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舍離女王自述:如何應對我的囤積症媽媽?

本文來自斷舍離女王山下英子的自述,節選自《家庭斷舍離》一書。配圖來自網絡。

如果你也深陷與家人的斷舍離戰爭,一方主張扔,一方主張囤,一定要看看這篇。從自身反省和改變開始,繼而影響你的家人和所愛的人。

断舍离女王自述:如何应对我的囤积症妈妈?

2016年10月出版

1

因家庭斷舍離戰爭而苦惱

我從小就跟母親關係緊張。

她好像天生討厭整理和打掃,家裡自然也是亂糟糟的。年幼的我對自己凌亂的家有深深的羞恥感。這一片凌亂景象也側面反映了父母之間的感情狀況。

在這種家理,在這種家庭關係中,完全沒有我的“獨立空間”。我渴望早點離開家,找到屬於自己的空間。

雖然從小就有這種心願,但是對在東京長大、在東京讀大學的我來說,完全沒有離開家的機會。

大學畢業後,我很快結了婚,終於從父母家搬了出來雖說心願達成,也有了自己的空間,但是卻開始點擊父母凌亂不堪的家。不,或者說,是在離開父母家之後,“想整理父母家”的念頭越來越強烈。

正因如此,我每次回父母家都會大肆整理一番。但是母親全都不領情,反而罵我“淨幹些多餘的事”,“誰讓你擅自扔我東西的”。

2

看似物品整理之爭,其實是人際關係之爭

母親和我看似一直爭論的是“要不要扔東西”,其實較勁的是要不要接受對方截然不同的價值觀。

母親之所以如此牴觸我的斷舍離觀點,不是因為我總扔她的東西,而是因為“她從來沒有被小不點Deko管過”(Deko是母親對山下英子的稱呼)。

母親不願意被支配和控制,這才不爽。

父母與孩子之間、父親之間,不,所有陷入“扔掉”、“不扔”模式的爭執,其實都是彼此之間關係模式的反映。

父母認為”不能浪費=正義“,子女認為”收拾一下=正義“,同時也有”聽父母的家(孝順)“這種管你啊。父母和孩子各自抱著”正義“執念,五一蘇中總是試圖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對方,卻從來不去想”這麼做是不是會讓自己更幸福“。

現在,就要請大家思考:是不是有人故意製造了這些”先他人之憂而憂“的正義觀念?

對子女來說,”聽父母的話“會讓女子真正幸福嗎?

對父母來說,“不浪費”真的讓父母覺得幸福嗎?

3

斷舍離對母親的期待

母親是母親。我是我。

母親和我持有不同的價值觀。

母親有母親的人生,我有我的人生,

無論是父母還是子女,都各自有各自的人生課題。

無論是用多麼溫婉的言語,但凡要求對方“要改變“,”要這樣做“,都是將自己的價值觀強加給對方。這種行為,是試圖控制他人的暴力溝通。

並且,最終母親依然如故,而我依然是原來的我。

那麼不妨試試改變自己?

不談輸贏,只是試著脫離。

放棄對母親的情感所求,斷舍離對母親的期待。

也就是放手。

將兩個人的人生課題分開考慮,區別對待,這意味著幡然醒悟,丟掉建立在”為你好“之上的對立與矛盾,丟掉”向我道歉“”表揚我“等潛意識裡的憤怒和願望。

也就是說,將”思維定式認定的母女關係“斷舍離。

這根本不是”拋棄父母“,而是認可母親的生活方式,承認他們與自己不同,尊重他們的人生,接納他們的思考方式。

同時也是在淡化母女之間所謂的”親子關係“,將母親當作一個獨立的人來與之交流。換言之,即改變看待親子關係的視角。

當然,周圍的人不一定能夠看到這種改變的好處。如果我放棄營造表面上”為母親好“的形象,也許會被周圍的人說是”不孝女“。但是無所謂啦,我還是決定對母親放手。

為什麼?

