懶熊體育創始人韓牧:我對內容創業這個詞很反感

以下為韓牧演講實錄:

懶熊體育創始人韓牧:我對內容創業這個詞很反感

●內容創業的春天,卻很少有人在堅持做內容

現在大家都在談內容創業,我對這個詞其實很反感,我們倒回去一些年來說,一個人或幾個人寫了一些稿子,那麼他們就是一群內容生產者,與過去的記者沒有任何區別,跟創業沒有什麼關係的。

創業是什麼東西呢?創立一家公司,一個品牌,一個穿越資本寒冬或者各方面困難的過程,才叫創業。所以,我對內容創業這個詞是極度反感的。

介紹下懶熊體育,我們對懶熊體育的定位是“中國首個體育產業加速平臺”,這裡可以談談我們為什麼要做懶熊體育:2013年的時候,那時我還是一名商業記者,我發現整個體育行業,沒有一家商業體育媒體。

這個現象我之前與顏強老師溝通過,因為過去的體育報道是專注在競技體育的,而且體育被很多政策禁錮,沒有機會談錢、開放和創業,所以始終沒有出現一家商業體育媒體。這種情況下,我們開始做懶熊自媒體。我的聯合創始人是黎雙富,我們倆有些不同,我是從商業角度看體育,他是從體育角度看商業。

懶熊體育創始人韓牧:我對內容創業這個詞很反感

回到內容創業的話題。現在每天都有很多人在談論內容創業,但其實在當下的節點,真正做內容的人卻越來越少。很多內容機構裡,做內容超過一年就已經很算資深的作者了。我們認為,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為什麼在內容創業的春天,堅持做內容的人反而這麼少?

● 內容加固:3位分析師1年只寫4篇稿子

我們一直堅持以做內容為核心,而光做商業體育資訊報道是遠遠不夠的。我們的團隊大概30人左右,很多是商業記者出身,今年5月我們還成立了懶熊研究院,招聘了3名分析師,一年只需要完成 4 篇稿子,每篇稿子200頁到300頁。4 篇分別是:5月份發佈的體育創業白皮書,剛發佈的新三板體育公司白皮書,10月份的 IP,年底的場館。我們會把懶熊的內容加固得更好。

懶熊體育創始人韓牧:我對內容創業這個詞很反感

我們現在在內容上關注的領域,包括賽事、傳播、衍生品、體育社區等等各個細分領域。我們與其他體育媒體最大的不同,是我們會研究體育產業的商業邏輯,讓大家遵守規則;給投資人提供投資策略,包括創業者方法論,體育行業和其他行業有什麼不同。

早期的時候一天大概發20條,網站為主,新媒體也會推三到四條,現在每天減到一到兩條,為什麼減?讓他們更加專業、數據化。

● 我還給我們團隊定了一個規則:不接任何廣告和軟文。

為什麼這麼做?我擔心我們的精力都耽誤在與廣告主的溝通中。我們要把路切斷,投入更多的精力在最應該做的事情上。

我昨天跟團隊裡的運營負責人探討,在懶熊做營收是最難的,我們依靠內容起家,營收應該在內容這個口,但是這個口沒有打開,我們要想出新的盈利模式和商業模式,也就是開始我給大家介紹的三部分:內容、金融、企業服務。從內容到成立產業基金,再到提供企業服務。

體育行業與其他行業不同,其他行業每天會有20家公司完成融資的消息,整個體育行業一個月才只有2-3家。很多早期項目根本拿不到融資,或者投資人壓根看不上他們的項目。

因為我們做體育報道,對行業瞭解比較深,我們拿出了一套體育創業方法論,也成立了一家專門投資體育產業的基金。基金投了八個項目,體育娛樂、體育智能硬件以及餐飲,具體項目會晚一步會向大家揭示。

這就是懶熊從內容到金融的邏輯。明年初,我們會開始真正開啟 FA 業務和企業服務業務。

企業服務方面,我們每年會做一些大活動:5月18號在五棵松做了一千人的活動,邀請了姚明、陳可辛這樣的明星,整個體育產業有影響力的人參與這項活動;昨天啟動了中國體育產業集市,在7座城市做體育產業的論壇,沿途經過上海、杭州、深圳、廣州最後一站在哈爾濱,從哈爾濱回來做一場3千人的活動。通過辦活動尋求贊助商合作,這也是一種變現方式。

● 最後給今日頭條提一些建議:

懶熊體育創始人韓牧:我對內容創業這個詞很反感

①加大對優質內容的扶持力度。我們發現報道內容如果偏嚴肅一點,看的人不多,但是改一個題目流量蹭蹭往上漲。

③加強與垂直內容的合作。讓每個垂直內容有它自己的小生態或者門檻。

文章內容根據嘉賓9月20日現場演講整理而成,內容已經嘉賓確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