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未來,全方位解析國內供應鏈金融的難點和痛點

當下,連接比擁有更重要,協同比分享更有價值。開放互聯、連接共生是社會和產業的未來特徵,也是解決中國產業經濟、企業走出困境的路徑和解決方案。面向未來,「連接共生」將成為產業及企業組織的進化路徑,將會是中國產業及企業創新發展的新紅利。共享經濟的下一個浪潮是協同經濟,支持共享與協同經濟的系統平臺將是一個新物種,是互聯網下半場的最大機會,是各種新技術綜合融合創新的新物種。

人們對技術與生產力結合的過度關注,往往導致了對生產關係的忽視。生產力的提高,如果沒有新的生產關係與之相應匹配,則會造成生產力浪費。必須建立新的生產關係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才能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倍增與創變。

面向未來,全方位解析國內供應鏈金融的難點和痛點

宗慶後懟彈馬雲及電商就是對生產關係技術創新與支持的不理解、漠視和忽略。甚至我們的中國製造2025、工業互聯網的國策中,都大力提倡生產力的提升與轉變,對生產關係的創新與發展的闡述和方向,比較薄弱。

生產力與生產關係大發展變化

第一次、第二次技術革命期間,生產關係的改變都是通過戰爭革命和政治體制的變革改變的,所以互聯網技術對生產關係對改變就變得那麼突出和有價值、有影響力。

對於新技術,一定要深刻分清楚各種技術路線和特性解決的行業應用方向和業務痛點,不要趕潮流,片面的認知和引用技術,特別是區塊鏈技術紅透半邊天的時候。

比特幣及區塊鏈技術的偉大發明,正好彌補金融業創新發展的技術體系短板,清晰地指引了金融服務及貨幣進化發展的方向。

貨幣進化史

如果說中國經濟奇蹟背後的原因,是有幸於英明偉大的改革開放與全球化機遇的邂逅,有幸於中國勞動力和人口的紅利,有幸於中國人的勤勞智慧精神和悠久中華文明,我們也要明白,21世紀,新技術爆發帶來的"技術紅利"是一大原因,必須重視技術紅利。當然,新形勢下我們也期待,體制和制度改革帶來新的紅利。

中國產業經濟,必須依託互聯網相關技術,必須依靠新思想、新技術、新模式建立的現代智慧供應鏈體系和結構網絡,加快對整個生產關係的創新定義與重構服務,結合替他生產力的技術創新,建立更多的軟性基礎服務設施,服務與促進產業經濟迸發新的活力,開創新的未來。

產業供應鏈多元宇宙

中國產業經濟及企業創新發展的難題,不管是溯源和信用也好,成本與效率問題,結構性優化與調整問題,還是金融普惠服務也罷,包括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場景落地賦能實體經濟,甚至企業之間托盤、週轉箱、集裝箱的循環使用和分時租賃的細節問題,甚至於解決廣大中小型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債權債務處理難"的世界性難題,都是產業供應鏈及供應鏈金融的種種問題,而不是區塊鏈或某一項單一技術能夠解決的,即痛點和難點不在於單一的分佈式賬本和數據的不可篡改可以解決的。

而在於產業及企業供應鏈關係是否依靠新技術綜合應用真正形成了一個價值鏈體系和網絡結構,在於供應鏈關係是否真正形成一個共生組織形態、服務模式、生態共同體。

產業供應鏈閉環體系

而形成價值鏈體系和網絡結構問題就要看每個產業及企業的供應鏈及供應鏈金融的信息化應用系統的架構和功能設計、範式。傳統的企業信息化系統的結構和功能設計、範式、交付等,已經不適應現代智慧供應鏈管理和應用的需求。因此,供應鏈管理系統的問題必須綜合應用各種新思想、新技術、新模式整體性的對功能、範式、交付等設計重構、普惠服務,不單是企業、產業的剛性需求,更是國家創新發展的需求。

面向未來,全方位解析國內供應鏈金融的難點和痛點

重構正確的產業供應鏈應該是多個系統能夠獨立、單邊或雙邊、多邊組合組網,服務各鏈各邊企業互聯互通連接使用,自組態、自治理、自適應的開展關係業務應用,競爭博弈、共享協同,長期運行自然優化與淘汰形成最優的組態、鏈態、結構。

可以看見,社會化溯源及服務難以實現,艙單重複質押,徵信方式陳舊,徵信效率低下、信用體系沒有形成,數據信息作假、資金流動不暢通,企業間資源共享和業務協同不起來,中小型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債權債務處理難,融資渠道少且狹窄,甚至P2P金融生態建立不起來,都是因為現代供應鏈關係的價值鏈體系和網絡結構沒有形成,即沒有形成現代意義上的國家級供應鏈基礎設施。

為什麼沒有國家級供應鏈基礎設施呢?

