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是否有張姓皇帝?爲什麼?

無名140656313


不能說沒有,只能說沒有大一統的張姓皇帝,歷史上割據的王國還是出過帝王的。

有人說張姓出將相,不出皇帝。這話太絕對,在五胡十六國時期,就有張姓建立了一個強大的王國,還對歷史有過特殊貢獻,這就是前涼。

前涼的始祖是張軌,他本是西晉的涼州刺史。當時西晉天下大亂,張軌留在朝中,早晚被人吃掉,不如到外邊躲個清閒。

公元311年,張軌來了局勢比較平靜的西北涼州,經營起張家的天下。張軌是個幹實事的人,發展涼州經濟,擊退了周邊不老實的部落,確保涼州的穩定。

張軌入涼州,和東漢末年劉焉入益州很相似,但劉焉的野心是做皇帝,而張軌沒有,他始終自稱晉臣,絕不圖虛名而受實禍。張軌經常派人去朝廷送些土物產,雖然不值幾塊錢,但心意到了,還能撈到忠誠的名聲。

張軌死於314年,涼州大權交給了兒子張寔,這才是最根本的。家天下是核,只要實權掌握在自己家族手上,其他的外殼要不要都無所謂。前涼非常大,除了主體部分的甘肅省,還包括內蒙古最西邊,以及面積廣闊的西域,面積120萬平方公里,國都在姑臧(武威)。

張寔也不是傻子,知道想在亂世中生存,老爹那一套非常實用。晉愍帝司馬鄴出降前趙,不久被殺,張寔痛哭流涕,素服舉哀。張寔這麼做,一是真情實意,二也是做給天下人看的。

至於涼州,張寔是不會給任何人的,包括皇家司馬氏。涼州就是張姓控制的獨立王國,誰也管不了他。張寔死於320年,兒子張駿年齡太小,由弟弟張茂攝政。張茂有些像後來的前燕慕容恪,都替侄子攝政,但都沒有當老大的野心,侄子長大後,把權力還了回去。

西晉沒了,東晉跑到江南去了,前涼麵臨著前趙巨大的壓力。張駿的態度很明確:先活著,可以向前趙稱臣,受封涼王。但前趙劉矅敢對涼州有野心,大棒子伺候,沒少把來犯的前趙軍打得頭破血流。當然,以前涼的實力,只能割據涼州。張駿倒想擴大生產規模,結果被前趙軍幹掉了兩萬多人。

慘敗打醒了張駿,他知道自己有幾斤幾兩,決定向中原稱臣,防守反擊。後趙取代了前趙,前涼的外交基石沒有改變。

後趙皇帝石勒想佔前涼便宜,公元346年,石勒趁張駿剛死,就來欺負少主張重華。後趙大將麻秋沒想到小小的涼州竟然出一個軍事天才謝艾,揪住麻秋劈頭蓋臉一通打,死傷慘重。從此,石勒也放棄了吃掉前涼的野心,老實在中原待著。

不過呢,外患沒了,內亂又出來了。前涼從張重華開始,上層陷入了無休止的爭鬥。張重華運氣不錯,只當了十年“假”涼王就崩了,不然早晚也要被人宰掉。

當然,張重華如果地下有靈,他會被氣活的。他的庶兄張祚,乾的簡直不是人事。張重華去世,10歲的兒子張耀靈即位,但大權被張祚攥著。張祚想當涼王,先是和張重華的生母馬氏通姦,買通了馬氏,讓馬氏廢掉張耀靈,改立張祚。

這還沒完,張祚又和張重華的遺霜裴氏成了露水夫妻。張祚連自己的親侄女都不放過,張重華死時才27歲,女兒能有多大,都被張祚給糟蹋了。涼州人沒想到張祚兔子專吃窩邊草,寫詩諷刺張祚的亂倫。

張祚在國內胡鬧,得罪了很多實力派。張祚想偷襲鎮守枹罕的宗人張瓘,結果張瓘反攻到姑臧,殺掉了惡貫滿盈的張祚。

張瓘剛開始沒想當涼王,把張重華另一個兒子張玄靚抬出來當木偶。但張瓘名不正言不順,又想踢掉張玄靚自立。還沒等他動手,保皇派的宋渾和弟弟宋澄發兵滅掉張瓘。宋渾死後,宋澄專權,又得罪權臣張邕,張邕把宋澄幹掉後,自己成了涼州老大。還是老套路,張邕沒玩幾年,就下場領盒飯了,被張玄靚的叔叔張天錫給滅了。

