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錕肺炎病逝終年84歲,我最希望未來的網絡用戶能夠免費上網

被譽為「光纖之父」的高錕,於2009年獲諾貝爾頒發物理學獎,但早在60年代已提出應用光纖的主張

高錕肺炎病逝終年84歲,我最希望未來的網絡用戶能夠免費上網

雖然光纖廣泛應用於現今網絡世界,但高錕不曾取得光纖技術的專利權,他曾指自己從沒有為錯失謀利機會而感到後悔,反而希望光纖成本越來越低,未來網絡用戶能夠免費上網。

高錕於1949年隨家人移民香港後,入讀聖約瑟書院,隨後赴英攻讀英國倫敦大學帝國理工學院電子工程學位課程,畢業後在英國國際電話電報公司工作,並從事光纖通訊運用的研究。

高錕於1965年取得倫敦大學學院電機工程哲學博士學位

高錕肺炎病逝終年84歲,我最希望未來的網絡用戶能夠免費上網

翌年發表《光頻率介質纖維表面波導》論文,提出一種石英基玻璃纖維可進行長距離訊息傳遞,指製造光纖的玻璃純度是減低光能損耗的關鍵,而熔鍊石英正是可製造出高純度玻璃的物料。不過,外界對能否製造高純度玻璃抱有懷疑,至1971年終有美國公司CorningGlassWork製成首條一公里長的光纖,首個光纖系統亦於1981年面世。

高錕雖然被冠以「光纖之父」稱號,卻不曾取得光纖技術的專利權

高錕肺炎病逝終年84歲,我最希望未來的網絡用戶能夠免費上網

他曾表示:「我沒有後悔,也沒有怨言,如果事事以金錢為重,我告訴你,今天一定不會有光纖技術成果。」又說:「我還有什麼夢想?有啊!現時光纖成本越來越低,我最希望未來的網絡用戶能夠免費上網。」

高錕曾在中大任教和擔任校長,他於1970至74年在中文大學任教,協助成立電子學系,即工程學院前身,並擔任首屆系主任。高於1987年重返中大擔任校長,任內先後成立工程學院及建築學系,即現建築學院的前身。他於1996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將一顆小行星命名為「高錕星」。

高錕於2009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光纖通訊研究成就再獲肯定

負責評選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瑞典皇家科學院2009年宣佈頒發殊榮予高錕時,指發明光纖是「形塑今日網絡社會基礎的科學成就」,高錕獲獎後回應:「我對於獲頒諾貝爾物理學獎深感榮幸。諾貝爾獎鮮有表彰應用科學的成就,故我從來沒有想過會獲獎,感到非常驚喜。過去40年,光纖大大促進了資訊世界的發展及進步;亦有賴光纖的出現,這個喜訊已於瞬間傳到千里。」

高錕生平

1933年11月4日在上海出世

1949年:隨家人移民香港,入讀聖約瑟書院

1954年:赴英國倫敦大學帝國理工學院攻讀電子工程

1957年:畢業後在英國國際電話電報公司工作,並從事光纖通訊運用的研究

1959年:與黃美芸結婚

1965年:在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獲得電機工程博士

1987-96年:從英國回香港,在中文大學出任校長

1993年:獲北京委任為港事顧問

2002年:確診患上腦退化症

2003至09年:擔任壹傳媒獨立非執行董事

2009年10月6日: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肯定他在光纖通訊研究的成就

2010年9月21日:成立高錕慈善基金,協助腦退化症患者和家屬

2018年9月23日:高錕離世,享年84歲

高錕科研成就

1954年:赴英國倫敦大學帝國理工學院攻讀電子工程

1957年:畢業後在英國國際電話電報公司工作,並從事光纖通訊運用的研究

1965年:在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取得電機工程博士學位

1966年:發表《光頻率介質纖維表面波導》論文,提出石英基玻璃纖維可進行長距離訊息傳遞

1970至74年:在中文大學任教,成為首屆電子學系系主任,即工程學院前身。

1971年:美國公司CorningGlassWork製成首條一公里長的光纖

1981年:第一個光纖系統面世,高錕被冠以「光纖之父」稱號

1987年-96年:擔任中大校長期間,成立工程學院;並設立建築學系,即建築學院前身

1996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將一顆小行星命名為「高錕星」

1997年:在香港成立「高科橋公司」

2009年10月6日: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肯定他在光纖通訊研究的成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