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邵陽的「脫貧真經」:精準、造血、自立

中新網邵陽9月30日電 題:湖南邵陽的“脫貧真經”:精準、造血、自立

記者 白祖偕 鄧霞 劉雙雙

因為易地搬遷,貧困戶搬進了窗明几淨的新樓房;因為“一縣一特”“一村一品”產業扶貧戰略的實施,大量貧困戶實現了增收脫貧;入股光伏發電站等村集體經濟,失能貧困人群也拿到了固定分紅……擁有8個武陵山片區扶貧攻堅重點縣的湖南省邵陽市,近年在脫貧攻堅這場“大考”中,打出產業扶貧、教育扶貧、易地搬遷扶貧、兜底保障脫貧、生態保護脫貧、健康扶貧、金融扶貧等一系列“組合拳”,書寫出一份份群眾滿意的脫貧答卷。

明確“扶持誰” 精準施策出實招

作為湖南脫貧攻堅工作的重點區域之一,邵陽市不僅有8個武陵山片區扶貧攻堅重點縣,還包括邵陽縣、隆回縣、城步苗族自治縣3個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自2014年實施“精準扶貧”政策以來,邵陽扶貧開發事業步入“快車道”,已累計脫貧76.88萬人;目前該市尚有614個貧困村、40.39萬貧困人口,貧困發生率為5.86%。

根據邵陽市確立的“三年攻堅克難,兩年鞏固掃尾”脫貧線路圖,2018年該市要實現武岡市、綏寧縣、新邵縣等3個貧困市縣摘帽,432個貧困村出列,23.55萬貧困人口脫貧。

“要摘掉貧困帽,率先在全省脫貧出列,必須要解決好‘扶持誰’的問題。”邵陽市委書記龔文密認為,只有找準“窮根子”,才能在精準施策上出實招、在精準推進上下實工、在精準落地上見實效。

結合湖南建檔立卡系統數據專項核查行動,邵陽市啟動了精準扶貧“回頭看”,先後開展了五次大規模基礎數據清洗工作。特別是在今年開展的動態調整專項行動中,該市實際清退68804人(整戶清退58128人,單個清退10676人),新增33357人(整戶新識別14069人,單個補錄19403人),自然增加8823人,自然減少16224人,返貧626人,將貧困村、貧困戶的底子摸得更加精準、更加清楚。

底子明瞭了,脫貧策略就得一個一個來。地處世界自然遺產崀山風景區核心的新寧縣崀山鎮連山村,處於群山環繞之中,雖風景優美,但耕地少、林地多,貧困發生率高,屬於深度貧困村。崀山申遺成功之後,不少遊客慕名前來觀賞丹霞地貌,讓連山村看到了脫貧致富的希望。

湖南邵阳的“脱贫真经”:精准、造血、自立

塘代村的紅薯粉加工廠為貧困戶“造血”。 王昊昊 攝

“百里臍橙連崀山,休閒體驗到連山。”邵陽市委宣傳部駐連山村第一書記邱玉田告訴記者,臍橙是崀山的特產,他們喊出這個口號,就是想將休閒旅遊打造成連山的特產。

如今,連山村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設漂流帶、篝火晚會區、果蔬採摘區、休閒垂釣區、產業發展區等,以期利用“地利”優勢,吸引外地遊客游完崀山後,到連山吃飯、歇腳、休閒、娛樂。

在邵陽市,各縣、鄉、村政府都在因地制宜,積極實施能帶動貧困群眾實現增收的產業項目,按照“資金跟著窮人走、窮人跟著能人走、能人跟著產業走、產業跟著市場走”的“四跟四走”產業扶貧理念,大力發展特色水果、茶葉、烤煙、油茶、中藥材、生豬、牛羊等,讓每個貧困村都有脫貧產業。

“只要產業選得準,扶貧路就好走了,致富也就容易了。”邵陽市委副書記、市長劉事青介紹,該市現已完成產業幫扶項目944個,發展重點扶貧產業項目22個,建成油茶、奶業、藥材等特色農業生產基地1190畝,發展農家樂552家、民宿242家、鄉村購物點786家。

