課題開展深入調研。7月,常州高新區請來科技部火炬中心主任張志宏、南京大學原黨委書記洪銀興等專家,圍繞園區高質量發展戰略思考和六個子專題作點評,提出了有建設性的意見建議。8月,《關於常州高新區(新北區)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正式印發實施,文件圍繞產業、開放、文旅、城建、生態、民生六個方面,形成了“1+6”的總體架構。“1”是常州高新區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既聚焦了江蘇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六個高質量”發展任務,又體現常州市三個明星城市建設的新要求,明確了指導思想、基本原則、主要內容、保障措施四個方面內容;“6”是指六個專項行動計劃,分別圍繞產業創新、對外開放、文化旅遊、城鄉建設、生態環境、人民生活高質量發展,明確了發展目標、發展重點和主要舉措,並確定了牽頭單位和配合單位。

下一步,常州高新區將以常州市三大明星城市建設為指引,以工業明星城市建設強壯筋骨,以旅遊明星城市建設提升顏值,以管理明星城市建設彰顯氣質,全方位打造高端產業、科創中心、特色金融、樞紐經濟、品牌旅遊、運河文化、“旅遊+”、產城融合、集成改革、長江保護等十張全國有影響、蘇南有特色的城市名片,不斷向著全國高新區高質量發展的第一方陣加速挺進。

國家高新區30年|常州高新區:常高常新 更高更新

國家高新區30年|常州高新區:常高常新 更高更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