因為這是一個複雜系統工程,是一個複雜應用服務網絡。是對跨產業、跨組織、跨企業之間的綜合規劃與設計、技術系統重構設計與開發、基礎連接與服務。需要強大而新的經濟學理論、系統論、管理學、信息論等綜合支撐、投資建設、應用服務。比如我所研究和指導的:神經網絡、分形學、耗散結構理論、協同論、突變論、去中心化等。

中國現代智慧供應鏈的技術與利益突破

比如:金融流動性不暢產生是有其內在原因和邏輯,是傳統制造業領域內頑固不化的"流動性障礙"問題,即賬期問題。傳統制造業,由於核心企業的產品商品化、流通化、消費化過程的變現是需要一個時間過程、鏈式過程,即必須依靠消費者或渠道經銷商的購買完成價值變現,核心企業收到資金後才能支付給相關供應鏈的配套企業,這裡就自然存在一個流動性的滯後賬期和不確定性的市場,就會帶來供應鏈中的廣大中小型企業的流通性障礙和不確定性,這就是筆者提出的"流動性障礙"問題,這個問題大家可以多思考。

面向未來,全方位解析國內供應鏈金融的難點和痛點

供應鏈賬期的"牛鞭效應"

未來區塊鏈技術支撐的TOKEN經濟機制及模式將會湧現,將會徹底改變供應鏈金融的服務模式、會改變供應鏈金融產品。一個朋友說過,做供應鏈金融的最高境界,是不需要金融服務。區塊鏈技術及思想,TOKEN、ICO及智能合約等為這一理想目標實現帶來無限的啟示和想象空間。筆者在其他文章有詳解和探索。

區塊鏈應用的未來生態

在一個產業及企業的供應鏈大閉環體系中,應用區塊鏈技術、人工智能算法(我稱為鏈計算,總結了8種算法及模型),TOKEN機制,可以實現三角或多邊債權債務,即應收應付款的對沖、質押、流轉、拆分,降低各自的債務,增強流通性,這就是產業供應鏈協同網絡運行的價值湧現與突變。也就印證"不需要金融"的話語。

新金融服務

日前國務院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更是首次提出中小企業具有"五六七八九"的特徵,即:中小企業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術創新,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0%以上的企業數量。而中小型企業貸款佔比不到3%。

國家及地方政府機構,出臺相關政策方針,大力推動與解決中小型企業的融資問題,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成果,成為一個非常難的問題,甚至很多專家對外號稱是世界性的難題。

其實,在新技術、新模式、新思想爆發的時代,一定要有解決世界性難題的決心、追求和探索。

全國中小型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債權債務處理難,資金流動性不暢通、金融服務的困境,必須急待解決,才能更好地推動中國製造的創新發展和轉型升級,才能更快推動中國製造2025的目標實現。

要怎麼解決呢?

這個是一個雙邊的問題,必須從雙方的角度和視野去思索,共同建設產業及企業供應鏈及供應鏈金融的系統平臺,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才能從根本上解決。

可以看到,廣大的中小型企業更缺乏現代化的供應鏈信息化系統的投資和建設,因為供應鏈信息化投入需要很大的資金成本、人才成本、技術成本,造成產業及企業供應鏈能力和水平參差不齊、不均衡。產業、企業、系統、數據形成內部和外部分散化、離散化的一個個孤島,中小型企業更廣泛缺乏信息化系統應用,自然缺乏"數據和信用建設"。

反之,P2P、銀行機構也缺乏中小型企業的數據和信用,徵信方式和徵信效率沒有良好基礎。徵信方式陳舊,成本高、效率低、效果差;更沒有好的風控手段和保障措施,還是傳統的資產質押、抵押、擔保。上下游的信用擔保形式也沒有廣泛應用,很多核心企業不願意配合,且這種依託核心企業的金融服務方式,供應鏈金融,看似很好,但是暴露大量、巨量金額的債務違約事件,也說明了這種方式不是好的金融服務方式。這是一個阻礙供應鏈創新發展的巨大的鴻溝和障礙,也是供應鏈金融及金融普惠服務難以實現的障礙和難以突破的瓶頸。