換來換去,沒有改變的是張玄靚木偶的命運,反正誰來當老大,自己戳個章就行了。可張天錫野心更大,嫌張玄靚在臺上礙事,殺掉了年僅14歲的張玄靚,自立為王,時間是363年。

張天錫窮折騰,卻沒注意到當時的天下發生了巨大變化。後趙滅亡後,鐵血宰相王猛輔佐前秦天王苻堅,滅掉前燕統一中原。雖然王猛在375年就死了,前秦統一的步伐卻沒有停止。第二年,秦軍大舉壓境,張天錫糊弄單純的老百姓沒問題,苻堅可不好惹,很快就滅掉了前涼,統一北方。

張氏的前涼名氣不大,但歷史意義卻非常重大。晉朝大亂,北方的漢文化差點滅絕,但前涼卻接納了大批士人,可以說保留了漢文明的火種。在五胡十六國大亂世中,前涼出現了少有的文化繁榮。就憑這一點,歷史也應該感謝張姓為中華文明做出的貢獻。


地圖帝


眾所周知,張姓在中國是大姓,也是很常見的姓。2015年,中國姓氏排前五的分別是:李、王、張、劉、陳,為什麼姓張的人那麼多,在中華五千多年曆史中,當上皇帝的,張姓卻特別少?而且即使勉強當上,也都下場悽慘,不是短命被殺,就是做的傀儡皇帝。



有人說,這是因為玉皇大帝姓張,如果凡間皇帝也姓張,就很不合適。所以天庭規定,凡間皇帝不能由姓張的人做。

北宋末年的張邦昌算是當過皇帝,但也不過是在遼國的威逼下做了32天的傀儡皇帝——大楚皇帝,他的下場很慘,被“真皇帝”趙構賜死,自縊身亡。



和李自成一起造反的張獻忠,在四川成都做了大西政權的皇帝,最終也中箭身亡。

張姓皇帝似乎在中國水土不服,難以長久,真的是玉皇大帝姓張的原因?

玉皇全號是“太上開天執符御歷含真體道金闕雲宮九穹歷御萬道無為通明大殿昊天金闕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是道教最高主宰之神,猶如人間的皇帝,上掌三十六天,下握七十二地,掌管一切神、佛、仙、聖和人間、地府之事,亦稱為天公、天公祖、玉帝、玉天大帝、玉皇、玉皇上帝。



玉皇大帝雖然存在於傳說裡,但是在中國的某些地方,還是會定期的舉行玉皇大帝的祭祀活動,因為他們相信玉皇大帝是他們的祖先,或者說玉皇大帝曾經給當地帶來了恩賜等。

有一些關於玉皇大帝來歷的說法,主要有以下幾個觀點。

觀點一:

據《高上玉皇本行集經》記載,玉皇大帝的父親是淨德國王,母親是寶月光。很久以前,有個光嚴妙樂國,國王淨德和王后寶月光老年無子,於是令道士舉行祈禱,後夢太上道君抱一嬰兒賜予王后,夢醒後而有孕,懷胎一年,於丙午歲正月九日午時誕生於王宮。

太子長大後繼承位,不久舍國去普明香嚴山中修道,功成超度,經過三千劫成為大羅金仙。又經十萬劫,成為總執天道之神。又經億劫,終於成為了宇宙的共主玉皇大帝。玉皇大帝應該是光嚴妙樂國的太子,這一點最為準確。



觀點二:

玉皇大帝生前原是一個寨主,名叫張友人,又稱張百忍。話說盤古開天闢地以來,天地間一切祥和,後來諸神開始爭鬥、人間荒淫無度,使得天地三界大亂,太白金星因此下凡尋找才德兼備之人來做三界大帝。太白金星化身成為乞丐,四處尋找,後來到了張家灣,發現人稱張百忍的張友人,將寨內治理的非常和睦,並且為人和善慈悲,因此帶回天庭做了玉皇大帝。後來三界眾神仙紛紛陳請共同推崇張百忍為終身天帝,共稱玉皇,又因玉皇是三界的總皇帝,因此加稱為玉皇大帝、或玉皇上帝。



觀點三:

玉皇大帝是天庭的最高領袖,相當於地上的皇帝,但地位低於三清。後來與四御(勾陳上宮天皇大帝、中天紫微北極大帝、南極長生大帝、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祗)平起平坐,儒教則稱昊天上帝。在古代神話小說《八仙得道傳》中記述了玉皇大帝有三魂,其中一魂投胎做普通的凡人,如何經過幾世的修煉達到正果,成為北方真武大帝的故事,不過這只是民間小說所虛構的故事。



觀點四:

周商戰爭結束,姜子牙站在封神臺上,手捧天書開始敕封八部正神:敕封柏鑑為三界首領八部三百六十五位清福正神,封楊戩為二郎神,封李靖為託塔李天王,哪吒為……可是到了敕封玉皇大帝的時候,子牙往天書上一瞧,頓時沒了主意,原來這天書與他開了個天大的玩笑,是個空白的無字天書。



眼看著眾位神仙都已歸位,只有這玉皇大帝的寶座還是個空缺,在神仙與凡人們的期盼與起鬨聲之中,姜子牙只是停留了片刻,略有些停頓地說道:“這張……自然……有人坐。”

不知道是子牙的臨場發揮還是他的胡亂搪塞,亦或是天意如此,話音剛落,封神臺下一個衣衫襤褸的人突然飛昇上天、飄然穩當地坐上了玉皇大帝的寶座,原來,這個人姓張名自然號有人。


小郭談史


張字由弓、長組成,張姓人在向別人介紹自己的姓氏時,一般都說是“弓長張”。 張,繁體字寫作“張”,是個象形字,就像一個張弓欲射的人。張字的本意也是開、展開、拉緊,並引申為擴大、料理、應酬等等。

所以說,張字雖然是左右結構,由“弓”和“長”左右相合而成,但從字義上來看,“弓”在張字中是處於核心地位的。

而“弓”字的形狀,則像是一個彎著腰的人,而且是永遠都直不起腰來。這是不是也就預示著“張”姓總是要受制於人,不能完全仰首呢?

所以,才會有運籌帷幄的張良,只是幫助劉邦打天下;一代名臣張居正,權傾一時,幾乎連皇帝都得聽他的話,可最終也只是內閣首輔;清康雍乾的三朝元老張廷玉,頂多也就是凌煙閣畫像;......

倒是也有不甘於人下的,東漢末年的黃巾軍起義領袖張角,自稱“天公將軍”,不知道他起義成功後會不會稱帝,但可惜的是他病逝了,起義也被鎮壓了。

二、張姓的由來,以技為姓

相傳,張姓源於上古黃帝之子揮。

據史料記載,揮是重要武器----弓的發明者,並因此而得姓: 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載:“黃帝子少昊青陽氏第五子揮為弓正,始制弓矢,子孫賜姓張氏。”另據《元和姓纂》所載:“黃帝第五子青陽生揮,為弓正,觀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張氏。”

所以說,揮之得姓為張,是以技(技藝、職業)為姓的。 也許,這是張姓後代中出了不少以技聞名的原因?

發明地動儀的“科聖”張衡、傳世鉅著《傷寒雜病論》的作者“醫聖”張仲景、草書書法家張旭、畫就《清明上河圖》的張擇端、太極拳術、武當派創始人張三丰、 .....


長葛市家校聯盟


歷史上確實張姓的皇帝比較少,甚至在縱橫家張儀之前,把張姓也沒有太多的名人。

但是並不是說歷史上就沒有張姓皇帝,其實是有的。關鍵是在於怎麼去界定我們所熟知皇帝的概念。一般大眾理解皇帝就是大一統的帝王。但其實在古代歷史上有很多未一統的皇帝,比如三國時代劉備,孫權就是,各安一隅,相繼稱帝。

如果劉備、孫權算皇帝,那麼張姓其實是有皇帝的,此人就是闖王張獻忠。

張獻忠,字秉忠,號敬軒,外號黃虎,陝西定邊縣人,明末農民軍領袖,與李自成齊名,是大西開國也是唯一的皇帝。

明朝末期,群雄逐鹿中原,張獻忠作為其中一員,與李自成一起被成為闖王,同時割據四川,正式稱帝。

根據明史《流寇傳》記載“十七年(崇禎17年,即1644年)。獻忠遂僭號大西國王,改元大順,冬十一月庚寅,即偽位,以蜀王府為宮,名成都曰西京。用汪兆麟為左丞相,嚴錫命為右丞相。設六部五軍都督府等官,王國麟、江鼎鎮、龔完敬等為尚書。養子孫可望、艾能奇、劉文秀、李定國等皆為將軍,賜姓張氏,分徇諸府州縣,悉陷之。”可見,張獻忠是11月繼位,但是在之前8月—10月之間,曾經定立了國號,改元。但是在11月稱帝繼位。


所以並不是張姓沒有皇帝,張獻忠建立的大西國就是其中一個,但是關鍵還是要看,如何界定。

希望能幫助題主。


中華鬼谷子智囊團


不問是不是,先問為什麼,題主不懂提問界的行規啊!

