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馮玉祥這個人?

空格KE



馮玉祥是民國版的流民帥。


民國其實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時代,有意思的地方很多,其中一個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在抗戰爆發前“地方主義”盛行。


無論南北,如果不是當地人,很難能做到一省督軍的位置,如果非本省人可以做到本身督軍,通常只有兩種可能:


第一,手裡有重兵,可以壓服全省。


第二,只是一面旗幟或者說傀儡。


蔡鍔將軍就是第二種情況,他兩次擔任雲南督軍,其實並沒有真正掌握住雲南的軍隊;雲南本省軍隊一直掌握在唐繼堯手裡。蔡鍔也正是發現這種地方主義情況,所以才會很痛快的答應袁世凱讓他北上任職的要求。


如果蔡鍔將軍真如宣傳上所說,對於雲南和滇軍擁有巨大的威望,那麼他在護國戰爭末期也不會抱怨滇軍不聽他指揮了:


滇軍兵驕將悍,紀律氣質遠非數年前之比,已不復可用。……他們目下幾乎要不聽我的命令了。”


蔡鍔是1913年10月離開雲南,1915年12月重回雲南的,離開雲南僅僅2年零2個月時間而已。順便說一句,在獲得蘇聯援助以前,孫中山先生處境和蔡鍔類似。


馮玉祥則屬於第二種情況,如果我們仔細看馮玉祥和他十三太保的出身就會發現很有意思一件事,馮玉祥是安徽人,他手下最重要的將領差不多都是河北人,但是馮玉祥和他的部隊卻被稱為“西北軍”。


這已經充分說明了馮玉祥和他的軍隊本質,就像三國時期的呂布,呂布和他手下高順、張遼雖然是幷州人,但是呂布卻從沒有做過幷州刺史,他的發跡在別處。


馮玉祥也是如此,他如果老老實實跟在曹錕、吳佩孚後面,也許能成為一名合格的師長;但是他的野心讓他不甘於雌伏在吳佩孚之下。


馮玉祥和他的手下很像從世界500強裡出走的低級團隊,雖然在世界500強看來,這個團隊無足輕重,能力也就一般般,但是在小地方,這個小團隊在世界500強裡所學到的東西足夠他們縱橫了。


但是馮玉祥流民帥的身份其實也預示著他悲劇的未來,正因為無論在西北還是在河南,馮玉祥都像是沒有根的人,所以他能殘酷對待當地人來擴充自己的部隊,閻錫山如果像馮玉祥對待西北民眾那樣對待山西老百姓,閻錫山能拉出上百萬大軍。



我們從西北“黑虎吞馮軍”就能對馮玉祥的殘酷略知一二。


而後來他的部下無論是河北的宋哲元還是山東韓復渠都採取了與民休息的政策,這足以說明馮玉祥的老部下已經充分從馮玉祥失敗中吸取了足夠的教訓。


批評馮玉祥的人認為他一生狡詐多變,但這並不是馮玉祥一個人的問題,事實上歷史上的流民帥從呂布到張獻忠,他們都是如此的,因為他們知道自己是沒有根基的,他們的根基只有軍隊,如果不能儘可能搜刮資源供給軍隊,一旦軍隊倒戈,他們就什麼都不是了,為了供養帶給他們榮譽同時也是詛咒的軍隊,沒有根的他們當然會抓緊一切資源。



不過這種流民帥失敗也在於此,沒有軍隊,他們就什麼都不是;閻錫山沒有晉軍,但是他還有山西老百姓的支持,他可以隨時在山西拉起一支隊伍;而當馮玉祥手下的將領都在反對他時,馮玉祥政治和軍事生命實際上已經終結了。


至於馮玉祥在西北軍內提倡艱苦樸素,因為供養這支毒龍他已經很吃力了,他當然不能告訴這支毒龍可以天天大吃大喝,他必須給軍隊灌輸“艱苦樸素”的思想,來減少自己的物質壓力。


他之所以嚴厲對待下屬將領,是因為相比其他軍閥,馮玉祥擁有的只是軍隊,而沒有地盤,他的軍隊和古代流民軍沒有區別,吃垮了某地後再換新的地方;因此軍隊是他唯一的財產,既然是唯一財產,那當然要看緊點。