面向未來,全方位解析國內供應鏈金融的難點和痛點

P2P互聯網金融的兩大硬傷

對於每一個企業、每一個產業,面對全球化的貿易市場體系和複雜、多級配套服務體系,全球化的供應鏈日益複雜化和個性化。管理各種、各條供應鏈關係,各個上下游商家、業務、數據、行為是一項重大的困難、複雜的任務。

落後的供應鏈管理思維、技術、理念、工具已經不能適應現代供應鏈創新管理、效率管理、複雜應用、生態應用等。在傳統的供應鏈管理系統中,數據在組織內部被分割成各種"數據孤島",系統與數據互操作性不強,業務指令不能連續與完整的接力執行、反饋。

在供應鏈外部的上下游,業務關係和利益相關方,沒有能力和技術工具共享數據,業務互聯互通,連續接力執行業務指令與實時反饋,使得產品或商品在供應鏈跨企業、跨產業、跨組織流動過程中,缺乏完整性的鏈條數據和過程管理,因此在打擊商品假冒偽劣、追蹤溯源、數據徵信、金融服務、風險管控等方面,能力與服務非常薄弱,基本不能實現。

中國供應鏈及供應鏈金融發展趨勢

這對於,實際參與誠實和可持續生產過程、流通、消費過程的企業、消費者、政府、金融保險相關機構,造成信息數據與服務的不對稱、不透明,特別是在安全和環保、金融服務的高要求下,消費者及政府、金融機構要求對商品及服務更高的信息與數據透明度,需要知道商品及交易的起源、流向、真偽、質量標準、批文、信用等等,這都給供應鏈關係相關方帶來了現實的壓力和要求。

溯源及可視化拓撲原理

傳統的企業信息化系統的結構和功能設計、範式、交付等,已經不適應現代智慧供應鏈管理和應用的需求。

傳統的信息化管理系統,是一個"單邊化、分散化、私有化、封閉化"的系統。且在企業內部,漸進性的技術改造和投入,分散的系統使數據和業務流程耦合度不高,數據煙囪,系統孤島,造成企業內部的業務處理效率和協同化程度不高;單邊化及封閉化的系統,和外部供應鏈關係的系統不能互聯互通,技術處理後耦合度不高,外部業務協同效率低下,企業之間的共享和協同的生態不能建立起來,不能滿足和適應互聯網時代企業社會化分工協作的高效運轉需求。

"單邊化、分散化、私有化、封閉化"的傳統信息化系統,企業及產業缺乏數據沉澱和信用體系建設,也造成金融機構徵信方式落後、徵信效率低下,更缺乏好的風控手段和保障措施。

一個小小的系統技術問題,演變成產業或企業的業務問題,成為企業或產業創新發展的痛點和難點,難以置信吧!

面向未來,全方位解析國內供應鏈金融的難點和痛點

十大孤島制約產業及企業創新

"單邊化、私有化、分散化、封閉化"的傳統信息化系統孤島造成的企業孤島、產業孤島是產業經濟和企業的現實深刻問題,表現在"信息孤島、數據孤島、流程孤島、資源孤島、信用孤島、風控孤島、服務孤島",七個方面。

這"十大孤島"問題,基本可以解釋中國產業及企業經濟的種種痛點,甚至任意問題。

供應鏈必須從"鏈"式結構,向"網"式結構進化,從"中心化"向"去中心化"轉變,形成產業及企業多元多邊互聯互通的關係,構成中國供應鏈基礎平臺,成為軟性的基礎服務設施,全面服務產業及企業,服務於金融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創新,脫虛入實,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促進企業創新發展和降本增效,構建產業生態體系。

中國新一輪信息化管理系統的重構與服務革命時代到來了,必須到來。

產業及企業供應鏈管理目前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如何通過以深度耦合、去中心化、互聯互通與信任最小化的方式和粒度,執行所有利益相關聯方的數據、行為、指令,來解決複雜、多邊多條供應鏈運轉中的種種問題。

產業及供應鏈關係是一個具有深度耦合的組織與組織、流程及數據、業務與應用、系統互聯的關係特徵。必須依託一種新思想和方式,即每個企業都應該是核心企業、中心企業,每個企業都不是中心企業的思維和信仰,通過綜合運用各種新技術顛覆性的重構產業及企業關係,重構供應鏈信息化系統,通過雲端服務、靈活配置與交付使用,普惠整個產業、整體供應鏈鏈條和環節,通過大數據智慧、連接服務、信息服務和系統服務,才能賦能實體經濟的生態協作和融合創新發展。

事實上,創新與管理日益複雜的全球供應鏈真的是一個不得不需要解決的問題。不單是每個企業、每個產業的剛性需求,更是一個關係中國製造2025目標實現的大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