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座王墓中考古發現「衛生間」,內有一套石質座便器,可水沖

古代公共廁所何

本文作者 倪方六

“禮遇中國”跨國文化交流活動,今天將走出國門,隊員接下來每天都要坐著車行駛很長的時間,解決排洩問題是個麻煩事,領隊說有時找不到方便之處,會很急人的,只能路邊解決。

這篇“梧桐樹下戲鳳凰”頭條號,就來說說廁所。

不必諱言,廁所與食堂一樣,是人們每天都要去的地方。

從一座王墓中考古發現“衛生間”,內有一套石質座便器,可水衝

(漢代廁所與豬圈連在一起)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稱,“廁,清也。”意思是,廁所是清除汙物的地方。廁所有公廁和私廁之分,學術界有一種觀點,最先出現的應該是公廁,而非私廁。公廁,又叫官廁,中國最早的一種公廁,是建於道路旁邊的廁所,即所謂“路廁”。

《周禮·天官》中有這樣的記載,“宮人,掌王之六寢之修,為其井匽,除其不蠲,去其惡臭。”這句話的大概意思是,宮人專門負責給周王打掃房間衛生,建廁所,清除不潔之物,消除臭氣。

從一座王墓中考古發現“衛生間”,內有一套石質座便器,可水衝

(古人出行)

所謂“匽”,就是古代的廁所,它又稱“偃”。依東漢學者鄭玄註解,匽,就是路廁。清代學者王念孫則認為,“井匽”是隱蔽的廁所。這兩種解釋其實並不矛盾,即便建在路邊的廁所,也是講究隱蔽的,最簡單要有一道圍牆做攔擋屏障,不然有傷風化,成何體統?

從一座王墓中考古發現“衛生間”,內有一套石質座便器,可水衝

(古代公廁內尿兜)

先秦時代的公廁有具體的選址和建築標準。《墨子·旗幟》中稱,“於道之外為屏,三十步而為之圜,高丈。為民溷,垣高十二尺以上。”所謂“屏”,就是圍牆作廁;“溷”,則是古人對廁所的另一種叫法。

墨子生活年代的公廁,應該是一種標準化廁所,規格統一:圍牆周長“三十步”,越過了40米;高一丈,超過了2.3米。這是供軍人使用的廁所,如果是民廁,圍牆增高,達一丈二,越過了2.7米。廁所有這麼高的圍牆,想偷窺是很困難的,可見中國古人很有心,充分考慮到了隱私保護。

從一座王墓中考古發現“衛生間”,內有一套石質座便器,可水衝

(現代農村廁所,分男女)

從“民溷”一說中還可知道,古代廁所除了建在路邊,還流行建在豬圈附近。“溷”,即豬圈旁邊的廁所,這種廁所選址理念古今通用。《漢書·劉旦傳》記載,燕剌王劉旦在謀奪皇位失敗前,從家裡廁所中跑出了一大群豬,被視為“凶兆”,凶兆背後反映的,是廁所與豬圈建在一起的社會風俗。

《墨子》中所記,僅是古代一個時期廁所外部規劃情況,對於內部設計、糞坑形狀等信息,並沒有交代。從史料上看,周代時的廁所內已設漏井,穢物可自然落下池內,近代學者尚秉和在《歷代社會風俗事物考·廁溷》就此認為,周代的廁所“頗與今日之洋茅廁相類”。

從一座王墓中考古發現“衛生間”,內有一套石質座便器,可水衝

(古代男女廁所,分在兩邊)

這個說法有稽可查,並非虛言。西漢司馬遷《史記·萬石君傳》中,有這樣的記載:漢初大臣萬石君之子石建,當官後,每次休假回家看望老父親,必先去傭人的房間詢問父親的情況,並“取親中裙廁牏,身自浣滌”。

這裡的“廁牏”,係一種將木頭中間鑿空,以盛糞便的褻器,其具體結構和功能與現代馬桶類似。石建親自給老父親洗內衣,涮馬桶,而不讓僕人動手,可見他是一種大孝子。

現代考古已發現了不少古代廁所。在河南商丘芒碭山樑孝王劉武墓中,便發現了一處衛生間,房間裡有一套完整的石質座便器,可以用水沖洗。此廁距離2000多年,被認為是中國迄今發現的最早的水衝式廁所。

從一座王墓中考古發現“衛生間”,內有一套石質座便器,可水衝

(梁孝王墓內廁所)

2009年,筆者曾順便前往芒碭山,考察了梁孝王墓。看到,在座便器的正後方牆上,還鑿出了一條衝廁的水管,蹲位旁邊還有石質扶手,設計相當人性化。

後來,在滿城陵山中山王墓中、徐州獅子山、駝籃山楚王墓等個已發掘漢墓中,筆者均看到了“廁所”,只是豪華程度不等。值得注意的是,廁所旁邊往往還有配套的“浴室”,顯示出時人先進而又科學的衛生觀念。

從一座王墓中考古發現“衛生間”,內有一套石質座便器,可水衝

(古人如廁,敦煌壁畫)

梁孝王墓中的廁所,應該屬於私廁一類,相當於今有錢人家的高檔衛生間。古代普通廁所應該不是這樣,從史料上看,一般是挖出一個很大很深的坑,築牆圍成廁,俗稱“茅廁”、“茅房”。

《左傳·成公十年》中有這樣的記述,晉侯“將食,張,如廁,陷而卒”,晉侯即晉景公,他在吃飯前覺得肚子漲,上廁所,結果一不小心掉進糞坑裡,淹死了,可見糞坑之深。

從一座王墓中考古發現“衛生間”,內有一套石質座便器,可水衝

(西方如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