克羅採和春天


馮玉祥(1882.—19481),中華民國高級將領,西北系軍閥首領。原籍安徽省巢縣(今巢湖市)夏閣鎮竹柯村,生於直隸保定府(今河北省保定市)。中華民國北京政府陸軍上將,國民革命軍陸軍一級上將軍銜。他從士兵起步,由排長、連長、營長、旅長、師長一直做到中國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副委員長。一生倒戈九次,被稱為“倒戈將軍”。

1882年11月6日,馮玉祥出生在河北省保定市康格莊。

袁世凱操練新軍時,馮玉祥隨軍駐紮天津小站。袁世凱有個頗受器重的將軍叫陸建章,他非常看好馮玉祥,認為馮玉祥必成大器,便親自作媒,將自己的侄女劉德貞許配給馮玉祥。兩人成婚後,生育了5個子女,依次取名為洪國、弗能、弗伐、洪志、弗矜。

1920年,北洋政府任命馮玉祥為北洋政府陝西督軍兼第十一師長。馮玉祥接任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遣散吳佩孚介紹來的那800多人,每人發給路費,哪來哪去。西安至今有個城門叫玉祥門。

抗戰時期,馮玉祥在重慶等後方組織發起了廣泛的支持抗戰的獻金運動,他四處奔走,多方籌集。緣於他的崇高威信,凡所到之處,無不獻金踴躍。上至達官富商,下至販夫走卒,都傾力捐贈,總計獲得捐贈摺合黃金40多萬兩。這是一筆了不起的龐大資金,蔣介石希望馮玉祥能全部交給國民政府軍隊。但馮玉祥卻是將這筆錢一分為二,一半給共產黨軍隊,一半給國民政府軍隊。蔣介石封鎖抗日根據地,限制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掀起反共高潮,目的是想滅掉共產黨軍隊。而馮玉祥卻將龐大的資金交給共產黨,與蔣介石對著幹,增強共產黨的力量。蔣介石恨得咬牙切齒,但拿馮玉祥無可奈何。

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還都南京,軍政要員均乘飛機還都,蔣介石也要馮玉祥乘飛機返南京。馮玉祥執意不肯,要蔣介石准許他坐輪船從重慶城順江東下。他對蔣介石說,我們來重慶的時候,兄弟們、同僚們、朋友們一同而來。抗戰勝利了,我們坐飛機走了,他們怎麼辦?我要和他們一起坐船走。蔣介石只得依從馮玉祥,由民生輪船公司的船隻載著馮玉祥等2000多人離開了重慶城。

抗戰勝利後,馮玉祥因不滿內戰獨裁政策,遭到蔣介石的忌恨和排斥,被迫赴美“考察水利”。在美期間,馮玉祥高舉和平民主的旗幟,堅決反對美國援助蔣介石打內戰的錯誤對華政策,並在政治上與蔣介石徹底決裂,從而展現了他一生最光輝的一頁。

然而,就在中國革命即將勝利之時,馮玉祥應中共之邀,不遠萬里轉道蘇聯奔赴解放區,途中卻“意外”地在黑海遇難,留下了千古遺憾。 與馮玉祥同住頭等艙的四位蘇共中央委員,三人遇難,一人重傷。李德全(馮玉祥夫人)經過搶救甦醒過來,但最先出去的小女兒馮曉達,卻再也沒有回來。

蘇聯解體後,許多檔案資料皆已解密公開,但仍未見到當年的那份調查報告。這使馮玉祥遇難的“真相”至今仍然撲朔迷離,也許永遠是一個歷史之“謎”了。

如何評價馮玉祥?有人稱讚其為愛國將軍,也有人斥其為徹頭徹尾的軍閥。一生倒戈九次,百變軍閥!


書房記



馮玉祥這個人不好評價,我們熟知的關於馮玉祥的標籤是“倒戈將軍”、“五原誓師”、“將溥儀趕出紫禁城”、“死於海上”,他似乎是輝煌的,又似乎是落魄的,很多人說他是愛國將軍,可是很多時候他看起來又像是個苦心鑽營而不得的投機分子。是褒是貶,只是對於他的所作所為的理解,每個人的看法也不盡相同,在我看來,馮玉祥是沒有政治立場的,與當時的多數軍閥一樣,他更偏重的是自己那三分地的收成、利益。


“倒戈將軍”