誰說張姓沒皇帝,一個漢奸皇帝,一個士誠小人,一個殺人狂魔

張姓,全球華人十大姓之一,目前是中國大陸第三大姓,有8750.2萬人,佔全國總人口的6.83%,為世界最大的三個同姓人群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24位。

但根據中國大陸戶籍管理部門的“全國公民身份信息系統”(NCIIS),張姓是中國大陸第二大姓。最早出自於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的姬姓。是炎黃子孫的重要組成部分。張姓源自於黃帝之子少昊青陽氏之孫的揮公。因發明弓箭司弓矢之長(正),而賜姓揮公姓張於青陽(今河北清河)。

很多人想問,為什麼張姓沒皇帝?據傳說是天上玉皇大帝姓張,地上道教天師姓張,把張家人福分佔完了。

其實,在北宋末年、元朝末年、明朝末年個出現一個張姓皇帝。

北宋末年,金兵南下,製造了靖康之變,裹脅王公大臣回北方時扶持了一個傀儡皇帝,叫做張邦昌,國號大楚,定都在金陵(今南京)。

張邦昌其實是一個懦弱的讀書人,屬於北宋文官裡的和議派,百姓稱他為奸相。靖康之變時,金國人威脅他,七天之內必須登基否則屠殺大臣,血洗汴京。於是張邦昌被迫做了32天的皇帝。金國退兵後,張邦昌不敢穿黃袍,不敢自稱皇帝,後來宋高宗趙構登基,張邦昌趕忙來請罪,被封為太保。隨後金兵以張邦昌被廢帝為由再次出兵,趙構賜死了張邦昌。

元朝末年,南方義軍風起雲湧,其中在元朝末年抗元起義領袖中,有“(陳)友諒最桀,(張)士誠最富”之說。因受不了鹽警欺壓,與其弟士義、士德、士信及李伯升等十八人率鹽丁起兵反元,史稱“十八條扁擔起義”,他為首領。襲據高郵,自稱誠王,僭號大周,建元天祐。

張士誠最有名的典故是:“士誠小人也”。據傳說,張士誠的名字是麾下讀書人取的,後來才知道讀書人用《孟子》名句“士,誠小人也”的名句罵張士誠是小人。實際上,張士誠就是本來名字,這個故事是朱元璋的儒臣編出來笑話張士誠的名字的。

在武俠小說《萍蹤俠影》裡面張士誠的後人張丹峰成了武林高手,也是不放棄復國理想的慕容複式人物。巧合的是,張士誠父親做了瓦剌右丞相(和太師也先有點像),也是個狗漢奸。

明朝末年,李自成和張獻忠是滅亡明朝的主要勢力。張獻忠在四川建立了大西政權,自稱大西皇帝,留下來張獻忠屠滅四川的歷史故事。

按照常理推斷,張獻忠殘忍嗜殺是事實,可是他統治四川肯定也不願意殺光四川人。屠川的罪名恐怕一部分是替明朝官軍和清朝侵略者背了黑鍋。今年,張獻忠江口沉銀的遺址被挖開,張獻忠屠川恐怕實有其事。

不管怎麼樣,張姓是中國第二大姓,誰身邊能沒有一個張姓朋友和親人呢?

這是我前幾天寫的文章,歡迎討論。


歷史知事


是誰說沒有的?

人家老張就在天宮上面當著皇帝!

玉皇大帝!

地上的皇帝都自稱是天子,也就是說全是玉皇大帝的兒子!那天上的老張他也要避嫌嘛,你真要弄姓張的去當皇帝,天上各路神仙的眼睛也是雪亮的!你弄個姓張的去當皇帝,那別的神仙也會在下面弄個與自已同姓的做山大王,大家一起搞,那下面就亂套了!為了不擾亂下界,玉皇大帝也只得下個詔書,言明下界的皇帝不能由姓張的來當!

既然下界的張姓人當不了皇帝,玉皇大帝還是會給點好處的!

什麼好處?

成神成仙啊!

灶王爺姓張,這張姓人成了神,灶神!

張果老姓張,這張姓老兒成了仙,八仙之一!

看來領導也是會搞些小動作的!






