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寐以求的福緣——秦半兩,版別特殊傳世不易

夢寐以求的福緣——秦半兩,版別特殊傳世不易

秦半兩,其實從使用和審美觀看,銅錢造成方孔圓形,主要是為了使用方便。因為圓形錢使用時易於攜帶,還可以減少周圍磨損。另一方面圓形錢剛鑄造時,輪廓不整齊。為了使周邊整齊,必須修挫,如果逐個修挫很費工,於是工匠們就想出在錢的當中開個孔,將若干錢貫穿於方形鐵棍上,一次便可挫成許多,如果孔是圓形的,就會來回轉動影響修挫。所以千家駒、郭彥崗在《中國貨幣發展簡史和表解》一書中說:“方孔錢,可以減少錢身的週轉磨損,又可以貫穿起來。”由此可見,秦半兩的方孔圓錢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秦半兩”的出現標誌著中國古代錢幣的初步成熟,是中國貨幣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里程碑,並影響到相鄰國家和地區,具有非凡的歷史意義。“秦半兩”奠定“圓形方孔”的古錢幣造型。“圓形方孔”錢幣成為古代中國貨幣的基本形式,貫穿中國封建社會,沿用了兩千多年。

時的青銅冶煉技術還比較落後,因而青銅製品是當時的貴重品之一,成為人們交換、交易的媒介,即貨幣職能,所以“秦半兩”青銅幣是早期中國貨幣發展的一個縮影、見證,是文物級的古幣!

“‘秦半兩’的出現標誌著中國古代錢幣的初步成熟,是中國貨幣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里程碑,並影響到相鄰國家和地區,具有非凡的歷史意義。“秦半兩”奠定“圓形方孔”的古錢幣造型。“圓形方孔”錢幣成為古代中國貨幣的基本形式,貫穿中國封建社會,沿用了兩千多年。”

“‘秦半兩’的出現標誌著中國古代錢幣的初步成熟,是中國貨幣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里程碑,並影響到相鄰國家和地區,具有非凡的歷史意義。“秦半兩”奠定“圓形方孔”的古錢幣造型。“圓形方孔”錢幣成為古代中國貨幣的基本形式,貫穿中國封建社會,沿用了兩千多年。”

夢寐以求的福緣——秦半兩,版別特殊傳世不易

有意收藏,可以私信

“秦半兩”有治療人體跌打損傷的特殊效果。原來, 秦始皇時的“半兩錢”中含有某種能促使人體骨質癒合的特殊物質。但只有 秦始皇用來鑄造“半兩錢”的銅礦中含有這種特殊物質。此礦在 秦始皇時已被採盡,所以以後各朝代鑄造的 銅錢都不含有這種特殊物質,也就沒有這種特殊療效。

夢寐以求的福緣——秦半兩,版別特殊傳世不易

直徑2.35cm 重2.5g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半兩錢成了全國的法定貨幣,刀幣、布幣等貨幣漸漸消散蹤影,圓形方孔錢成為後世數千年的標配。

這種貨幣制度,許多人認為自秦始皇始,事實卻非如此,圓形方孔錢,紛亂的戰國時代,圓形方孔錢的雛形其實已經出現。

《呂氏春秋·圜道篇》:“天道圓,地道方,聖王法之,所以立天下。”戰國末年的統治者們,多認為外圓象徵天命,內方則代表皇權,那麼把錢幣做成圓形方孔,則能象徵“天命皇權”,也是最好的洗腦方法。

當然,最早的圜形錢幣,其實在戰國的諸國中也有存在,初期的圜錢穿孔比較狹小,後來逐漸變大,錢幣正面鑄有銘文,其背面則模擬了玉璧或紡輪的形狀,體現的是古代人們對財富的嚮往。周國、趙魏、齊燕等國,均有運用圜錢。

這種形式的錢幣,跟布幣、刀幣比較起來,更便於攜帶,更容易互相接受,對商品貿易的發展是有推進作用的,因此在戰國末年就成為更為流行的鑄幣體系。齊國鑄“益化”、燕國鑄“一化”、秦國鑄“文信”和“長安”等,則已經成為方孔圓錢的最早起源,其中“文信”則是大名鼎鼎的呂不韋所鑄造的。

圓形方孔錢的本質,源自陰陽家的“天圓地方”,其構圖就借鑑了陰陽家的宇宙圖式,戰國雖有百家爭鳴,有趣的是諸子百家都對這個觀點未有異疑,後世的學者們,都以此為範本。《淮南子》有言:“天圓地方、道在中央“,《錢神論》中有“錢之為體,有乾有坤,內則其方,外則其圓”,圓形方孔錢正是古人心目中最神聖的宇宙次序的精華濃縮。

在道家觀點中,以有形的圓,彌補無形的天,以無內容的“虛方”,對有形的“實地”,虛實有無相對的理論,也在圓形方孔錢中得以體現,在天地之間篆刻銘文,這又是天地人思想的辯證統一,又可能跟荀子的“人定勝天”有關,也就是說圓形方孔跟儒家也有關係。

儒家倡導“溫、良、恭、儉、讓”,就是為人處世要中庸、圓滑,但又不失正氣、骨氣和品德,要堅持原則和獨立的個性,用古語說就是“外圓內方”,這種剛柔並濟的巧妙結合,在錢幣中得到體現,也成為做人的標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