馮玉祥“倒戈將軍”的名號目前有兩種相對主流的說法,一是他曾三次倒戈,倒清政府、倒直系以及倒蔣介石;一是他曾八次倒戈,倒清政府、倒袁世凱、倒段祺瑞、倒曹錕、倒張作霖、倒北洋政府、倒共產黨、倒蔣介石。當然,八次倒戈更能印證“倒戈將軍”。馮玉祥的每次倒戈應該是經過算計的,清政府風雨飄搖,國民革命的號角越來越響,武昌起義的成功必然引發骨牌效應,導致清政府樹倒猢猻散的結局,只是他沒料到他會失敗;袁世凱稱帝,國內一片譁然,討袁呼聲宛如海嘯,他意識到袁世凱必將失敗,所以在奉命鎮壓護國軍的時候,和護國軍相互勾搭;馮玉祥在蘇聯和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順利完成五原誓師,並參加北伐戰爭,最後經過與汪精衛、蔣介石的會面後又實行反共政策;馮玉祥聯合閻錫山等人發動“中原大戰”,反對蔣介石,意圖取代蔣介石的位置,最終兵敗。

馮玉祥的這幾次“倒戈”無疑都是經過精心算計和權衡利弊的,只要“倒戈”更有利於他日後的發展,只要更符合他自身的利益,他便會毫不猶豫地倒戈,無論被倒戈的對象是誰,雖然他這幾次倒戈的背後也有標籤,諸如革命、護國等等。


“將溥儀趕出紫禁城”

在直系大佬吳佩孚和奉系老總張作霖打得不可開交的時候,馮玉祥終於按捺不住野心了,急忙忙率軍趕回北京,發動“北京政變”。在這場政變中,有一事最為書本所稱道,那就是將滿清那位已經遜位了的小皇帝溥儀趕出了紫禁城,從此徹徹底底終結了那個躲在故宮裡仍行滿清舊制的小朝廷。常常有人問,為什麼滿清不學蒙元那樣逃回老巢,為什麼辛亥革命成功了卻仍然保留滿清皇帝尊號並且優待他們,這是有政治聯繫的。我們必須要在法理上繼承並擁有清朝的版圖主權,而不僅僅是漢十八省,以“優待”的利益束縛滿清皇室的復國思想,再以紫禁城捆綁住滿清皇室的人身自由,這是一種溫和的、反彈最小的囚禁方式,讓他們即使有恢復滿清的想法也無法付諸行動,從而維護版圖的完整性。

馮玉祥逮住了機會回北京發動政變,推翻了當時的北京政府,然後又為了標榜自己的革命意志並宣傳自己的名聲,將溥儀趕出了故宮。溥儀身為滿清皇帝,在滿清遺老中的影響力是可想而知的,日本最終得以利用溥儀當慣了皇帝的心思和影響力,在東北建立了滿洲國這個傀儡政權,達到了分化中國版圖主權的目的。為什麼當年袁世凱、孫中山他們這些老總沒去做這件事,馮玉祥可能都沒想過,難道孫、袁他們真的只是將“優待”作為清帝遜位的條件?以袁世凱當時的實力完全可以轟了溥儀這幫滿清皇室,可是此後卻必然會遭到滿清不遺餘力的反撲,這是不利於當時的局勢的,結果馮玉祥卻把惡果讓國家吃了。


馮玉祥的結局出乎意料。

在抗日戰爭取得勝利以後,這個時期不用我說,我們也知道蔣介石當時的處境是越來越難的,馮玉祥在美國開始發表文章抨擊蔣介石的獨裁以及他發動內戰的不義之舉,聲援國內民眾的反蔣熱情。後來馮玉祥在坐船歸國途中,最終因為輪船失火而身亡,是意外還是人為,至今是謎。

馮玉祥贏得了“愛國將軍”這個好名聲確實很不容易,過程也很曲折,但是他太過鑽營了,我反正很難對他的行為產生好感。對於他的評價,我們也不能走極端,既不能盲目誇大他的功績,也不能全面否定,畢竟對於中國革命的進程他確實是有貢獻的,或許不褒不貶是對他最好的評價。


吾與吾國


馮玉祥和其他的軍閥不一樣的地方在於,馮玉祥完全是一個布衣將軍,他是從士兵做起,靠著自己的能力與對時局的把握,一步步由排長幹到師長再幹到西北軍閥。

作為一個沒有背景的人,一步步走到軍閥的位置,馮玉祥可謂是為達目的,不擇手段,據有人統計,馮玉祥從政從軍以來,前後九次倒戈,反清政府,反袁世凱,反段祺瑞,反吳佩孚,反張作霖,反共產黨,反蔣介石,基本上和馮玉祥沾邊的,沒有他不背後捅刀的,真是踩著別人的屍體上自己位。