為了自己”生命的喜悅“。

說實話,這是一個非常重大的抉擇。

4

新關係從“請叫我Hideko桑”開始

全新的關係從這裡起步。

第一步,與母親拉開距離。具體表現為我先隨著當時的保姆稱母親為“Sueko桑”。

母親一直管我叫“Deko”,已經習慣了。“Deko,弄一個這個”。“Deko,家裡有蟑螂了呀,你快想想辦法!”幾乎全都是這種使用場景。

面對已經過了五十歲的女兒,母親依然呼喚孩童時期的簡稱“Deko”。這切好正面我在母親嚴重依然是那個事事順從的孩子。這就是母親的思維定式。

我正式宣佈:“以後不管什麼事,只要你還叫我Deko,我就一概不回應。”

“從今天起,請叫我Hideko桑。我會稱呼你為Sueko桑”。

母親大吃一驚,嘴上依然不服輸:“不管怎麼說,在媽媽眼中你永遠是孩子。”

想要把親子關係,變成相互尊重的一對一關係,必須在這點堅持,作出切實改變。

5

關係發生變化後,母親反而主動往外扔東西

自從提出改變彼此稱呼後,我基本就不碰母親的東西了。因為我房子了對母親生活空間施行斷舍離的年頭。(母親住在二樓,我主要在一樓活動)。

沒過多久,母親居然也會對我說類似”Hideko桑,該吃飯了“這樣的話。跟母親拉開距離並降低接觸次數之後,吵架的次數也越來越少,兩個人都覺得彼此的相處開始變融洽。

漸漸的,母親一直以來”不想被你管“的強硬立場居然破天荒動搖了。她不僅開始動手整理,甚至主動扔掉了不少。有時候還請我幫她:”這個跟這個,我拿不動,能不能幫我處理掉?“

不過,父母依然是父母!事情可不會如此簡單順暢地發展下去。她已經到了五十年”Deko“的母親,才不會如此輕易忘記”小不點兒Deko“。

注意到房間角落爬來爬去的黑色小動物時,母親依然會在二樓高聲尖叫”Deko——“,這種時候,我一概硬著心腸不回應,繼續在一樓優哉遊哉地喝茶。

在母親的認知裡,我依然是”拿不出手的小女兒“,即便完成了她未竟大的心願,性格也決定過了她不會對我另眼相看。所以,至今母親尚未對我說過一句表揚的話。

6

承認父母“就是這樣的人”

已經無所謂了。母親就是這樣的人。

這種下意識地拉開距離,承認父母”就是這樣的人“,完全是我們自身需要作出改變。這意味著把父母當作獨立的人來對待,承認父母跟自己走著完全不一樣的人生道路,揹負著跟自己完全不同的人生課題。

正因為我改變了思考方式,所以不再苛責母親的言行,也不再執著於”反正你死活不表揚我就是了“,”到最後還不是把什麼都丟給我做“的念頭。

母親心中的”理所當然“,跟我心中的不一樣。

我不會與母親心中的”理所當然“較勁。

断舍离女王自述:如何应对我的囤积症妈妈?

第1整理術編後語

山下英子特別擅長不動聲色的自我暴露。

在她的筆下,自己完全不是高高在上的斷舍離女王。她只是一個平凡的主婦,平凡的女兒。

她的母親,從小是位千金大小姐,後因戰爭使得家產全失,從富裕變得貧窮,染上囤積物品的毛病,對亂糟糟的家視而不見。

大她5歲的姐姐,從小既聰明又好看,伶牙俐齒,被媽媽視為”拿得出手的孩子“,相比之下,山下英子顯得不值得一提。

隨著父親、姐姐的去世。山下母親搬來和小女兒同住。一個是70多歲囤積成癮的母親,一個是50歲的斷舍離女王。這對母女的相處故事,被山下英子娓娓道來,讓人品味出其中的無奈、無助、痛苦與糾結。

我們讀到了自己生活的影子。學習不與自己較勁,不與家人較勁,家庭斷舍離,可能是需要花一輩子修煉的功課。

如果大家想要通過整理,更多梳理和改善父母之間的關係,讓自己的內心愉悅,推薦大家閱讀以下2篇文章:

第一篇來自第1整理術讀者“等待溫暖的小狐狸”。她的婆婆從心不甘情不願,到最後主動扔東西。小狐狸究竟是怎樣做到的?

断舍离女王自述:如何应对我的囤积症妈妈?

第二篇來自《時尚家居》主編殷智賢。作為一個人生閱歷豐富的智慧女子,她分析了父母之所以難以改變“囤積思維”的深層原因。

断舍离女王自述:如何应对我的囤积症妈妈?

第1整理術

整理收納傳播第一大號

開啟你的全人生整理時代

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