踏浪尋歡


張姓在歷史上有一些稱帝的例子。但這些人大多是大亂時期湧現出的梟雄,或者地方政權首領,他們雖然稱帝,但沒有得到廣泛認可,也沒有長久。下面將歷史上曾經稱帝的張姓人物列舉出來:

一、張舉

東漢靈帝時人,原泰山郡太守,中平四年(187年)與前中山相張純聯合烏桓大人舉兵造反。張舉稱天子,張純稱“彌天將軍、安定王”。中平六年(189年),幽州牧劉虞招撫烏桓,張純被門客所殺,張舉逃亡塞外,不知所終,部眾離散。張舉稱天子不到兩年。

二、張祚

十六國時期前涼君主,建興四十一年(前涼沿用西晉愍帝年號,東晉穆帝永和九年353年),張祚廢除並殺害侄子張耀靈自立,自號大將軍、防羌校尉、涼州牧。建興四十二年(永和十年,354年),張祚僭號稱帝,改元和平。和平二年(永和十一年,355年),宋混、張瓘誅殺張祚,立張耀靈弟張玄靚為使持節、都督中外諸軍事、尚書令、涼州牧、張掖郡公。去帝號,廢除和平年號,恢復建興年號。張祚稱帝不到兩年。

三、張承奉

又寫作張奉,唐末至五代時期的歸義軍節度使。唐昭宗乾寧元年(894年)在姑姑張氏與姑父李明振的擁立下奪位。大約在天覆十年(沿用唐年號,910年)前後,建國號為西漢金山國,自稱白衣天子,又有“聖文神武白帝”之號。公元911年,西漢金山國被甘州回鶻擊敗,被迫稱臣納貢,去帝號,改國名為敦煌國。張承奉稱帝時間兩年左右。

四、張邦昌

北宋末年大臣,靖康之難後,被金國強立為皇帝,國號為“楚”。僅存在1個月。其國號也沒有合法性,稱為“偽楚”。

五、張致

金朝末年遼寧錦州人,1214年(金貞祐二年、成吉思汗九年),張鯨、張致兄弟聚眾反金,投靠蒙古。1215年(金貞祐三年、成吉思汗十年),張鯨試圖背叛蒙古,但被殺。張致便據錦州自立,號稱漢興皇帝,建號興隆(興龍)。1216年(金貞祐四年、成吉思汗十一年),張致投金,去帝號,並攻下興中府。蒙古派木華黎帶兵將其擊敗,張致被部將高益送至蒙古殺害。張致稱帝時間大概不到一年。

六、張獻忠

明末起義軍領袖,1643年,張獻忠據黃州稱“西王”。同年,於武昌創建“大西國”,稱“大西王”。1644年,於四川成都稱帝,國號仍為“大西”,並改元“大順”。大順二年(1646年),張獻忠戰死,義子孫可望(改姓張)不再稱帝。張獻忠稱帝不到兩年。


大意覺迷


我不知道為什麼沒有張姓皇帝,但我知道張姓在歷史上也有不少名人,如張儀、張良、張飛、張衡、張仲景等。其實,百家姓裡有許多姓氏歷史上都沒有皇帝。


百歲樂696585


天下有三姓當不得皇帝。1、張姓。天上有皇張玉帝,人間豈能在為王。2、王姓。人間以是人中王,豈能再為王中王。3、韓姓。只許韓姓出神仙不許韓姓出帝王。說古時,一個韓姓老人善風水,其兒媳對他說:你也給咱家看個好風水。老人說:你是希望出帝王?還是出神仙?兒媳說:帝王也有死之時,神仙不會死,就出神仙吧。老人說:這次蓋房時,前蓋三磚出神仙,後蓋三磚出帝王。後來,老人兒子在神仙山上犯了神規,需投胎轉世,其子投到自己的媳婦肚子裡,生了一個兒子。取名時,他即是兒子又是自己的湘公,故取名韓湘子。再後來,韓湘子度其叔也當了神仙,也就是後來的土地爺,所以,土地爺也姓韓。


林靜蟬噪52477549625


陳聯:為什麼歷史上沒有姓張皇帝呢?第一:中華姓民怎麼多,每個姓氏又怎能做上皇帝呢?中華姓氏到今為止,累計已達到:11969個姓:分別為:單字姓:5327個,二字姓:(複姓):4329個,三字姓:1615個,四字姓:569個,五字姓:96個,六字姓.22個,七字姓:7個,八字姓3個,九字姓:1個。累計為11969個。第二:在這眾多的姓氏中,當上皇帝的姓氏只是微中之微,只專極少數。第三:當上皇帝的不一定全都是好人,從古代歷史看,多數都為惡人,從別人手中奪取皇位,俗語說;伴君如伴虎,殺人做皇帝。所以說:不是古代出過皇帝的姓氏就好,沒出過的不怎麼樣。第四:眾多姓氏中,沒有古代出過皇帝的,且且說明都是好姓氏,沒有出大奸大惡之人。即使是國姓的姓氏,也同樣都是好姓氏,同樣的姓氏,做了皇帝之人,也不能代表本姓的所有人。極大多數都為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