關於馮玉祥的倒戈,已經說了很多次了,本篇答案史論縱橫就不說馮玉祥倒戈的事了,單說馮玉祥的陰謀思想。

不是我一個人說馮玉祥是一個陰謀家,在1959年的廬山會議上,林彪說彭德懷是“是野心家、陰謀家、偽君子、是馮玉祥式的人物。”

那麼,馮玉祥到底是如何實行陰謀的呢?

在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中,馮玉祥陣前倒戈,率軍返回北京發動北京政變,囚禁了總統曹錕,導致直系的打敗,恨的當時直系中的第二大佬吳佩孚直咬牙,非要乾死馮玉祥(事實證明還是吳佩孚死的早)。

除了囚禁曹錕,馮玉祥還趕走了溥儀,針對這件事,很多人認為馮玉祥大義凜然,甚至還和挖了慈禧墓的孫殿英說:“殿英老弟,你的革命精神我很佩服!咱們是好朋友,好同志!在反對清廷這一點,我乾的是活的(指驅逐溥儀),你乾的是死的(指盜陵)。”

很多人都站在反封建的立場上給於支持,但是,他們二人從根本上來說就是為了獲得財富,馮玉祥在趕走了溥儀後,從紫禁城裡大量收刮財富,按照馮玉祥的說法,

他搶的活人的財富,孫殿英搶的是死人的財富,其實本質上都是一樣的。

正是有了這筆軍費,馮玉祥才能迅速做大,並且在這一段時間,積極謀劃了很多“大事”。

一件事是策反郭松齡反奉,1925年底,在馮玉祥的鼓動下,郭松齡聯合馮玉祥、李景林一同反對張作霖,三家結成同盟,郭松齡先行出關,馮玉祥和李景林隨後做策應,但是郭松齡出關後,馮玉祥就開始要謀求李景林的地盤,於是雙方先打了起來,致使郭松齡孤軍奮戰,兵敗被殺,給日本扶持的奉系軍閥給與了沉重的打擊。

還有一件事就是,刺殺收復外蒙的民族英雄徐樹錚,在中國敢稱民族英雄的真的沒有幾個,徐樹錚算一個,徐樹錚作為段祺瑞的手下,其實也是親日派,是皖系和奉系都有關係的一個人物,徐樹錚的政治思想和作為,第一就是協調北洋軍閥武力統一南方(指蘇聯支持下的廣州國民政府),第二就是外蒙不可獨立。死之前就是想讓吳佩孚、孫傳芳和張作霖講和,一起對付馮玉祥,因此,馮玉祥在1925年底刺殺了徐樹錚。

但是,有些事做的太絕,反對你的人就多,1926年1月在直奉聯合進攻下馮玉祥被迫宣佈下野。

下野後的馮玉祥3月份到蘇聯考察,5月份到達莫斯科,7月份回國,9月份五原誓師,然後就拉起了一致將近五十萬人的隊伍你說馮玉祥是去蘇聯考察,還是蘇聯考察馮玉祥。

正是在蘇聯的支持下,馮玉祥才走向了人生的巔峰,但是蘇聯為何會支持馮玉祥呢?

蘇聯和中國的核心矛盾第一個是東北的中東路問題,第二個就是想要吞併外蒙,因此,在這兩個問題上,無論北洋軍閥的直系、皖系、奉系都跟蘇聯是對立立場,但是馮玉祥策動郭松齡反奉,打擊張作霖;並且刺殺徐樹錚(當時徐樹錚已經沒有兵權了)。

注意時間節點,策劃郭松齡反奉在1925年11月份左右,刺殺徐樹錚在1925年12月30日,赴蘇聯是在1926年3月,你認為這是巧合嗎

也就是,當時馮玉祥在獲取蘇聯支持時,一定是同意了蘇聯的某些要求。

基於以上這些分析,馮玉祥的愛國在某一時間段其實是缺失的,並且為了達到目的而不擇手段的陰謀家!