湖南邵阳的“脱贫真经”:精准、造血、自立

徐成儒在自家臍橙園裡忙碌。 鄧霞 攝

持續“造血” 打造“永不撤走”的工作隊

翻新修整、配套齊全的小學,平整寬廣的村民廣場,帶動農戶致富的紅薯粉加工廠……走進邵陽縣白倉鎮塘代村,眼前欣欣向榮的景象很難將其與省級貧困村聯繫在一起。當地村民說起三年來塘代村的變化,都離不開湖南省政協辦公廳派駐的駐村幫扶工作隊。

“原來的塘代村基礎設施薄弱,村集體經濟幾乎沒有,村容村貌也零亂不堪,村民生活整體貧困。”塘代村村支書吳文國說,自從2015年3月扶貧工作隊駐村以來,塘代村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村裡有了工廠、有了光伏發電站,新修了水泥路和水利;貧困戶有了工作、有了固定收入;村集體賬戶也有了結餘……2017年塘代村整體退出貧困村序列。

更為重要的是,湖南省政協辦公廳幫扶工作隊今年撤走後,其探索出的“能人+貧困戶+資本”扶貧模式,仍在塘代村持續“造血”。

幫扶工作隊攜手企業在村裡興建的紅薯粉加工廠就是該模式的成功案例。廠長唐勇鋒是工作隊引進的“能人”,負責經營管理;工廠以保護價收購貧困戶種植的紅薯,增加其收入;而湖南步步高集團既是加工廠的出資方之一,也是產品的銷售渠道。

“紅薯粉廠主要招聘貧困戶為員工,這不僅讓貧困戶有了收入來源,也解決了村裡留守老人的就業問題。”吳文國說,項目全部投產後,預計年產紅薯粉1000噸,將直接幫助塘代村和周邊各村約1500人摘掉貧困帽。

在上一輪駐村幫扶中,邵陽市不少鄉村都像塘代村一樣改變了面貌,並通過發展特色產業,使村經濟發展由外部“輸血”向內部“造血”轉型,實現了長遠和可持續發展,留下一支支“永不撤走”的工作隊。

甩掉“等靠要” 自力更生摘“窮帽”

扶貧重扶志。在邵陽市的一些鄉鎮走訪中,記者見到了一群自強不息、自主創業、勤勞致富的脫貧戶。貧困的磨難,沒有阻擋這些曾經貧困的人們渴望幸福的腳步,反而激發了他們自力更生勇摘“窮帽”的鬥志。

在新寧縣金石鎮新全村,今年67歲的徐成儒仍每天帶著兩個殘疾兒子在自家的臍橙園裡忙碌。

“這些臍橙樹是兒子脫貧致富的‘搖錢樹’,看護一點都不能馬虎。”這位曾經的中學校長、英語教師,早已不見昔日的儒雅,曬得黝黑的皮膚、帶著泥土印記的褲子和涼鞋,讓他就如平常老農一般無二。

徐成儒育有三子,大兒子和二兒子都是先天性聽力語言一級殘疾,長大後由於勞動力有限致使家庭十分貧困,2014年被確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不能事事都依靠政府,我們還要發揮自己的力量,依靠自己的勞動脫貧致富。”2012年退休後,看到不少鄉親通過種植臍橙走上致富路,徐成儒決定拼一把,帶著妻兒一起種植臍橙。

為了種好這些“致富果”,徐成儒還報名參加了縣裡組織的臍橙種植技能培訓,學習施肥修枝、除病蟲害、採摘儲藏等技術,並手把手地教兩個兒子如何種植。如今,徐成儒一家種植了4.5畝臍橙,其中2.5畝已經掛果,年收入5萬多元。兩個兒子也因此成功脫貧。

“扶貧先扶志,尤其是殘疾人家庭,要做到身殘志不殘。”在徐成儒看來,貧困戶只要自己有意識、夠努力,不等不靠也能打贏脫貧致富的“翻身仗”。

這樣的脫貧戶還有很多。在邵陽城步,因為車禍癱瘓在床的“90後”楊淑亭,通過和人合夥開網店賺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在還清債務、成功脫貧後,她又成立了合作社、公司,帶動周邊貧困家庭創收。如今,她的公司已帶動500餘人就業,其中205人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49人為殘疾人。

“脫貧致富最終還是要靠群眾自己努力、自我發展。”劉事青表示,在新一輪精準脫貧攻堅戰中,邵陽市既要加強對這些自強不息典型的宣傳,在全社會營造脫貧光榮的良好氛圍,又要在提高群眾內生動力上下功夫,開展實用技能培訓,將貧困戶塑造成為有本領、懂技術、肯實幹的勞動者。(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