史論縱橫


馮玉祥(1882年11月6日-1948年9月1日),字煥章,原名基善,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一級上將,西北軍閥首領、愛國民主人士。有“基督將軍”、“愛國將軍”、“倒戈將軍”稱號。是蔣介石的結拜兄弟,系國民政府抗戰青天白日勳章、美國總統二戰銀質自由勳章、國民政府首批抗戰勝利勳章三大抗戰勳章獲得者。原籍安徽省巢縣 (今安徽合肥市巢湖市)夏閣鎮竹柯村,生於直隸青縣(今屬河北滄州市)興集鎮。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參加灤州起義。1917年張勳復辟時率部入京擊潰張部。1921年7月後任第11師師長、陝西督軍。1924年發動北京政變,推翻直係軍閥控制的北京政府,並將所部改稱為國民軍,任總司令兼第1軍軍長,電請孫中山北上主持大計。1926年在直奉聯軍進攻下通電辭職。1926年3月赴蘇聯考察,同年5月加入中國國民黨。9月17日在綏遠五原誓師,任國民革命軍聯軍(後改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司令,率領西北軍出潼關參加北伐戰爭。1930年3月與閻錫山組成討蔣聯軍,任陸海空軍副總司令。中原大戰失敗後隱居山西汾陽峪,後隱居泰山。1933年5月,在察哈爾組織民眾抗日同盟軍,任總司令。1935年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副委員長。1948年1月1日被選為民革常務委員和政治委員會主席。1948年7月回國參加新政協會議籌備工作,9月1日因輪船失火遇難。

馮玉祥曾多次謀害政敵,張建功、郭堅、馬廷勷、徐樹錚等人均為其所暗殺。

1917年馮氏皈依基督教並受洗,還利用宗教力量來控制軍隊,故有“基督將軍”的稱號。

馮玉祥雖身材魁梧,但膽子極小。曾在抗戰中與其共同作戰的張發奎、白崇禧等人,均在回憶錄中敘述馮因過度懼怕日本空軍空襲而鬧出笑話之事。

由於馮氏一生中時常背主倒戈,因此有人將其字“煥章”改為“換章”(換章意即打麻將換牌之意),以諷刺其經常倒戈的行為。他還有“倒戈將軍”和“植樹將軍”的稱號。

對於馮玉祥的倒戈次數,目前已經有很多歷史學家和研究者進行更正,馮玉祥一生倒戈的次數準確的應該是八次,依次為:

第一次 灤州起義 倒滿清

第二次 護國運動 倒袁世凱

第三次 武穴停兵 倒段祺瑞

第四次 北京政變 倒吳佩孚

第五次 反奉戰爭 倒張作霖

第六次 五原誓師 倒北洋

第七次 國共分裂 倒共產黨

第八次 中原大戰 倒蔣介石

馮玉祥戎馬一生,由士兵升至一級上將,所部從一個混成旅發展成為一支擁有數十萬人的龐大軍隊。在其50餘年的軍事生涯中,以治軍嚴、善練兵著稱。在作戰指揮上強調知己知彼,速戰速決,以己之長擊敵之短,藉助夜暗和惡劣氣候,運用側後突襲戰術,出其不意地打擊敵人。縱觀其一生,在軍閥混戰時期多次下野又多次起兵,綁架暗殺政敵,充滿對軍隊地盤的執著和對權力的渴望,是典型的舊軍閥行徑。

抗戰爆發後,雖然在軍事上不再有大的作為,但其一直堅持著抗戰的主張,並且為民族大義不再執著於個人得失,積極擁護國民政府,奔走於各種抗日活動,不失為一個愛國軍人。


官破曉


近代以來,如果要做一個關於哪個歷史人物最善變的評比,小編一定會毫不猶豫的投馮玉祥一票。也許喜歡馮玉祥的人會認為馮是與時俱進,討厭他的人會認為馮是四處投機,馮玉祥這個人太複雜,以致於中國近代史上完全找不出第二個像馮玉祥一樣的人,他幾乎參與過所有的主要的政治勢力,也背叛過各個政治勢力。

馮玉祥的個人稱號之多,也是中國近代史上沒有第二個人可以並肩的。因為信仰基督教(誰也不知道真信還是假信),馮玉祥被外界稱為“基督將軍”,因為多次倒戈,馮玉祥被稱為“倒戈將軍”,因為在關鍵時刻表現出了極大的民族氣節,也因此被稱為“愛國將軍”,其人之複雜,之多面,非常人所能及。

馮玉祥參加過辛亥革命,並且在促使清帝退位的關鍵性事件“灤州起義”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在1924年還一手策劃了軟禁曹錕和驅逐廢帝溥儀的“首都革命”。1926年,國民革命軍北伐後,他在北方組織國民軍,策應北伐軍的北伐,併為北伐的勝利做出了貢獻。國共合作時期,他一度與中共保持良好關係,但是在蔣介石宣佈清共後,馮玉祥也在關鍵時刻宣佈反共。這一點也是他後來最受到非議的。

作為西北軍的老大,馮玉祥是反覆無常的,因此西北軍的屬下們也有樣學樣,像石友三就是一個經典明證。

不過,全面抗戰爆發之後,馮玉祥還是起到了許多積極作用的。抗戰期間,他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副委員長,在調和國共關係,堅持抗戰方面有很大作用。不過,馮玉祥性格上面也是有許多缺陷的,比如他非常膽小,常常在面臨日機轟炸時,不顧其他,直接躲起來。

不過馮玉祥出生平民,從一名普通士兵成長為影響中國近代史的高級將領,其奮鬥的歷程的確是非同尋常的。對於這樣複雜的歷史人物,我們只能說具體事情具體分析吧。


青年史學家


關於馮玉祥其人,大陸官方的正式評價非常高,簡單一句話可以概括:著名愛國將領。

但在民間,對馮玉祥則是褒貶不一,褒之者稱其為民族英雄,貶之者稱其為倒戈將軍。據有心人統計,馮玉祥一生共倒戈八次,第一次 灤州起義倒清朝;第二次 護國運動倒袁世凱;第三次 武穴停兵倒段祺瑞;第四次 北京政變倒曹錕、吳佩孚;第五次 拉郭松齡倒張作霖;第六次 五原誓師 倒北洋政府;第七次 國共分裂倒共產黨;第八次 中原大戰倒蔣介石。

評價如此截然相反,真實的馮玉祥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講兩個馮玉祥的小故事,各位朋友自己琢磨、判斷吧。

第一個故事。1936年,馮玉祥從山東泰山移居南京,就任國民政府軍委會副委員長。馮氏此職,地位雖隆,實際上卻什麼事也沒有,他不甘寂寞,便邀請左翼經濟學家千家駒為他講授“中國財政問題”。馮玉祥聽課非常認真,每天都做筆記,講完後,馮玉祥還將千家駒的講稿要去,說要研究研究。後來《馮玉祥在南京》一書出版,書中赫然有“中國財政問題”一文,署名“千家駒先生講,馮玉祥筆記”,但據千家駒透露,馮氏筆記全文與其講稿一字不差。

第二個故事。馮玉祥非常儉樸,他喜歡用山西一家瓷器廠燒製的土瓷。1933年,馮玉祥在山東泰山隱居,他不用上好的細瓷,專用粗瓷大碗。為了這個愛好,馮玉祥專門派人去山西採購土瓷。據其手下透露,山西土瓷的價格雖然便宜,但距山東路途遙遠,加上採購人員的差旅費、運費以及其他花銷,費用遠遠超過山東當地最好的瓷器。抗戰期間,遍地烽火,全國軍民都在浴血奮戰,交通極為不便,馮玉祥每次外出,都自帶大量的粗瓷用具,以示自己的儉樸——但馮玉祥忘記了一個問題,運輸這些粗瓷的費用比在當地買細瓷都貴。

這兩個故事都出自著名文史學者傅國湧先生的《民國年間那人這事》一書,傅國湧是位嚴謹的歷史學者,他的考證必有出處。

可見,這個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人都具有兩面性,任何人都是如此。


民國年間那些事


馮玉祥,安徽巢湖人。昔日他曾趕走、趕跑深居清廷、清宮裡的晚清、清帝宣統帝溥儀,真可謂大快人心的民族英雄。

後來,經多方面經營,乘隙而入,斡旋、投機鑽營,身居國民革命軍西戰軍將領要職,身居簡出,投機取巧鑽營,身兼國民革命軍西北軍總司令。五原誓師,揮戈西進,竊取西北軍高級將領要職,進駐西安。抗戰時期,憑藉自己在西北人民中的威信、威名,積極組織募捐,支持國人抗戰。將所募得的40萬兩黃金一半上繳給國民政府。另一半給全力支持抗戰中的共產黨人。後不滿蔣氏集團的獨裁統治,被迫遠赴重洋美國出國考察。不滿美國政府支持的蔣介石打內戰,由美國經前蘇聯回國途中,飛機在蘇聯境內因飛機發動機發生了故障,飛機遇事遇難。馮玉祥一生中,九次倒戈,覆手為雲,翻手為雨。一生中,真可謂口蜜腹劍、兩面三刀、口是心非、見風使舵、狡兔三窟、反覆無常的小人得志的資深的老牌軍閥。暗殺徐樹錚,致使外蒙156.65萬平方公里的錦繡河山淪喪、淪落,脫離中華人民共和國管轄和掌控,取得了自治獨立至今,他又是14億中國人民千夫所指和唾棄、唾罵的民族漢奸,歷史罪人。他的所做所為和罵名,永遠都定格在中華民族歷史的恥辱柱上,臭名昭著,罪不可赦。成為民族歷史的大罪人和民族的敗類,罪不可恕。西北軍的恥辱和最大的漢奸、賣國賊。

現如今的蒙古國地下,蘊藏著豐富的煤礦、鐵礦和石油、天然氣等礦藏,日本跟韓國正在爭相開採,掠奪和竊取外蒙古的煤和鐵礦的儲存儲量,而我堂々泱々的中國只能是望而卻步,只有望梅止渴的份兒了,……

瞪眼,乾著急了,……

L:2018年1月21日。


回憶19561


在那個年代,就是百姓人家逃荒也要收拾一下。歡迎關注耕讀先生。



小編對馮將軍最不滿的是“令末代皇帝一小時離開故宮”,在心底一直覺得有點欺負人家孤兒寡母的意思,說到大的方面,這也是後來“偽滿洲國”建立的一個主要原因。馮將軍出生和成長在清朝光緒年間,後來馮的部下又去“清東陵”挖了人家祖墳。



拍電報、發通電,孫中山先生到了北京他又避而不見,在國家利益面前不放棄個人慾望膨脹,積極發動中原大戰,給人民群眾生命財產造成重大損失,試想假如馮登上最高權力寶座,他和他的那幫手下能把國家治理好嗎?



抗日戰爭爆發,不以大局為重,不以團結為要,大白天提著燈籠去見蔣介石,他這行為在小編來看儼然是舉著“正義”的大旗,損害總統在三軍的威望。

更多精彩回答,請關注耕讀先生。


耕讀先生


馮玉祥是經歷晚清、民國及民國結束後三個時代的軍事人物。軍事能力很強,他符合拿破崙的一句話:一個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一個好士兵。馮玉祥從士兵一直升職到將軍,可以算個好士兵。那麼他算不算一個好將軍呢?他獲得過三大抗日勳章。所以從軍事戰績上講,他是個好將軍。

但是,他在政治思想上,不是一個優秀的人。他一生倒戈八次,從來以殺熟作為發家的主要手段。間以暗殺、盜墓等等手段排除異己搶奪資源。說的好聽一些,他在政治上比較幼稚,沒有穩定的價值取向。

我個人認為,他左右搖擺虛假投誠可能是命運決定的。為什麼這麼說呢?他從十一歲就當兵佔餉。當時為了跟其他人搶這個恩餉兵額,徵兵管帶在不知道馮具體名字的情況下臨時編了“馮玉祥”這個名字,填入馮的履歷,從此就誕生了馮玉祥。馮玉祥比哪吒厲害,哪吒生下來三歲,馮玉祥生下來十一歲。其實馮玉祥原名叫馮基善。馮玉祥得到兵額後,開始背起書包上學校的生活了。

換句話說,馮玉祥當兵是假的,名字也是假的。但馮玉祥幼小的心靈經過虛假的澆灌茁壯成長起來了,為他以後的人生道路建立了堅實的基礎。對自己有好處的事情,就是好事情。

我舉個例子。比如第二次直奉大戰的時候,屬於直系的馮玉祥擔任第三軍總司令。他一直帶著自己的軍隊觀望。本來張作霖的奉系打的不錯,但後來直系吳佩孚衝到山海關前線後,直系有了獲勝的機會。此時,張學良用五十萬銀元賄賂馮玉祥(這在張學良口述歷史中有記載),然後馮玉祥以反對內戰、反對賄選的名義倒戈,並把民國總統、直系領袖曹錕軟禁。直系大敗,奉系入關執政。

這種倒戈只是馮玉祥的one of the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